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苗体君 《党史纵横》2011,(10):15-17
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元培的名字是与北京大学联系在一起的。从1917年到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这10年是蔡元培72年人生岁月中最辉煌的时期,他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主政的北京大学成为当时许多有为青年的梦想之地。  相似文献   

2.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这时,僻居四川江津的陈独秀也已是个心力交瘁、疾病缠身的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历经艰险,出生入死的他,早已将之超然身外,无所谓惊异和不堪。但是,对于蔡元培先生,他却在公义和私谊上,“禁不住有很深的感触!”当北大准备登载公祭蔡元培先生特刊时,他应嘱撰写《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深情地回忆起他们俩人近40年的交往经历,对蔡元培的人品风范,表示出感佩  相似文献   

3.
从京师大学堂改变为今天人们心目中的"北大",乃是蔡元培先生的功劳。可以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北大"。因此,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蔡元培先生是一个符号,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巅峰象征。  相似文献   

4.
《读书》历来是知识界的风向标。从03年9月号的“大学改革专辑”到05年4月号韩水法先生的《世上已无蔡元培》称北大改革己悄悄落下帷幕,知识界一场缘起于北大改革方案的关于大学改革的讨论也随之渐渐停息了。虽然现在流行学习美国制度,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无论是美国的大学制度还是北大蔡元培先生的大学理念,都有一个共同的导师,那就是德国。在此帷幕落下之际,我们是不是该重新考察一下现代大学传统在德国建立的历史呢?人们讨论的重点多集中在学术自由和学术自主等方面,这当然是正确的。但除极少数学者少量提及外,大部分学者都没注意到大…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社会对于美育的推崇,不仅在于它有使人革新之功用,更在于美育在中国的悠久传统始终并未断裂。今年是蔡元培先生诞辰150周年。大约十多年前,赴东堂子胡同75号拜访蔡元培故居,屋顶蒿草一片,门前竟可罗雀,当时就想到:五四前夜,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家中想必是高朋满座,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早在1917年,蔡元培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去年五四青年节当天,在如今五四大街  相似文献   

6.
据顾颉刚先生<古史辨·自序>回忆,1916年,陈汉章先生讲中国哲学史,从伏羲讲起,讲了一年,才讲到商代的<洪范>.第二年,改请年仅27岁的留美博士胡适先生讲,他劈头就从先秦诸子讲起.这一大胆行为,后来被蔡元培先生称为"截断众流",并为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所效法,由此奠定了整个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高等教育肇始于北京的京师大学堂,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则是蔡元培先生任校长后的北京大学。蔡元培先生对中国近代政治、学术文化及教育方面的贡献是独特的,他是中国现代大学的接生者,他“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气魄和胸怀,尤使其声誉恒远而不朽。蔡元培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才,毛泽东、邓中夏等都曾是蔡元培的学生。1940年蔡元培逝世后,毛泽东高度评价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辛亥革命后,面对国事的衰微,很多有识之士认为袁世凯的称帝、复古是国民的愚昧所致。蔡元培也认为“吾人倘从教育入手,未尝不会使国…  相似文献   

8.
发生于80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运动”。今天,我们纪念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就不能不想到坚定的民主主义者——蔡元培先生。 说起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就得从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谈起。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生于1868年。前清曾任翰林院编修,但他自绝仕途,投身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  相似文献   

9.
一九四○年三月,蔡元培先生逝世,毛泽东同志发出唁电,称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同志为他撰写挽联: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相似文献   

10.
近百年来,炎黄子孙,海峡两岸之间,对两位历史人物最少争议,有口皆碑,一位是孙中山先生,一位便是蔡元培先生了。他们两人虽然誉满天下,但谤未随之,这在政治派别对立、价值观念多元的二十世纪的中国,算得是奇迹。有  相似文献   

11.
正林语堂先生曾如此描述一个人:"论资格,他是我们的长辈;论思想精神,他也许比我们年轻;论著作,北大教授很多人比他多;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他比任何人大。"他就是重塑北大精神的校长——蔡元培。蔡元培逝世后,毛泽东在唁电中誉其"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写挽联云:"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蔡元培一生光辉伟大的功绩。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学者。他生活在中华民族历尽苦难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为寻求中国的出路而进行艰难的探索,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蔡元培先生是这样的知识分子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并具有自己的独特的  相似文献   

13.
正正如美国学者魏定熙在其关于北大早期校史的力著《权力源自地位》里所讲述的那样,北大自蔡元培先生治校以来,就一直以"兼容并包"的多元传统著称。无论是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和爱国主义,都可以在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找到其思想源头。当下很多知识分子提起北大,往往会津津乐道于其自由主义传统。而跟这种自由主义的  相似文献   

14.
<正>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一生为国家的教育、科学事业奔走呼号,功勋卓著,但他却一直两袖清风,至年逾古稀仍居无定所,率全家租住"二手房"。1936年1月16日,蔡元培在南京迎来70岁生日。他在北大时的同事和学生胡适、蒋梦麟、王星拱、丁燮林、赵畸、罗家伦6人发起为他购屋祝寿。胡适、蒋梦麟等人在1935年9月给蔡元培的信中说:"我们知道先生为国家、为学术劳瘁  相似文献   

15.
1940年 3月 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这时,僻居四川江津的陈独秀,也已是个心力交瘁、疾病缠身的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他已历经艰险、出生入死,对待生命的终结,再已没有那种惊恐、慌张的心态。但是,对于蔡元培的逝世,他却有着深切的哀悼和思念之情。当北京大学发出蔡元培纪念文章征集时,他立即抱病撰写《蔡孑民先生逝世感言》,深情地回忆起俩人近四十年的交往经历,并抒发“四十年来社会政治之感触!” 1940年 3月 5日,蔡元培在香 十二年(1896 年),他总算通过县 命。港病逝。这时,僻居四川江津的陈独 考、府考。院试时,试卷…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有个酝酿发展过程,时间可以从1894年底兴中会成立算起,一直到辛亥年推翻满清统治后的袁世凯复辟。辛亥革命时期,近代知识分子对于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选择,林林总总。"改良"还是"革命","先革命"还是"先教育"?清末翰林蔡元培辛亥革命时期,满怀爱国爱民感情,顺时而为,在强国之路上孜孜以求,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复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原校长蒋梦麟在《忆孟真》(傅斯年字孟真)一文中回忆说:“12月27日为北京大学52周年纪念。他(即傅斯年)演说中有几句话说他自己。他说梦麟先生学问不如蔡孑民(蔡元培)先生,办事却比蔡先生高明。他自己的学问比不上胡适之先生,但他办事却比胡先生高明。最后他笑着批评蔡、胡两位先生说:‘这两位先生的办事,真不敢恭维。’  相似文献   

18.
广闻博览     
正蔡元培给教授"请安"送薪酬1916年12月,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对于聘任的教授,蔡元培都给予了不菲的薪酬,而在每月发薪酬的日子,他从不让教授们去总务处领取,而是由他登门亲自"请安"。每次去,他都穿着一身一尘不染的西装,再带两个助手,来到教授的宅府。坐下后,蔡元培微笑地褒扬教授新近发表的某篇论文,又在不经意间转换话题,亲切询问教授的饮食起居。  相似文献   

19.
范良藻 《党建》2010,(8):58-58
今天为何"冒"不出杰出人才中国有没有出类拔萃的科技人才,这难道还需要讨论吗?但是中国的创新人才总是"冒"不出来,这倒是不争的事实。所谓一流人才,钱学森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应是一个标高和榜样。上世纪30年代,钱先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相似文献   

20.
一九二八年的时候,蔡元培先生正担任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大学院是当时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五月,他主持召开了全国教育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各方面的代表及专家八十余人。蔡元培在会上致开会词,提出三项教育方针:“(一)提倡科学教育,一方面从事科学上高深之研究;一方面推广民众的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