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40年代后期.本杰明·史华慈在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学家费正清教授的引导下跻身中国研究的学术殿堂.史氏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写成的<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一书.堪称海外毛泽东研究之经典著作.作为美国中国学界翘楚,史华慈率先提出"毛主义"(Maosim)概念,并加以独具特色的诠释.他注重将毛泽东其人其思想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国革命的实际演进,以及中西思想谱系等层面探讨毛泽东革命战略的特征,论析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思想动因,其吏学思想和治学方法值得中国学者珍视和取鉴.  相似文献   

2.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83岁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北京逝世,这位当年出席中共"一大"很少发言的代表,后来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关于他的研究资料可谓是汗牛充栋,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让我们重温历史,揭开这位中共"一大"代表与中共"一大"的一系列研究中的历史谜团。  相似文献   

3.
胡新民 《党史博采》2014,(3):26-28,33
美国研究毛泽东的著名专家罗斯·特里尔所著的《毛泽东传》,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记中最被推崇、最畅销的作品之一。特里尔在此书中是这样论及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这篇著作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纲领性文件。"◆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抗日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是否说过“我就像一个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熊向晖1990年有关单位拍摄了一部轰动一时的"电视政论片",其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1970年,毛泽东再一次见到老朋友斯诺,……北京天安门上,毛泽东已被人们尊崇为"神",就在千百万人流着泪,淌着汗向他...  相似文献   

5.
田永清 《学习导报》2010,(20):40-41
1930年5月,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专门讲反对教条主义、搞好调查研究。后来这篇文章在反"围剿"时丢了,毛泽东一直为之惋惜。直到1957年2月,福建省上杭县一位农民把自己珍藏了27年的一本油印小册子捐献出来,这篇重要文献才失而复得。毛泽东高兴地说:失散多年的"孩子"终于找回来了!可见他对调查研究之重视。  相似文献   

6.
日一夫 《新湘评论》2014,(19):24-25
李达,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著名的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他一生都在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被毛泽东称为"理论界的鲁迅"和"真正的人"。他的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精神是值得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发扬光大的。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是使用语言的大师,他在谈话、写文章和作报告中使用比喻非常多。1921年毛泽东在长沙人力车夫的夜校课堂上,他先写一个"工"字,下面再写一个"人"字,然后告诉贫苦工人们,如果把"人"和"工"有力地结合起来,那就构成"天"字——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力量可以顶天。  相似文献   

8.
为了纪念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学家史华慈诞辰90周年,2006年12月16日至18日,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史华慈与中国:纪念本杰明.史华慈教授诞辰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许多学术大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纪念与研讨活动。会议主要围绕着史华慈思想研究、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政治史研究、中国文化史研究、全球视野中的中国研究等主题展开,共有50多位学者就相关专题作了学术报告或专业评论。与会者对本杰明.史华慈(Benjamin I.Schwartz)一生所取得的学术成…  相似文献   

9.
"文革"期间,学习和宣传毛泽东诗词被当作贯彻"最高指示"的政治任务,传播毛泽东诗词被视为"忠于毛主席"的神圣行为。毛泽东诗词借助于毛泽东本人的人格魅力、政治影响力和人们对毛泽东的崇拜,通过广播、出版、音乐、表演、绘画、书法、邮票和手抄等各种形式,广为传播。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一生对调查研究极其重视,认为"调查研究极为重要",他不仅把调查研究看作一切工作的基础,而且把调查研究当作各级干部必须练就的基本功。毛泽东本人就是调查研究的行家和高手,他在极其繁重的革命和建设工作中,亲自做过无数次深入细致的调查。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土地革命时期,他就在农村专门做过十几个系统的调查。这里,我们仅从收入《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的几个调查报告,探寻这位历史伟人是如何进行调查研究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调查研究的理论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11.
《党史纵览》2014,(1):54-55
"一纲四目"影响台湾当局1960年后,美国一方面加强与中国政府的接触,另一方面又向台湾当局施加政治、经济压力,继续推行"两个中国"的政策,美蒋矛盾加深扩大。毛泽东认为这是开展对台工作的好时机。1960年5月22日,毛泽东经与周恩来研究商讨后。  相似文献   

12.
安建设 《学习导报》2010,(18):34-35
在毛泽东心目中,"群众"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词汇。他对群众曾经用过"民众"、"工农大众"、"人民大众"和"人民群众"等不同称谓。毛泽东对此还曾有过更具体的划分。1942年,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90%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  相似文献   

13.
安建设 《新湘评论》2010,(18):34-35
在毛泽东心目中,"群众"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词汇。他对群众曾经用过"民众"、"工农大众"、"人民大众"和"人民群众"等不同称谓。毛泽东对此还曾有过更具体的划分。1942年,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90%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  相似文献   

14.
因他率领的第四十军在抗美援朝中首战大捷,被彭德怀誉为"打响了志愿军入朝作战第一枪",毛泽东也欣然将胜利日——1950年10月25日,定为志愿军出国纪念日。  相似文献   

15.
刘明钢 《党史纵横》2012,(12):38-39
1965年9月,毛泽东召见彭德怀,动员彭"出山"。从表面上看,谈话气氛融洽且富有成效。于是,有些文章写道:毛泽东与彭德怀促膝长谈,用战友之情融化了他那颗冰凉的心。彭老总顾全大局,不计前嫌,欣然应命去"三线",留下了一段"将帅和"的佳话。然而,笔者认为,事情并不像文章写的那样美好。在"文化大革命"狂飙席卷全国的前夕,毛泽东动员彭德怀去"三线"显然是另有考虑。  相似文献   

16.
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毛泽东生于韶山,长于韶山,他不仅属于韶山,而且属于中国,在某种意义上说,又属于世界。韶山因他的出现而闻名中外。多年来,无数的人民群众和外国友人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到韶山参观后,在思想上精神上获得的感受和启示是很重要的。1963年3月25日,叶剑英元帅来到韶山。他在参观完"毛泽东青少年时代陈列室"后,激动不已,挥笔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一句:"韶山风物耐人思"。  相似文献   

17.
1966年7月17日晚,中共湖北省委在东湖召开常委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开除混入党内的地主分子李达党籍的决定》,随后身为武汉大学校长的李达多次被强迫拉去参加批斗会。8月24日,李达在医院含冤死去,享年76岁。在中共"一大"上,李达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成为中共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毛泽东曾称赞他是理论界的鲁迅。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让我们重温历史,揭开这位中共"一大"代表76年人生岁月留给我们的一系列研究中的历史谜团。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七律·长征》二三逸闻李安葆长征途中,毛泽东"受命于危难之间",然而,那也是他一生中写诗最多的年月。那些壮丽诗篇,生动地反映了他的思想情愫和战斗生涯。《七律·长征》便是其中杰出的一篇。作家姚雪垠评价说:诗中毛泽东以"千古少有的英雄豪迈之气。极端...  相似文献   

19.
对毛泽东“大跃进”时期提倡“留有余地”的几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跃进"运动时期,针对高指标和浮夸风,毛泽东反复强调要"留有余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这一时期复杂的思绪脉络。在以"鼓劲"、"升温"为基调的成都会议和武汉会议上,毛泽东警示各地定计划要"务实"、"谨慎","留有余地",体现出热中带冷的思想方法;"大跃进"高潮阶段,对决策"1070万吨钢"的细致、多谋和谨慎,不仅体现了他要求"留有余地"的一贯思路,也表达出他对目标恐难实现的担忧和疑虑;"大跃进"纠"左"阶段,专门从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角度对"留有余地"进行阐述,不仅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也体现出思想方法上的提升和发展;"大跃进"反复直到结束阶段,毛泽东把对"留有余地"的思考,进一步放到了掌握工作主动权、提高全党领导国家经济建设水平的战略高度,体现出他认识上的更上层楼;"大跃进"运动结束后,仍持续不断地讲"留有余地",反映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速度和建设规律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毛胜 《学习导报》2012,(7):48-50
1957年3月17日,毛泽东乘专列离开北京,前往杭州。在途中的天津、济南、南京、上海,他4天内接连发表了4场演讲,主题都是"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在毛泽东看来,这个他在2月27日最高国务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