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社会科学界和政府实际工作部门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就是“模式”或“某某地方发展模式” ,“模式”正像如今的“现代性”、“后现代”一样成为报刊、杂志、研究报告、电视广播、政府文件和研讨会的主流话语之一。一时 ,“模式”层出不穷 ,铺天盖地 ,各种场合下出现的“模式”概念至少有 10 0多种 ,经作者梳理出的冠以地名的国内区域发展模式就有 5 5种。“模式”的不断涌现 ,一方面反映出中国区域发展路数的多样化特征 ,另一方面也给人们的认识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给实际工作也带来了很大不便。对已有的各种各样的“区…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风险时代,朝鲜半岛更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区域.针对国际体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包括韩国在内的亚太国家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对冲战略.尽管决策者们常常使用"对冲"的概念,学者们也围绕对冲战略的具体表现、概念边界与策略选择机制进行了一些有益讨论,但涉及对冲战略效用的分析相对不足.事实上,学界尚未完成对冲战略效用的理论化工作,这给对冲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类比金融学中的相关概念,本文试图建构一个对冲战略效用的理论框架.通过考察对冲路径与体系压力两个关键因素,本文提出了关于对冲战略效用的具体假设,并以21世纪以来韩国历届政府的对冲战略为例对这一理论框架进行了初步验证.对冲效用理论不仅可以解释和预测不同对冲战略的效用,还可以为行为体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策略选择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3.
区域间主义与"东盟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间主义是国际关系中一种新的现象,东盟通过积极倡导和推进与欧盟、中国、美国等区域集团或大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及东盟地区论坛、"东盟 3"、东亚峰会等跨区域的集体对话与合作,日益成为有利于国家的、以区域集团为活动单位的新的国际行为主体.东盟区域间主义以软安全导向、政府主导、"东盟方式"决策、奉行开放原则和不干预主义等特征,形成一种独特的"东盟模式".它通过大国平衡、集体认同强化、规范与制度建设等独特的区域效用,促进了东南亚区域的安全、稳定与发展,也推动了东亚及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珠三角"是我同经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也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时代及经济的发展促使"珠三角"不断扩大自己的腹地,推动与周边省区和珠江流域各省区的经济合作,构筑一个优势互补、市场广阔的区域经济体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于2003年7月首次提出"泛珠三角"这个概念,并逐渐得到了各省区的积极响应,从而实现从小珠三角到大珠三角的飞跃.  相似文献   

5.
吴昊  马琳 《东北亚论坛》2013,(3):100-107,129
自进入"十一五"规划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批准和实施的区域发展规划不断增加。一方面中央政府希望通过编制和实施区域发展规划解决日趋复杂多样的区域性问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则希望通过编制和争取中央政府批准区域发展规划获取更多的实际利益及良好声誉。区域发展规划不具有充分的法律约束力,地方政府缺乏实施区域发展规划的财力保障,地方政府实施区域发展规划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各类区域发展规划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冲突,实施区域发展规划与当地居民的实际利益冲突,均是全面实施各种区域发展规划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6.
"边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对全球化背景下非洲发展现状和未来定位与描述的话语.但由于概念上的差异,人们对"非洲边缘化"问题的判断和理解在本质上也就不一致,且大多有简单化之嫌.从世界体系视角的分析来看,"非洲边缘化"问题是个重大的社会发展命题,它关系到对非洲历史发展的认知、对现实国际地位的评判和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波兰公正党政府上台以来,在政治、经济及社会领域推出系列重大举措,欲为波兰开辟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包括挑战西方传统上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伦理,强化政府管控力;加强媒体和舆论管控;改变自由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公平、福利与可持续发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引导和控制等.公正党新政府推行新发展模式既与其本身的意识形态有关,也与欧盟近年来面临的重重困境相关,更有其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波兰有悖于西方规范的新型发展模式势必将给中东欧及欧盟带来较大冲击.未来波兰新政府政策调整方向不大可能突然转变,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有望延续.但由于内外压力增大,新政府也有折中妥协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谈对拉丁美洲国家社会性质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们常说研究问题要从实际出发,不要从概念出发,这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概念的确切含义。任何科学思维和讨论,都会运用和涉及到许多概念,也会提出一定的新概念。如果人们对科学概念理解不一,那就很难开展正常的讨论。我读了一些关于拉丁美洲国家社会性质的讨论文章,觉得有的文章无意中把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亚欧发展共同体"的概念,认为全球化时代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互联互通貌似最低端,实际上最接地气,最有人气,最有现实和理论意义,是实现亚欧发展共同体的关键。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核心领域和优先方向,是亚欧金砖大国(中国—俄罗斯—印度)践行亚欧合作的抓手,也是"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对接合作的切入口,是实现亚欧共同发展的手段和保障。互联互通也是处于实践过程中的"习近平发展模式"的基础、依据和重要内容。中国是亚欧大国,"一带一路"以亚欧区域为核心,中国经济和技术实力为亚欧互联互通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当前世界经济政治重心在向亚太方向转移,亚欧大陆将成为全球国际政治的中心舞台。崛起的中国应对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有更多担当。  相似文献   

10.
提起泰国、缅甸和老挝交界的"金三角"地区,人们便很容易想到大面积的罂粟园和猖獗的贩毒活动.但就在泰国北部位于"金三角"腹地的旗山地区,泰国王室和政府却以坚定的决心和有效的措施,只用了13年时间就成功地帮助穷苦的当地居民摆脱了世代种植罂粟的谋生方式,靠种植经济作物摆脱了贫困,成功地开拓出了一条禁毒与扶贫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试析东亚的区域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超 《国际观察》2002,(6):55-59
区域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政治发展的潮流,东亚也概莫能外.本文就东亚区域主义的发展进程进行分析,同时指出东亚区域主义发展的动力和特点.东亚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都比较特别的区域,区域内的合作有着自身的困难,本文也在其发展的障碍和克服障碍的措施上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印太"概念下的地理范围指向及其区域建构方面都存在着不确定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成熟和塑造.但是,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印太战略"选择已然对东亚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印太"概念下,更凸显了美国的主导性,以及中美竞争下的多国博弈态势,原有的东亚地缘政治结构的独立性减弱,而突出了大国竞争中的海洋元素.在这种转变下,中国面临着新的地缘政治挑战,中国周边的战略压力将增大,美日印澳四国机制将给地区带来新的安全对抗格局并影响中国的战略选择,同时将增加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进难度.在这些挑战面前,中国仍然要致力于中美关系的对话与缓和,致力于建设稳定的周边关系,致力于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在新的"印太"区域,中国仍然要发挥出大国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塑造和平与发展的地区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复杂性社会"带来的挑战及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潮流已经引发了区域民族国家之间尤其是存在地缘政治和同源文化关联的跨域行政主体之间普遍化的区域效应和复杂的公共管理问题。对于国际依赖与交往超过任何时代的新亚洲各国而言,其发展不仅取决于自身努力,而且愈来愈依赖于它与周遭国际区域环境的互动关联。区域经济合作和地区政府联盟态势的不断深化和拓展为亚洲区域公共治理架构起趋近成熟的合作格局,合作格局的深化对跨域各主体合作理念的选择和实践模式建构提出了现实要求。基于共生型网络框架同跨域公共行政主体间具有关联一致性的逻辑前提,将生物学种群生物进化的共生理论与公共管理的网络化治理相结合,通过解释亚洲区域公共行政联合体共生网络内涵特征及目标属性,阐释区域公共行政联合体与共生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耦合机制和相互作用,分析共生型网络合作模式的构建思路,进而提出以"共生型网络"为核心概念的亚洲区域治理的新理论框架和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特点 (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政治性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非一开始就是一个国际政治性问题,国际政治也并非一开始就涉及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问题政治化有一个过程"①.随着人类大工业的发展,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威胁日益加重,国际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也在逐步加深.  相似文献   

15.
实现南海区域安全与和平、稳定一直以来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就南海局势展开对话与合作的重要议题之一。然而,现实中的南海安全局势却一再紧张,这表明南海区域安全制度性安排与安全秩序理念和现有变化、发展迅速的南海安全形势已经出现了不同步、不协调的状况。在过往长期的南海安全区域间治理实践中,东盟和中国作为南海周边最具影响力的国家间集团和最重要的区域大国,以不同的方式,就南海安全的区域间治理展开了对话与合作,并形成了各自富有特色的治理模式,"东盟模式"和"中国模式"。这两种模式从不同层次和多个渠道就南海区域安全治理进行了对话与合作,并在南海安全区域间治理方面发挥了一定的效用。然而,目前南海安全体系呈现出来的脆弱性和南海区域安全现况却一再揭示,中国和东盟在南海安全区域间治理进程中还面临着不少现实的困境。为克服这些困境,更好地实现南海安全的区域间治理,中国和东盟应形成合力,为南海安全的区域间治理重塑一个相吻合的制度规范,共同构建一个相匹配的角色、身份与创造一个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内外治理环境。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广西实际并借鉴相关评价模型对波特"钻石模型"加以改进,运用改进后的模型对西南地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区域经济竞争力主要来源于急需培育发展高级生产要素、专业性生产要素以及政府的强力推进等因素。因而,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力要按照改进后的"钻石模型"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各种积极因素,着眼产业要素提升的驱动力、强化内生要素发展的推动力、增强外在要素发展的带动力,从根本上实现转型发展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区域间合作与东亚区域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间合作以其特有的区域效用在东亚区域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发挥了互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条件下运行的东亚区域主义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自身特征,包括东盟主导、弱制度运行,政府驱动、公民社会跟进,软安全优先、多领域推进,进程导向、奉行渐进主义等.当然,这也滋生了一些难以祛除的自身缺陷,如内聚力不足、外倾性明显,大国作用不足、中小国作用明显,"硬力量"不足、"软力量"明显等.就此,东亚地区主义陷入排他性和开放性之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8.
美国、日本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实践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都曾遇到过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家身份的实践会产生区域效用,区域合作的发展亦受国家驱动。从国家身份视角出发,探究国家身份如何在区域实践中塑造区域认同。为此,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将身份概念与地位概念相联系,形成"身份地位化"认知,进而指出区域大国"身份地位化"是这种区域实践的主要过程;认为国家通过领导区域规范及机制的建构,既实现其区域大国从身份向实际地位的转变,又塑造了区域认同。在东南亚区域认同塑造中,来自域内的印尼的"区域大国化"与来自域外的英国等国的"区域大国化"形成了竞争关系,前者脱颖而出并成功塑造区域认同,其关键在于有效推动了区域规范及机制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目标偏移和结构缺陷--从系统的观点研究苏联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所谓"苏联模式"就是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推行的一整套理念、体制、方法和政策.它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极端型苏联模式(苏联模式A型)和改良型苏联模式(苏联模式B型).作者不同意将苏联模式定义为"斯大林模式",因为"斯大林模式"概念缺乏学术上的准确性.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载体是一种偏激的选择,苏联模式的目标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标是不一致的,甚至是违背的.苏联模式的系统结构存在致命的缺陷.苏联模式的问题不在于其集权性质,而在于其集权的"过度"性质,在于"度"上,在于这种"集权"远远超越了社会所能够容纳和承受的范畴和界限,从而使苏联社会陷入了一种"权力笼罩"的状态."非常权力"状态的生成和模式化,使正常社会走向"非常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