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中韩等国强烈抗议。一时间,日本人的历史观再次受到质疑。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右翼势力一直没有彻底反省侵略战争给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甚至篡改教科书,以达到欺骗后人的目的,受到国际舆论强烈谴责。人类历史证明,不同的历史观,影响着不同国家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指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体系中最基础、最原则的部分,或者说顺序上排第一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基础为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构建解决了首要问题,并提供了正确的立场、原则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阶级属性及其重要性的理论认识阐述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首要问题,从而成为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指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体系中最基础、最原则的部分,或者说顺序上排第一的理论。这样的理论基础为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构建解决了首要问题,并提供了正确的立场、原则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阶级属性及其重要性的理论认识阐述了科学历史观教育的首要问题,从而成为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能否树立正确历史观,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然而,一些人认为历史观问题属于学术观点问题,与政治无关。事实上,历史观争论是当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化、隐蔽化的重要表现。我们要旗帜鲜明反对错误历史观,在理性辨析中树立正确历史观,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前进。  相似文献   

5.
知识历史观以知识和科学的客观性为基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与唯物史观具有相同的旨归。其形成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朴素的知识历史观和科学的知识历史观。把握知识历史观的发展过程,应结合知识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及知识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两个方面来理解。知识历史观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其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生产的性质,不能解释社会发展的动力,无法解释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6.
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在教育场所条件、内容、形式等方面因其非时空性、平等性、可选择性等优势实现了对传统学校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发展与超越,但又因其鲜明的政治性、内容的排他性、主体的无可替代性等基因蕴含着与传统科学历史观教育一母同胎的共性与坚守。正确认识网络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特征是我们探索重构互联网环境下科学历史观教育体系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正《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非常看重他们的历史观,这可以从恩格斯的四段话中得到有力的佐证。他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说:"黑格尔把历史观从形而上学中解放了出来,使它成为辩证的,可是他的历史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现在,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马克思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作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支撑点,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条线索着重论证了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的相互关系及辩证本质,并阐述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相统一的实践基础,论述了马克思历史观与主体性变革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世界观,经历了从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转变过程。青年毛泽东是一个在近代中国历史巨变中追求进步、追寻新式知识的旧式知识分子。毛泽东早期关于“大本大源”的看法,关于历史治乱循环的看法,关于“巨夫伟人”的看法,表明他的历史观是陈旧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1920年以后,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毛泽东历史认识的基本观念。毛泽东的历史观的最主要的内容,是他对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坚定信念。支持毛泽东历史观的两个最基本的观点是阶级斗争史观和人民史观。一切从人民出发的人民史观,对中国共产党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作为科学历史观教育制度的骨骼和血肉,科学历史观教育机制包括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目的设定机制、主体构建机制、内容创新机制、平台优化机制、法制保障机制等基本内容。正确认识科学历史观教育机制构成,是我们探讨机制乃至制度建设方面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历史观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效显著。这一活动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全过程,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与传承的重要支撑。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中历史观教育的基本状况梳理,提取出有益经验,指出可将这些实践经验应用于当今高校的历史观教育中,以提升高校中历史观教育的有效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重视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善于从社会历史中汲取人生智慧和治国理政智慧。他的历史观以人民为中心,具有国际视野,符合时代潮流。习近平的社会历史观对于当代中国与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朱宝信 《唯实》2004,3(1):4-7
马克思的历史观仅唯物史观一种形态 ,它产生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形成之后 ;在此之前 ,马克思尚未接触历史观问题。马克思运用异化概念研究的只是当时的异化劳动现实 ,所以 ,异化并不是马克思的历史观范畴 ,而是他的哲学观概念。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大历史观,为研习"四史"提供了根本方法遵循。"四史"具有异质指向,须将每一部历史放在大历史视域下研究其特殊的意蕴;"四史"具有同向逻辑,要将"四史"整体置于大历史观视阈下考察其接续发展的关联。用大历史观审视"四史",我们更能从整体上把握"四史"的主流与本质,自觉将历史经验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是大历史观的主张者和践行者,他的大历史观蕴含了“古与今”“中与外”“形与势”等辩证逻辑。“古与今”的辩证逻辑,即毛泽东大历史观“通古今之变”,实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形成了自觉的时间意识、自省意识和使命意识,从而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中与外”的辩证逻辑,即毛泽东大历史观自觉以更宽广的视野研究党内、国内和国际历史,具有立体存在的空间意义。“形与势”的辩证逻辑,即毛泽东大历史观善于从历史之“形”中把握历史之“势”,明晰了历史的实质和趋势。由此,毛泽东大历史观实现了对其他大历史观理论观点的价值超越。  相似文献   

16.
1949年《共同纲领》第四十四条对科学历史观提倡的规定,标志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宪法制度构造的肇始和开端,也揭开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新篇章。以科学历史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宪法制度设计既以1949年前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的理论探索为思想渊源,也以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历史观方面重大实践为历史基础;从1949年的《共同纲领》中“科学历史观”到1982年宪法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反映的不只是概念表达的简单变化,而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历史观教育实践的重大变迁。  相似文献   

17.
陈定坚 《党史文苑》2011,(12):72-75
毛泽东历史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毛泽东历史观的理论成就,继承它的精华,对正确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有着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是1784年康德60岁时写的一篇论文。康德一般不大谈论历史,但是在这篇论文中,康德可以说第一次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历史观。因此,通过研究康德在这篇论文中所表达出来的历史观,无疑对理解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的历史观有直接的帮助。而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的康德,其历史观也深刻影响了黑格尔,通过黑格尔又对马克思的历史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梦历史观的哲学基础。构筑中国梦的历史观,需要描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更需要弄清楚中国梦对于历史规律的把握。中国梦的历史观对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科学认识历史、成功开创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历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升华和拓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理解和系统学习大历史观,对于切实开展党员干部教育,提高党性认识和加强公众教育等实践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大历史观的引领下,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和公众教育,既要强化党员干部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发挥历史对干部的教育功能;又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