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京师大学堂改变为今天人们心目中的"北大",乃是蔡元培先生的功劳。可以说,没有蔡元培就没有"北大"。因此,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蔡元培先生是一个符号,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巅峰象征。  相似文献   

2.
<正>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一生为国家的教育、科学事业奔走呼号,功勋卓著,但他却一直两袖清风,至年逾古稀仍居无定所,率全家租住"二手房"。1936年1月16日,蔡元培在南京迎来70岁生日。他在北大时的同事和学生胡适、蒋梦麟、王星拱、丁燮林、赵畸、罗家伦6人发起为他购屋祝寿。胡适、蒋梦麟等人在1935年9月给蔡元培的信中说:"我们知道先生为国家、为学术劳瘁  相似文献   

3.
1917年1月,蔡元培任北大校长,莅任之初,便聘请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以其拔山盖世的气概,向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宣战,改革北大文科。诚如蔡元培所言:"自陈独秀君来任学长,胡适之、刘半农、周豫才、周启明诸君来任教员,而文学革命、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  相似文献   

4.
蔡元培先生执长北大时,自然是人才荟萃,名家云集。若论他们的学识,当然人人都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可若论他们的为人,说法就大不一样了。比如大名鼎鼎的黄侃,是章太炎先生的入室大弟子,学问自是不凡,可为人处事则微辞很多。黄氏在北大最著名的就是骂人。如骂章氏小弟子钱玄同讲的东西都是抄的他的,说他一天研究出的东西就够钱玄同一辈子学的等等。他曾在一个好友家借住,不知为什么闹了矛盾。本来人家收留了他,他不但不感谢,反而用墨笔将那位友人的墙上写满了辱骂的字句,以泄一己之愤。由此可见其为人之一斑。在旧派人物中,种…  相似文献   

5.
苗体君 《党史纵横》2011,(10):15-17
在中国近代史上,蔡元培的名字是与北京大学联系在一起的。从1917年到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这10年是蔡元培72年人生岁月中最辉煌的时期,他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主政的北京大学成为当时许多有为青年的梦想之地。  相似文献   

6.
邵燕祥在最近《南方周末》发表的一篇随笔中说:提起北大人们都会记起“五四”前后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但同时应该记得的是50年代任北大校长的马寅初先生。前者代表北大兼容并蓄的学术自由精神,后者代表北大坚持真理的学术独立思想。陈寅恪先生所崇尚奉行的“独立...  相似文献   

7.
一九四○年三月,蔡元培先生逝世,毛泽东同志发出唁电,称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同志为他撰写挽联: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相似文献   

8.
1916年隆冬的一天,年仅23岁的梁漱溟去拜访刚刚上任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蔡元培没等梁漱溟发问,就开门见山地说:"你的大作《究元决疑论》我拜读过了,有胆识,有立论,见解独到。我想你可以到北大来教授印度哲学,  相似文献   

9.
《读书》历来是知识界的风向标。从03年9月号的“大学改革专辑”到05年4月号韩水法先生的《世上已无蔡元培》称北大改革己悄悄落下帷幕,知识界一场缘起于北大改革方案的关于大学改革的讨论也随之渐渐停息了。虽然现在流行学习美国制度,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无论是美国的大学制度还是北大蔡元培先生的大学理念,都有一个共同的导师,那就是德国。在此帷幕落下之际,我们是不是该重新考察一下现代大学传统在德国建立的历史呢?人们讨论的重点多集中在学术自由和学术自主等方面,这当然是正确的。但除极少数学者少量提及外,大部分学者都没注意到大…  相似文献   

10.
正正如美国学者魏定熙在其关于北大早期校史的力著《权力源自地位》里所讲述的那样,北大自蔡元培先生治校以来,就一直以"兼容并包"的多元传统著称。无论是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和爱国主义,都可以在蔡元培时代的北大,找到其思想源头。当下很多知识分子提起北大,往往会津津乐道于其自由主义传统。而跟这种自由主义的  相似文献   

11.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这时,僻居四川江津的陈独秀也已是个心力交瘁、疾病缠身的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历经艰险,出生入死的他,早已将之超然身外,无所谓惊异和不堪。但是,对于蔡元培先生,他却在公义和私谊上,“禁不住有很深的感触!”当北大准备登载公祭蔡元培先生特刊时,他应嘱撰写《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深情地回忆起他们俩人近40年的交往经历,对蔡元培的人品风范,表示出感佩  相似文献   

12.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这时,僻居四川江津的陈独秀也已是个心力交瘁、疾病缠身的老人。当北大向他发出蔡元培纪念文章征集函时,他立即抱病撰写《蔡子民先生逝世后感言》,深情地回忆起他二人近40年的交往,并抒发“四十年来社会政治之感触”。相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挟着血雨腥风,踉踉跄跄走到20世纪,已如强弩之末,气数将尽。但是,蔡元培与陈独秀作为晚清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大清帝国的最后一代“臣民”,他们与封建主义的决绝也决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夜,伴着历史的阵痛,他们注定要经历一…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社会对于美育的推崇,不仅在于它有使人革新之功用,更在于美育在中国的悠久传统始终并未断裂。今年是蔡元培先生诞辰150周年。大约十多年前,赴东堂子胡同75号拜访蔡元培故居,屋顶蒿草一片,门前竟可罗雀,当时就想到:五四前夜,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家中想必是高朋满座,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早在1917年,蔡元培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去年五四青年节当天,在如今五四大街  相似文献   

14.
王刚 《党员文摘》2009,(5):10-11
1919年5月3日.凌晨.一辆疾驰的马车停在了北平东堂子胡同——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家。从车上下来一个人。他是蔡元培的挚友,北洋政府原外交总长汪大燮.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巴黎和会外交后援会的委员长。他给蔡元培带来一个坏消息:巴黎和约上,原来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被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国人心中的愤怒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  相似文献   

15.
想象蔡元培     
绍兴很有名。它那里出了许多历史名人。现今的绍兴街上悬挂着陆游、徐文长、鲁迅、秋瑾等人的画象,蔡元培先生的画象也在其中。画象是写意的,留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六十年代初到北大上学,知道蔡先生曾是北大的校长。那时,没有人说蔡先生不恭之辞,但对他所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总觉得有些不对味儿,因当时正是主张无产阶级思想一枝独放的时候,想象中便对蔡先生存有那么多解不开的疑惑_“文革”中曾有暇与当时的系王任。康德专家郑听先生请教起哲学系的历史,方知道蔡先生当时在北大的一些作为,知道了当时“中学…  相似文献   

16.
费孝通先生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谈到自己与其老师潘光旦在做人上的差异。他说:"我们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徐百柯著:《民国风度》,九州出版社2011年10月版)读后感到,对"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这一命题,至今仍有继续探究之必要。对于潘光旦先生的"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费孝通先生强调了其重要性,但谦言"这个问题很深,我的力量不够,讲不清楚",而没有展开论述。所幸的是,钱理群先生《在北大的演讲》中(后作为《民国风度》一书序言),对此做了较  相似文献   

17.
广闻博览     
正蔡元培给教授"请安"送薪酬1916年12月,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对于聘任的教授,蔡元培都给予了不菲的薪酬,而在每月发薪酬的日子,他从不让教授们去总务处领取,而是由他登门亲自"请安"。每次去,他都穿着一身一尘不染的西装,再带两个助手,来到教授的宅府。坐下后,蔡元培微笑地褒扬教授新近发表的某篇论文,又在不经意间转换话题,亲切询问教授的饮食起居。  相似文献   

18.
发生于80年前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运动”。今天,我们纪念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就不能不想到坚定的民主主义者——蔡元培先生。 说起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就得从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谈起。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生于1868年。前清曾任翰林院编修,但他自绝仕途,投身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凡是提倡包容的年代,社会总是繁荣的。唐朝的繁荣就与唐朝的包容密切相关。唐朝是各民族融和的王朝,中央王朝对外国人,对国内各民族,都很包容。在中国近代史上,北大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从而造就了北大精神,这精神直接为中国的五四运动提供了基础,也为中国文明的新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不聘请陈独秀、李大钊,北大就不会成为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地方。蔡元培任校长前,北京大学—仍晚清封建衙门的旧习,可谓陈腐不堪,改革旧北大成为他义不容辞的使命。北大改革千头万绪,文科改革理应率先垂范。可是,文科学长久乏其人,蔡元培为此犯愁。一次,他走访北京医专汤尔和与北大教授沈尹默时,谈及此事,汤、沈二人不约而同地向他推荐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并以10多本《新青年》相赠,称陈独秀“确可为青年的指导者”。蔡元培和陈独秀有过交往,他们都曾是爱国协会会员,同在上海的一家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