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多年来,执行难、执行乱一直是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突出问题。尽管造成执行难、执行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民事强制执行制度本身的不完善是其中重要的原因。我国制定单独的民事执行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在逐步完善法制的同时,还应该对我国的执行机构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执行不力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蓝燕霞 《人民论坛》2010,(11):74-75
民事诉讼法修改后再审事由更加细化、期限更明确,申请和审理法院的提级和限缩,再审审查程序和形式相对完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事人申请再审难的问题。但也带来其他的问题,重新审视并详细剖析我国申请再审制度的现状并提出更为完善的对策,以期为进一步修改民事申请再审制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行民事再审制度立法中的缺陷集中表现在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主体错位、再审事由重实体、轻程序、再审时限和次数、再审方式和范围不明确。要转变立法指导思想、建立再审之诉制度 ,明确再审事由、时限和次数、方式和范围 ,以推动民事再审制度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4.
丁延松 《青年论坛》2014,(3):110-114
公益诉讼中,民事公益诉讼保护的对象、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主体,尚未规定明确,这导致司法操作的困境,不利于法治中国建设。应进一步明确收案范围,明确提起诉讼的主体范围,建立配套机制以保证公益诉讼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完善代表人诉讼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表人诉讼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特有的处理群体纠纷的诉讼程序制度 ,它指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 ,从中选出数人作为代表进行的诉讼。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立法 ,内容上略欠充实和明确 ;限制代表人实体处分权的落实比较困难 ,不利于代表人充分履行职责 ,造成诉讼拖延和司法资源浪费 ;代表人一方承担举证责任有欠合理。为此建议 :在民事诉讼法典中对代表人诉讼作出更加完备明确的规定 ;赋予代表人必要的实体处分权 ;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国际民事诉讼中施行诉讼费用担保制度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了,但由于其规定过于原则化,仍存在很多问题。对诉讼费用担保制度的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建议,并剖析其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经过悠长曲折的演化,民事执行才逐渐制度化和人性化。其中,执行主体由自力救济过渡到自力救济与公力救济并存,执行手段由野蛮走向略显文明,执行范围从基本无限制逐渐到有所限制,是演化的总体趋势。在这缓慢的酝酿中,民事执行程序终于在近代具备了作为独立程序阶段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刘娟 《人民论坛》2013,(2):78-79
在反垄断法私人执行过程中应当遵循"有法律保护,有利于经济"的准则,才能真正做到物尽其用。比较分析显示,反垄断法私人执行的过程是十分独立的,不需要被一些其他组织的政策所制约,比如公共机关的一些新出台的条文,这充分展现了其所具有的自发性和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9.
赵泽君 《前沿》2010,(7):79-82
人权保护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民事执行措施是规范和落实民事执行工作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在执行措施中寻求保证债权人债权的实现与注重债务人人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早已成为世界多数国家的立法趋势。我国也已将“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引入宪法,表明“人权”问题进入了法律保护阶段。在我国起草和制定强制执行法之际,有必要在对现行民事执行措施进行归纳和总结基础上,增设执行措施以体现和贯彻人权保障的宪法精神。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执行救济制度存在救济惠及面太窄、救济权利单一、救济方法贫乏、救济渠道不畅、救济程序缺失等缺陷。其原因在于执行程序的职权主义色彩浓厚、执行工作的价值定位存在偏差、执行机构的设置缺乏科学性、缺少监督机制。我国应拓宽执行救济范围、完善执行救济的方法、配备执行救济程序、建立执行法律监督程序。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一个兼顾效率与公正的基本价值目标,积极化解社会纠纷。对各种权利提供有效司法救济的民事诉讼法。而刚刚公布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加以全面的修订,其目的就是建立一套既符合司法规律,又符合中国国情.使纠纷解决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应对困扰司法界的"执行难"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要求检察机关开展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工作的呼声越来越高,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也于2011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部分地方开展民事执行活动法律监督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山西、内蒙古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民事执行活动监督试点工作,这既是为形成有效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打基础,做铺垫,也显示了两高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13.
法律是一种规则,适用是规则的生命,执行则是法律获得生命不可少的形式与途径,更是法律的目标与果实。然而,我国民事执行中被执行人规避执行行为日趋严重,规避手段复杂多样,使得权利人的合法利益难以实现,司法权威受到严重损害。为此,各级法院创新执行方法,积极探索被执行人信息查询系统等反规避执行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的制度设计、具体实施及社会效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的准确把握与分析,对于完善我国反规避执行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登科 《求索》2011,(8):234-237
有了古代民事执行长期酝酿的基础,在人文主义和法制思想照耀下,民事执行制度在法、德、英等近代法治先进国家迅速完善。其中,公力救济成为主要执行方式,法制日益完备,废除以刑代执的执行方法,实行对物执行,民事执行日趋文明化和人性化是其基本特点,这些特点随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形成扩展到其他国家。我国的民事执行的近代化也体现了该特点,现代的民事执行,在充分注意和保障生效法律文书实现的同时,十分注意执行方式和手段的文明科学,在民事执行中体现以人为本以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李燕喜 《中国民政》2011,(11):35-36
当前指导我国殡葬改革的法规是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殡葬管理条例》。1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殡葬改革的深入推进,殡葬管理方面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现。同时,由于《殡葬管理条例》层次低,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罚则刚度不足,强制处罚规定过于原则、笼统,缺乏规范的执法程序和法律文书,致使管理无章可循,缺乏强有力的强制手段,  相似文献   

16.
肖军 《世纪行》2008,(4):47-48
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这表明着立法机关对实行了1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首次进行了修改。本文将结合其中几条关于执行异议的规定来探讨有关执行异议的问题,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更好地完善民事救济行为。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事抗诉法律制度是检察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发挥其作用,应以“以法律真实和程序正义为基础,依法纠错”为指导思想,当事人申请抗诉和人民检察院依职权提起抗诉相结合,细化抗诉法定事由,赋予检察机关一定的调查取证权,明确抗诉的时效、次数及审限,健全抗诉程序。  相似文献   

18.
江伟 《中国人大》2011,(7):29-29
改革开放后,我国迎来了立法的春天。1979年,在彭真同志主持下,三个月就制定了刑法、刑事诉讼法、选举法等七部法律。紧接着,五届全国人大决定起草民事诉讼法,并于同年7月19日成立了起草小组。起草小组的组长由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高克林担任,副组长3人,成员有来自法院系统的6人,以及包括我在内的来自法学教学科研机构的7人。  相似文献   

19.
民事执行和解制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司法制度,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其性质、效力及救济等问题上的争议。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执行和解制度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民事检察建议是检察机关发挥监督职能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有关民事检察建议的立法却流于粗疏,检察实践中民事检察建议的做法也不统一,这些因素制约了其法律效果的发挥。针对民事检察建议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完善民事检察建议的立法,是民事检察建议法律效果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