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3,(5)
晚唐著名诗人张乔,其诗歌思想内容集中于以下四个主要方面:一是抒写壮志豪情,冀取功名之思;二是"怨而不怒"之情;三是入世与出世之间的两难抉择;四是与海外友人友好往来的纪录。张乔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以"轻浅纤微"为特色,但亦间有"浑涵气象"之作。这是符合晚唐五代时期诗歌主流特征的,也即诗歌关注点已经下移到一般意义上的生活层面和文人作者自身的心灵范畴,从外在的事功转向了内在的心境。  相似文献   

2.
梁平 《学理论》2010,(21):151-152
诗歌是最高的艺术体裁,但诗歌创作也是难的。但现在绝大多数诗歌已不同于我们心目中神圣的诗歌,它们降低了诗歌的高度和难度,品位低下,诗意寡淡,美感不足,技艺平平。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坚持诗歌写作中应有的三大发现:发现自己,发现事物,发现语言。这三个因素的有无与多少,是鉴别真假诗人和诗人大小的尺度。写诗之人应该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持守。  相似文献   

3.
读者对文本的解读不可避免地会与已知文本产生关联,在相关文化网络中发生联想,从而使其与前文本形成互文关系.对诗歌的解读也是如此,首先读者在同一语言中,然后在踌语言、跨文化的层面寻找互文关系.比较汉语诗词,发现其与英文诗歌传统虽有所不同,但在题材甚至是语言表现形式上,两者之间却多有相似之处.通过英汉诗歌跨文化互文性的欣赏和解读,读者不但可以体会译诗的奇妙,还可以让心灵在英汉诗歌共通的审美意境之中自由驰骋.  相似文献   

4.
焦体检 《学理论》2010,(9):145-146
在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对于文学作品的正确解读是学习的关键。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内在特质必然决定诗歌意义的多重性。早在北宋,苏轼就明确提出深观其意的诗歌阐释方式;南宋朱熹则进一步提出了涵泳的诗歌解读方法。这不仅对后代的诗歌阐释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指给了我们一种正确的诗歌解读方法,对于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解读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这种精神和气质是敦厚而诗意的,这种守护是绵长而坚定的,“技巧是形而下的东西,音乐需要的是心灵的力量,只要有真实情感的寄托,你手上的琴音就会化作你的心声表达出来,就会感染观众,那才是音乐最终的最强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谢海平 《学理论》2010,(24):171-172
第三代诗歌以反文化、反意象、反崇高为旗帜,他们试图通过反文化来回到本真世界,他们逃避自我,通过客观还原、消解意义的方式来追求世界的本真,但诗歌语言仍然是文化的载体,他们又通过解构语言,大量运用口语来背叛规范化的诗歌语言。尽管彻底的反文化是不可能的,但这种努力已经打破了原先僵化的局面,带来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任永刚 《学理论》2014,(9):115-116
方回所选的鲍照这18首诗歌,评诗的风格基本一致,只是有言多言少的区别而已。他对鲍照的诗歌批评中常常是以解释诗意、注析用典而不是以阐述作诗技巧、指明艺术特色为主要内容,即使要指明诗歌的艺术特色,也是仅仅用很简练的文字来表达。他的诗歌批评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的诗歌批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民主》2020,(2)
正阿多尼斯曾如此评价赵丽宏的诗歌:"……疼痛超越了身体的界限,而涵盖了思想和心灵。它是字面的,又是意义的。"读完赵丽宏的西语版诗集《疼痛》,在疼痛、苦楚、煎熬与羞愧之外,我也读到了观察生命与死亡的独特视角、对物质与精神的认知,以及一位勇者的独白——即使知道这个世界充满荆棘,一些事物转瞬即逝,诗句中却依旧表达了无畏、无怨、无悔的情怀。破损的脊梁、书里书外的伤痕、一次次分叉的小径、灵与肉的分离,以及从头发到指甲的各种身体器官,这一切宛如一场基因突变——"剪伐它们,竟然是文明的代价,  相似文献   

9.
高铭铭 《学理论》2009,(12):173-174
五代西蜀文人既历乱世劫难,又在乱世中获得相对安定的生活,那么,对于乱世人生的深沉感喟和偷生苟活的庆幸交织起来,使得他们的笔下呈现了多样化的意象选择;与此同时,巨大的社会压力和深重的心灵痛苦也导致了西蜀文人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性格变异,使得他们将人生悲苦沉埋心底,以内向、自省的态度来应付并漠视外界的巨变。这就不可避免地把诗境推向了狭小、枯寒之地,所有这些都影响了诗人们诗歌意象的选择,使其诗歌意象呈现了绮艳、通俗和细微纤弱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山水诗中都包含着对大自然强烈而真挚的爱,然而两者反映的内涵却有所不同.具体阐述两位诗人的诗歌内涵的异同之处,并探讨了形成这种差异的各种因素和背景,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入准确地解读两位诗人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的诗歌教学由于中职学校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相对时间少,起点低,遇到很多难题,很多学生甚至老师由于学生认为学好技能便可,语文好不好无所谓,更不要谈诗歌的教学和学习,所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的诗歌教学就如同"鸡肋",学无效果,弃之不甘.但作者认为诗歌教学是最高的语言艺术,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加强语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法宝,学好诗歌的意义深远.本文作者尝试从"注重诵读"、"感受意象,体会意境"、"联系实际、增长积累、鼓励创作"等方面论述了诗歌教学方法,以期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诗歌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在建安诗人中,曹操是比较突出的,他"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成为建安诗坛的领袖,他的诗兼有民歌特色和文人性质的双重特征,体现了建安诗人的共同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诗歌具有浓郁民歌特色,本文就曹操诗歌的民歌特色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3.
谢冕曾在《中国当代校园诗人诗选》一书的序言中给校园诗歌下这样的定义:“校园诗歌一般指作者为大专院校学生时创作的诗,此类诗,有的称学院诗,有的称大学生诗。名目殊异,所指则一,且它的创作群体始终呈现一种松散的、不稳定的,而且是绝对流动的状态。”因此,我们所指的当代校园诗歌是指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在高等院校学习的大学生所创作的诗歌。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是中唐著名诗人,曾发起新乐府运动。他的诗歌题材多样,风格各异,脍炙人口,流传天下,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甚至受到了日本、越南等国民众的喜爱,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总体而言,白居易诗歌具有关注民瘼,感情强烈,通俗易懂等特色。  相似文献   

15.
陕西是中国诗歌的高地,陕西当代农民诗歌的创作水平,代表了中国当代农民诗歌创作的水平。从王老九、李有源、韩起祥到李强华、蒿文杰、章立,等,经几代人的努力,陕西出现了一个农民诗歌创作的高潮。这类诗歌简捷、明快、自然、朴素,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情感真挚,深得社会各界喜爱,它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贡献不容忽视。农民诗是中国传统诗学之根,是中国农耕文明之花。它体现着田园牧歌式的审美理想,同时,它也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冲击,面临着重构与再造。  相似文献   

16.
高原 《学理论》2010,(22):172-173
从哲学和诗歌的共通性——归乡情结入手,试图用奥地利哲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剖析诗歌创作的本质。快乐原则让诗人不吐不快,不同类型的焦虑则决定着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只有抒写真性情、吐露真自我的诗歌才能具有永恒的魅力,因为这些诗歌是人格"本我"的表达。"本我"是诗人吟咏的动力,它使人们能够在心中勾勒出突破实物的意象。因为"本我"的未曾泯灭,诗人和接受者开始了对美的本能渴望和无尽追寻。  相似文献   

17.
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权力来自人民的委托和信任,智慧来自人民的探索和创新,政绩来自人民的实践和奋进,脱离人民,犹如鱼儿离开水,无法生存。人民是衣食父母,人民是执政基根,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忘记人民,就是忘记根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满意是工作标准。常想人民所想,常急人民所困。抵住诱惑为民执政,耐住清贫为民波奔。开拓进取创伟业,永远与人民共命运。反腐倡廉诗歌 永远与人民共命运@岳崇 @韩一民~~  相似文献   

18.
杜甫是盛唐向中唐转折过程中出现的伟大诗人,对中唐及其以后的文学影响深远。柳宗元作为元和时期著名的诗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柳宗元诗歌不仅受到了杜诗的史诗品质的影响,其诗歌的风格、创作手法、语言等也都与杜诗有着一定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19.
唐春艳 《各界》2006,(12):77
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它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最好渠道之一,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学习缺乏兴趣,因此,笔者在诗歌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一些方法,例如“墙上”阅读法,放手让学生上台讲课,引导学生尝试写诗,开展诗歌朗诵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4)
诗歌流派"经典化"发生首先要依托于流派的美学质素层面的独特性、创建性以及经典价值的可阐释性,再者是外部文化政治下的建构逻辑对经典化的建构与推动。诗歌流派经典化的策略基本在上述两个前提之下,并且基本着眼于流派对经典化追求的主动与被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