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郁 《学理论》2012,(7):119-120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金融监管面临着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下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的任务,在推进金融业自身发展方式与经营模式转变的同时,此次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是由于金融监管的缺失,这提示我国金融业要建立一个全面、系统、多方位的监管体系,且对金融市场进行综合监管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我国应以银监会为中心对金融体系进行监管,构建独立、权威性的风险监督及综合一体化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2.
从美联储角色定位看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为代表强调加强中央银行金融监管职能的观点认为,中央银行货币和监管职能的结合有助于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美联储兼具金融监管职能的不成功,也暴露出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存在的缺陷.尽管<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现代化蓝图>法案提出了美国金融改革的建议,但是其没有从根本上反思这种体制的缺陷并进行彻底的改革.因此,设立独立的金融监管机构、对美联储实行国有化改革、实现对金融市场的综合监管,是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和枢纽,金融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金融业监管的重要目标和一直的价值追求。我们应借鉴金融业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经验,尽快改革与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4.
王蓓  朱孟楠 《学理论》2010,(14):33-34,82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出美国乃至全球金融监管在风险防范,协调合作等方面存在问题,同时也为中国在金融监管问题上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警示。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国际间金融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我国的金融监管需要借鉴国际经验,顺应国际金融监管的新趋势、新发展,改革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为金融机构的健康运营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总结美国金融危机教训的同时,加快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全球影响力当前,美国金融风暴仍在肆虐,动荡的金融格局使世界各国对美国的金融体系信任度降低。而《瞭望》新闻周刊在调研中发现,与美国金融市场发展过度不同,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主要矛盾仍是金融产品供不应求。因此,接受采访的研究者建议,我国应抓住全球金融格局调整的机遇,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客观评价美国金融主导地位调研中,本刊记者发现,此次金融危机源于一向以金融监管体制严格、完善著  相似文献   

6.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金融监管的缺失可谓其爆发根源之一。欧美各国以及欧盟组织等纷纷针对金融危机暴露的金融监管的漏洞和弊端采取变革措施,国际金融组织也纷纷提高了对国际金融监管的标准。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可以借鉴国际金融监管变革的经验教训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7.
巫利娟 《学理论》2013,(17):90-91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还是"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面对金融国际化、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等对我国金融监管发起巨大挑战,我国的这种分业监管模式是否适应如今金融领域的发展?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各方力量妥协的结果,其在保护投资者、监管体系改革、防范系统风险以及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等方面推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尤其是对金融监管体系的改进,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1999年11月12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国会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FinancialServicesModernizationActof1999),该法案的通过意味着废除自1933年以来作为美国金融监管立法基础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TheGlass-SteagallAct)(以后简称GS法案),商业银行在业务范围上不再受到限制,从而结束了美国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历史,至此,美国商业银行完成了由综合经营———分业经营———再到综合化经营的体制变迁。我国是否仍然继续实行金融分业经营体制?面向未来,我国商业银行…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个人财富的大幅增长,居民金融理财市场空间也不断拓宽。自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简称CEPA)之后,两地的金融交流进一步加强。对于内地居民而言,在香港的外资银行进行理财投资非常普遍,因而跨境投资纠纷也频繁发生。在两地金融合作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两地金融监管也面临新的挑战,跨境投资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何保护成为关键问题。以香港累计期权投资纠纷的成因作为切入点,其主要包括交易信息不对称、两地金融监管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因此必须在新形势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落实两地金融监管与合作,方可真正实现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王召 《瞭望》2003,(46)
对我国金融改革,与过去相比,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更全面、更深入的指引。不仅包括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深化金融企业改革,也包括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开放和发展,而且又集中表现为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化解银行不良资产,解  相似文献   

11.
马郧 《理论探讨》2004,(1):56-58
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已不能适应金融控股公司的飞速发展,我们应全面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重要思想,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坚持统筹兼顾,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尤其是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路径要实现有效突破。  相似文献   

12.
金融监管是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国家的金融运行而采取的监督和管理,其实施的有效性必须秉承正确的法律理念。金融监管的法律理念规制着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影响到金融监管的效率和国家的金融安全,而目前我国学界在金融监管的法律理念上存在着相当的逻辑矛盾,为此,有必要根据我国的金融运行和金融监管的实际情况,反思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理念,并对其作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加入WTO后,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有:银行不良资产;证券期货市场和股份制改造不规范;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国际资本流动;一些地方的违法经营活动。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对策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壮大企业实力;加强金融监管;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加强金融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4.
金融监管的国际化是金融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包括监管主体的国际化、监管客体的国际化、监管标准和监管内容国际化以及监管理念的国际化,同时,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是金融监管国际化的前提与基础。我国要从调整监管理念、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参加监管国际合作、推动国内监管立法等几个方面加强对金融监管国际化的应对。  相似文献   

15.
次贷危机下的金融监管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贪婪性在美国次贷危机中表现得比较充分。市场机制可以运用"看不见的手"将自私的个体动机,转化为有益的社会效果,对贪婪性进行一定的引导、管理和约束。市场的失灵,迫切需要政府的监督管理,形成系统、立体、全球的金融监管体系。遵照经济规律和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在我国实施安全第一的金融创新,探索混业经营条件下金融监管模式,建立和完善自控机制。  相似文献   

16.
美国次贷危机为我国经济敲响了警钟,我国楼市同样存在危机的可能。外资大量涌入,流动性过剩,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展缓慢以及对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监管的不足都可能诱发我国的“次贷危机”。为了防范于未然,应加快汇率改革步伐,严格金融监管,逐步解决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所面临的“瓶颈”。  相似文献   

17.
李祺 《学理论》2009,(6):32-33
伴随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加深,混业经营将成为各国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各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适时发生了相应改变,加入WTO后,实力雄厚的大型跨国金融集团纷纷抢滩中国市场,以“分业”为背景的中国金融业将直面以“混业”为背景的金融集团。面对国内外的经营现实与趋势,我国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刘丹娜 《学理论》2012,(35):107-109
金融创新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各国纷纷重新审视国内的金融监管体系,我国的金融体系同样存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的问题。在金融创新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形下,借鉴国外经验,找出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缺失并提出完善的措施建议:完善立法;树立新价值取向,完善监管体制;督促信息披露;金融纠纷司法解决手段;金融机构等级制;明确金融机构责任。  相似文献   

19.
近日,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全面性的金融危机,严重的信用紧缩制约实体经济增长。美国金融监管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加流动性,稳定金融市场。美国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波及全球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20.
《理论参考》2008,(4):25-26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记者: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主要有哪些启示? 汤世生:第一,金融创新本身会创造一些新的风险,美国次级债风波即反映了金融衍生产品内在的风险性,因此,一定要注意防范创新风险。第二,要更加突出金融监管的重要性。美国次级债危机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在危机爆发之前,美联储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消极态度,任由问题恶化,这是次级债问题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应重新认识金融中介机构的角色和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