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5,(14)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整体形象、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的体现,其内涵具有多维视角。针对目前不少高校大学精神衰退和缺失的困境,吴地高校要设定具有吴文化特色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理念、凝练赋予吴文化特色的校风校训和人文精神、引进富有吴文化特色的文化载体和文化资源,才能真正找到大学精神培育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5月中旬,由中国叶圣陶研究会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在苏州市举行。来自祖国內地、香港特区和台湾地区的60多位专家学者会聚苏州.就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以及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还实地考察了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苏州的建筑、园林以及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大家在研讨交流中坦陈己见,相互借鉴,在参观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是中国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以生命哲学为研究视角,现代新儒家在三种维度上考察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在历史维度上,中华文化的优越性以自身合理性确认为前提,以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依托;在现实维度上,中华文化内含的创造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精神,完美地体现了生命所固有的圆融智慧;在未来维度上,中华文化优越性则表现为中华文化自身发展的自觉保证,并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愿景参照。现代新儒家对中华文化优越性的辩护,不仅回应了近代国人对自身文化的忧思,对新时代文化事业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修身文化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国仁人志士千百年来追求理想境界的内心超越和道德实践,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根本精神。刘少奇在《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创造性地将儒家修身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是中国革命斗争的重要理论基础,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全面从严治党、为建设中国梦进行的伟大斗争中,融合儒家修身文化提高党员修养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把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到重要地位,并对如何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了宏观部署。十七大提出要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把发展文化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在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一系列文化政策实际上宣告了两个重要事实:  相似文献   

6.
民主监督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本文作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种文化因素构成了民主监督的历史文化源流:第一,爱国主义传统;第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观;第三,贵和尚中的思想;第四,中华文化的实践品格。民主监督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它适合中国国情。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境遇下。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如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前我国的当务之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我国现代化中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始终不渝的文化自觉。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所创造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彰显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另一方面。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也要求我们要把文化体制改革提上战略日程。为此。认清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把握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创新文化的体制和机制。是提高我们党文化自觉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8.
作为综合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区域竞争力的基本内核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区域文化软实力由区域人文精神、城市形象、市民素质、文化设施、文化品牌、文化产业、文化传播、文化环境等八个方面的要素构成。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提高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彰显区域个性、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在新的起点上促进龙泉驿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民主》2017,(7)
<正>"出版本身就是文化传递的媒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应该而且必须有我们出版行业的贡献。"开明出版社社长陈滨滨认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抓住两个灵魂,一是有用的出版,二是美的出版。对美的认识和追求是人类的天性和共性,不分种族,不分地域,只要吸引了国外读者,中华文化就能走出去。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文化是一种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时不我待,需多措并举。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要创新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因此要想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11.
石保山 《学理论》2012,(15):141-143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作为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市,南阳市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定位应当是河南省生态经济示范区和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强市。为此要围绕三大主题和三种文化,大力宣传生态文化,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创建生态宜居城市;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建设一批特色品牌项目;创新经营管理机制,提升景区服务水平,从而全面提高人的生态文明素质和实现南阳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苏州,一座穿越2500多年时空隧道的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驰名海内外。改革开放后,在“苏南模式”的成功推动下,苏州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苏州,一座穿越2500多年时空隧道的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驰名海内外。改革开放后,在"苏南模式"的成功推动下,苏州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新年伊始,记者来到这座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随同苏州市政研会一起听介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做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信息建设已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对于广大文化战线的工作者来说,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深入研究探索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借力网络新媒体,加强基层群众文化的网络平台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群众文化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号召力和感召力,汇聚起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正能量,为实现文化强国梦想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回眸:它款款而来,承载盛京之韵一袭旗袍,繁花锦簇,时光勾勒了线条,历史积淀了风韵。一袍上身,百媚流转,它是中国的华服,却又不仅局限于此,它更是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以最生动的形式,传承盛京三百余年的历史,以衣为媒,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璀璨魅力。初夏时节,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多家单位承办的"首届中国旗袍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它不仅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挤压和废弃,中华传统文化太保守、已经过时的声音时而响起。因此,如何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传承、变革和创新中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至关重要和紧迫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17.
青年群体文化是社会文化中最具成长性、最有创造性、最富活力的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要重视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宏观背景下的青年群体文化建设现状和影响因素,准确把握青年群体文化建设方向,大胆创新青年群体文化建设的表达方式,坚持弘扬中华文化与借鉴世界文明相统一,以发挥这一特殊群体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情、国情发生着深刻变化。在此历史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对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大变局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世界文化观念冲突与分歧日益突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在获得宝贵机遇的同时遭遇严峻挑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定文化自信,要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为前提,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工作重心,以加快人类文明进步步伐为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对保障我国文化安全和文化权益、解决当前网络文化问题以及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换有积极意义.传统和现代的不可分割,及其与现实虚拟的紧密联系,成为推进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重要依托.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建设乃至当代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资源、精神及价值意义.要以多种途径推进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才能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