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才 《理论探讨》2003,(2):28-32
“本体”作为哲学的终极信念 ,是人之为人、哲学之为哲学的一种宿命性的设定。“本体”之于人是宿命的 ,之于哲学更是宿命的。哲学归根到底就是对“人在世界中”“在”的澄明 ,这种澄明就是对人的本体论存在的彰显与完成。“哲学” ,质言之就是本体论的“人学” ;“本体” ,就是哲学与人的澄明之境 ,就是对人自身本体论存在的一种信仰。  相似文献   

2.
以往哲学教科书将哲学理解为关于世界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知识体系 ,不仅混淆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而且也误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事实上 ,哲学是出于关心人而关心世界的。哲学对世界的领导 ,目的在于对人的理解。所以 ,哲学的真正主题是人。这正是哲学与科学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真实奥秘。  相似文献   

3.
杜红艳  乔宝辉 《学理论》2008,(22):45-47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宣告了传统西方哲学的终结,把思想与现实的关系完全翻转过来,给哲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他批判了传统知识化、体系化的哲学对人特定化的理解,提出人是在历史中不断生成的,批判那种把终极关怀放在抽象的人身上的哲学,提倡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去寻求人类的解放。用对人的价值与意义的追求来代替传统哲学,实现了人学思想上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4.
陈树林 《理论探讨》2007,1(5):39-42
哲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和理解范式没能从根本上转换,是导致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难以继续深入的深层原因。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哲学研究范式与本体论、认识论为表现形式的意识哲学、思辨哲学不同,这种哲学理解范式强调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批判性,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和人的现实生存,力求给人的生存活动提供智慧和现实关怀。作为对传统哲学实现变革的马克思的哲学,其真正意义恰恰体现在从哲学理解范式的发生的革命转换。尽管马克思本人没有直接提出过"文化哲学"概念,但是,对马克思哲学解读会发现,马克思哲学在外在表现形态、理论使命、理论功能、理论旨趣、理论主题、立论基础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文化哲学品性。因此,把马克思哲学研究置于文化哲学研究的理论视野中,才能深刻把握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价值和其哲学的基本特征,才能找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理论创新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张波 《学理论》2008,(24):50-51
当我们面对马克思哲学文本,我们不难读出马克思哲学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创造哲学。马克思生存论的实践哲学面对人自身,强调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人的生存,关注人与人、人与周围世界的生成关系,马克思实际上确立了实践哲学的人学维度。  相似文献   

6.
徐才 《理论探讨》2002,(6):21-24
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资本主义文化中的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恶性膨胀必然要导致对传统哲学本体论承诺的失望与反叛。这一“逻辑” ,似乎是西方文化在重演着古希腊故事中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厄运 ,而后现代主义哲学则是来实现这一厄运的“逆婴”。后现代主义哲学对本体论的反叛与摧毁 ,其要害正是在哲学的极限之处对人之为人的悖论的反叛。因为人之为人的悖论决定了哲学虽然无法给出只有“上帝”才能给出的终极解释 ,但又必须追求像“上帝”那样的解释。这决非是哲学的过错和像后现代主义哲学所说的“自欺” ,而是哲学对人之为人的悖论及由此而造成的人在本体论层面的困惑与迷惘的自觉拥有和自觉承受。因此 ,消解本体论的终极关怀决非是人类应有的文化选择 ,而只能是通向非人化的快车道。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冲击 ,哲学首要的任务和根本的文化使命 ,是重塑本体论的现代诠释 ,再建本体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7.
高鸿 《理论导刊》2007,2(3):42-45
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形成和凸显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社会主客混沌不分到古希腊哲学通过本体论的建构初步区分人与周围世界,再到近代哲学在认识的主客体关系中突出主体性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把主体性理论发挥到极致的过程。主体性哲学在确认人的主体地位和理性力量、将人从中世纪宗教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因对人的主体性的极端强调而陷入理论上的“唯我论”困境和实践中的人类中心论困境。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哲学视野中,实践,即人的感性活动,除了作为经验事实外,其独特性在于,它还蕴含着澄明人的存在的开启性,昭示着向未来敞开着的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既证成了现实的人,又生成了现存的感性世界。马克思实践哲学是人的生成之基础,是对人的存在的澄明,是对人的解放的关怀。正是马克思实践哲学所蕴含的这种品质,才使哲学真正地"在"起来,才使人的存在丰富起来,真正地走向了可能世界。  相似文献   

9.
哲学与经济学分别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维度,在观念和实践的层面上把握人的生活和人的世界,对人的生存和发展进行论证、说明和辩护。经济学需要哲学的逻辑和方法,哲学需要深藏历史之迷的经济事实和原本。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哲学体系虽内涵各有不同,但都包含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两个核心要素,此二要素是哲学建构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既内在相通又互补支撑,它们都遵循以人为本的哲学立场和辩证思维的哲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对社会发展规律与合理方向的探索,中国哲学强调人的自我提升并建立合理的人伦规范。此二者在当代中国哲学建构中将发生内在融合。当代中国哲学可能表现为"以人为本的实践哲学",并至少在人与自身关系、人与他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不同文化的关系等四个视域形成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是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下提出实践和现实的人的。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在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下,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规定、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实践赋予现实的人以现实性根基;而现实的人则赋予实践以丰富内涵。脱离实践,现实的人就会被抽象;而脱离现实的人,实践同样会陷入抽象化、甚至神秘化境地。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初步展示了这种新思维方式,也进一步显示了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理解马克思实践与现实的人的关系,关键在于树立实践的哲学思维方式,否则,依然会陷入传统哲学的抽象思辨。  相似文献   

12.
秦越存 《理论探讨》2002,1(4):29-30
一、马克思哲学是关于现实人生存和发展的哲学  马克思哲学和一切旧哲学的区别就在于他赋予哲学以实践性 ,并从实践出发建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这一科学理论揭示了人和历史都是在实践中生成的 ,历史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首先 ,马克思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关键所在就是将实践引入他的哲学 ,而不是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旧唯物主义抛开实践 ,对事物只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因此 ,它无法解答人类历史之谜 ,在历史视域内是非唯物主义的。而马克思哲学则突出实践 ,以人的实践活动为…  相似文献   

13.
柏格森哲学曾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是,即使在柏格森哲学的鼎盛时期,批评他的人和称赞他的人也至少平分秋色.对柏格森哲学的批评意见主要来自宗教和哲学两个方面,罗素可被视为从哲学上批评柏格森的代表人物;对柏格森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方面,文学现代主义可作为一个突出的代表.本文对此做了扼要的介绍.就国内情况而言,中国目前缺乏对柏格森哲学的系统梳理和评价.文章最后提出,可以从克隆与创新、变化与创新的关系方面进一步挖掘柏格森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革命哲学,是人民的哲学。现实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哲学在马克思这里完成现实性的彻底转向,从此具有改变世界的作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的哲学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字里行间显露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对象、批判内容、研究视野、历史使命的现实向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是现实世界的人,批判的是现实中奴役人的宗教、制度、哲学,研究的是现实世界的各种异化,阐释哲学的历史使命是指导解放人民的革命。马克思在文中指明革命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分别是哲学和无产阶级,成功的标志是使哲学成为现实并且消灭压迫和剥削。文章庄严地宣告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现人的解放为最终目的,无产阶级必须实施革命。只有在现实中实现人的解放,人才能实现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15.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将社会批判与自我批判有机融为一体的典范。就社会批判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批判所向实质是资本主义商业文明,这种批判主要包括对劳动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化的批判,对资本的批判和对货币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商业文明的批判,对人的物化和异化的揭露,对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们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传统哲学都是关于超验存在的本质的哲学学说.马克思对这种形而上学的传统哲学从哲学和经济学两个层面展开批判.马克思将寻求人类现存感性世界的真理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主题,并将实践作为理解人类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和根据,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相统一的哲学学说.  相似文献   

17.
哲学是理论化的人的自我意识的反映,从古到今人们都在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中追求自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种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哲学。一直以来我们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为了什么,单纯的使人民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大众哲学素养?从长远来看,我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为根本的价值目标在于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8.
何婷婷 《学理论》2013,(19):76-77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具有十分丰富的营养和价值。试图从马克思生态哲学这一全新的角度出发,分析人这个基础概念的主体性、自然性、社会性、能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阐述人在生态中的具体地位以及对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以一个不同的侧面来解释人、认识人,使人们能够对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有一个更本质的、启发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在费尔巴哈哲学中"类"指谓人的本性,体现人的"内在生活".费尔巴哈对"类"的思想规定导源于对宗教神学、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则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超越了黑格尔实体性思维逻辑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立场,从人的生命活动入手赋予"类"以真实的历史内涵与人性逻辑,真正实现了类和人本性的内在统一.在哲学观的意义上,就"中西哲学"存在相互理解、彼此融通的具体人性根基而言,中国哲学的"仁"道恰恰是会通西方哲学"类"理论的思考视角和阐扬"类哲学"的思想精神.  相似文献   

20.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走向问题,许多学者强调哲学应该关注人与实践,也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大前提下,根据时代特征和现实生活,对中国现代化实践中出现和暴露的新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借鉴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研究成果,在社会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深化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路径。实践、人、价值、文化以及科技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几个维度,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热点,并成为重要的哲学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