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标杆管理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在企业中形成的一种面向实践、面向过程的以方法为主的管理方式。通过实施标杆管理,组织能够清楚地认识自我,同时博采他人之长为自己所用,提高组织绩效。当代中国各级政府机关绩效低下的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因而有必要引进标杆管理,使政府绩效得以提高。比较适合于公共管理者标杆管理的设计大致包括:寻找绩效比较的标杆对象;衡量并找出绩效差距;决定并执行行动方案;追踪考核实施情况;总结经验及再标杆等步骤。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立法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政府绩效管理的兴起和发展,政府绩效管理立法越来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政府绩效管理本质上涉及的是行政权的运作、监督和公民权的保护,因而必须用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加快政府绩效管理立法,有利于提高政府绩效管理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促进政府绩效管理健康有序地发展.政府绩效管理立法必须明确立法宗旨,并在此基础上作整体性建构,以保证政府绩效管理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法制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各级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的实践,对政府绩效观念的强化、服务理念的提升、管理效率的提高等都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在法制建设中并没有得到清晰、完整的规定.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缺乏专门立法保障,监督机制不健全,事后救济制度不完善.这不仅导致政府权力滥用,给公众利益造成损害,也不利于政府威信的树立.我国要避免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出现的各种问题,强化绩效管理的执行力度,就必须顺应世界各国政府绩效管理立法的趋势,加快绩效管理和评估法制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包括:不断完善我国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体系;更加明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项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一套完备的信息系统;提高公共部门领导者及工作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浅谈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升和加强政府能力,必须开展政府绩效管理。我国政府近几年来对此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从目前政府绩效管理的现状来看,尽管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正视这些问题和障碍,探讨完善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途径,对于推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支出规模呈不断扩张的趋势,作为纯消耗性支出,行政数额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我国GDP与财政增长速度,行政浪费严重。"降低行政成本,构建廉价政府"这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在巨额政府开支的影响下,很难实现。引入战略性绩效管理以控制行政成本及体制内消耗是当务之急,把行政管理支出的绩效管理上升到战略角度更是遏制无限制的铺张浪费与"三公消费"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绩效申诉作为绩效管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不可低估。绩效中诉可以防止被评估人因为对绩效评估程序和结果的不满而影响正常工作的进行,这种功能犹如安全阀之于压力容器。如何有效的管理绩效申诉这个“安全阀”则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平衡计分卡在我国县级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振邦 《理论探讨》2008,(4):134-139
2008年2月27日,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专题研究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提出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并指出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立足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关系.据此,结合黑龙江省海林市创新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践,阐述县级政府运用平衡计分卡设计绩效管理体系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预算绩效管理作为政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国家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有效手段。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在理论层面引起学界较高的关注,实践层面也在顶层设计、试点探索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逐渐呈现出价值取向的服务趋向性、评价主体的公众趋向性、评价内容的民生趋向性和评价程序的规范趋向性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预算规模大、资金链条长、涉及主体多的状况以及在预算绩效理念、法律与制度支撑、评价体系、绩效监督等方面还存在的诸多不足,亟须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入手,调整立法宗旨,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完善评价和监督制度,以推动我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绩效管理日益成为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以SSCI收录期刊的620篇政府绩效管理文献为分析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得出国际上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一般状况,包括文献量增长、核心作者、主要研究机构等.通过知识图谱分析,得出国际上政府绩效管理研究形成了四个核心知识区域或研究范畴,即完善电子政府提高政府绩效、政府绩效的测量、公共组织绩效以及社会文化和政府绩效.国际政府绩效管理研究具体有10个热点主题:绩效测量、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绩效预算、绩效评估体系与机制、公共组织的绩效评估、政府绩效管理的多元参与、电子政府与绩效改进、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改进、绩效管理的立法研究.国际政府绩效管理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研究视角、核心知识范畴基本形成、高校是核心研究力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政策网络管理应重点研究七个基本问题和应注意十个重大问题,政策网络管理存在工具、互动和制度三种观点和个人权威控制、专制控制、结果控制、文化或集团控制、声誉控制五种控制机制,具体管理模式可以从行动者、认知和制度三个维度和政策管理、过程管理和网络宪政三个层面进行架构,并可根据不同的网络环境选择不同的网络管理行为.网络行动者的数量、管理能力与技巧、网络的开放性、利益冲突、网络管理成本是影响政策网络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网络管理的绩效也可根据不同的网络结构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到定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王立志 《学理论》2012,(8):147-148
学习型高职院校领导班子建设是推动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需要。学习型高职院校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学习力、创新力、领导力三力方面问题。评价学习型高职院校领导班子绩效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习指标与领导干部的年终奖金、晋职晋级挂钩,要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绩效管理改革的效果:来自美国联邦政府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3年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以及布什政府的项目评估定级工具(PART)已经建立了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惯例,两者的目的均在于促进美国联邦政府绩效管理实务的发展。但从绩效信息的使用方面来看,两者所做出的努力都极其有限,即一旦考虑其它因素,机构雇员不论是否参与PART评审,是否参与GPRA的实施进程,他们几乎都没有影响到绩效信息的使用。本文采用顺序Probit回归模型,通过对美国联邦审计总署基于1996、2000、2003和2007年的数据进行调研,最终得出依赖于难以观测的官僚行为来实现的政府改革是具有局限性的以及在政府绩效改善的过程中绩效信息使用的重要性。对数据的深层分析还揭示了一系列影响绩效信息使用的组织因素,这包括领导对结果的承诺、监管者引导学习惯例、工作动机的性质、将测量与行动链接起来的能力、管理的自由裁量权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政治冲突。  相似文献   

15.
学分制作为目前高校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制度,推动了学生教育模式的创新,虽然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已实施学分制,但是面对传统学年制的教育理念的根深蒂固,高校真正实施学分制还存在诸多阻碍因素,要真正实现高校学分制的改革就要不断消除制约因素,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学分制改革模式,切实发挥学分制教育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在行政学120多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同学派的争鸣,仅仅是在不同时期管理主题变动下研究潮流的变迁。在新的管理主题下,一种新的行政学研究潮流正在酝酿。我们在统计分析第三次明诺布鲁克会议资料的基础上预测了行将勃兴的研究潮流将会是“治理绩效管理”。同时,我们大胆预测,该潮流的8个重点研究主题将会是参与式治理、治理管理、治理绩效评估、超越行政管辖范围的治理、公共与非赢利组织治理、民主治理、治理工具和IT与网络治理,并据此建议我国行政学首先需要加强这8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迅速增长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中国的社会转型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和国外环境的双重压力,这无疑给高校道德教育带来严峻挑战。运用历史发展的动态眼光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以及现状进行省察,从而梳理出高校道德教育创新的路径,即尽快创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对于中国顺利实现社会转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杨杨 《学理论》2012,(7):147-148
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如期毕业,其管理过程贯穿于学生入学、日常教学管理、毕业环节等,是学校最终"产品"的出口。旨在通过对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籍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提出对现阶段学籍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进而加强学籍管理制度规范化,提高学籍管理工作效率,以达到促成教学管理过程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高校基层微腐败是一种情节不严重的腐败现象,呈现出腐败形式隐蔽化、公共权力私有化、履行权力空置化的表象,具有传染性、不可预期性、关联性的特点。微腐败恶化基层政治生态,危害党的形象。因此,本文提出尝试通过违纪违法惩治、制度科学完善、党性道德提升等途径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