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后的救赎     
他是大山里的乡镇干部,她是大山里的小学教师.青山秀水滋养了他们的青春,也滋养了他们的爱情,终于有一天,大山成就了他俩的姻缘.  相似文献   

2.
60年代,拉丁美洲大陆曾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解放神学运动。这场运动是以教皇“约翰二十三世革命”、古巴革命后拉美大陆解放斗争的高潮、“依附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以及60年代世界性的理想主义潮流为背景的神学领域的革命实践。尽管后来梵蒂冈改变了对解放神学的态度,于1984年发布了措词严厉的《关于解放神学的若干方面的谕旨》,尽管大规模的群众性革命斗争已不再是拉美的主流,尽管充满理想主义的“六十年代”正在被人们遗忘,但是,解放神学并没有消亡。20多年来,对于它的研讨一直没有中止;更重要的是,解放神学作为一种宗教实践仍然存活于拉美基层人民的宗教生活中。解放神学为什么能在背景已经不复存在的情况下仍保持其活力,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所提出的问题涉及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纳斯塔霞是《白痴》中最令人灵魂震撼的人物,她以美而受难形象出现,她怒毁万金,鞭挞伪善,显示出强烈的斗争精神。同时她具有深重的宗教罪孽感,以灵魂不可解脱的磨难来寻求拯救,在自惩、自虐与反抗中不停地逃离,最后怀着赎罪的渴望被杀死。她的悲剧命运强化了作品的宗教主题,也显示出作者对宗教的怀疑与希冀。  相似文献   

4.
中篇小说《肖像》在果戈理的创作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无论在俄罗斯还是中国,评论界对其都缺乏足够的关注与研究.果戈理创作《肖像》历时八年之久,在反复修改过程中,他重塑了主人公的姓名、性格等形象符号,调整了小说的情节结构,修改了对主人公梦境、情感及心理活动的描写,阐释了作家对人堕落之因、忏悔之由与拯救之途的新见解,表达了...  相似文献   

5.
瓦尔特·本雅明被誉为19世纪欧洲最后的知识分子.在他的一生中,他的实践活动和学术研究都是紧紧围绕着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使命问题来展开的.面对着复杂的社会形势变迁,他完成了从一位自由知识分子向革命知识分子的转变.1926年12月6日到1927年1月底,他的莫斯科之旅是促使其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这种转变突出体现在他的<莫斯科日记>中.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严重的饥饿和营养不良问题,印度2013年颁布了《国家食物保障法》。该法完善了食物公共分配机制,加强了儿童和妇女的食物权保障,明确了各级政府的义务。它不仅体现了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以及对弱者的人文关怀,也体现了理想与现实折衷以及中央与地方博弈。由于该法在食物保障标准、特殊群体食物保障以及政府免责方面也存在缺陷,未来修法时应该提升食物保障标准,增加对赤贫者以及灾民等群体的食物权保障,规定政府在不可抗力条件下必须证明已尽最大努力才能免责。  相似文献   

7.
在罪恶感与空虚不断加剧的晚年,亲鸾将唯物自然融入宗学理论,构筑起“自然法尔”的这一哲学体系。然而,自然法尔并非反映了一种客观的自然规律,其以“他力”为核心的理论实质,实际体现了对佛力的至上信念和绝对依赖,充分展现了晚年亲鸾自我救赎的心境及高远的宗教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