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人才是组织获得长远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人才进行精准化地选、用、育、留、储,是组织探索解决人才管理瓶颈的关键。研究从人工智能时代精准人才管理的挑战与机遇入手,指出基于"合不合"理论以构建智能化精准人才管理系统,并探讨了"AI人才管理专家系统"的具体运用情况,以期为各类组织进行精准人才管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初次分配中一线工人劳动收入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尚存它原因,但法律对这一事实的导生起了基础性作用。为了矫正两次法律"形塑"对工人低收入的影响,国家选择了"事前劳动规制"的"法律赋权"进路,通过工资立法等向一线工人赋权,但受制于劳动立法目标的多重性以及执法环节的消极,"法律赋权"的功效被消减。为提高一线工人劳动收入,有必要突破静态的"法律赋权",在动态的"法律赋能"之下找寻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公司为了进一步优化人才组织结构,建立了管理人才储备制度,凡有意从事轮班长、教练员、检查员等管理工作的职工均可报名参加,公司对愿意参与企业管理的职工进行培训,通过考评后成为管理岗位储备人才。  相似文献   

4.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23(3):F0003-F0003
行政管理专业 职业转换能力强 职位提升空间大 本专业培养具有科学的行政管理思维,系统掌握现代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智能化转型成为许多企业的发展方向,然而在智能化设备代替人类工作者的过程中,新技术是否会带来失业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本研究通过对珠江三角洲部分制造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并从智能化升级前后的员工总体数量变化、具体部门人数变化、员工工资收入变化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变化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1)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员工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效应,但 效果并不明显;(2)人工智能技术对部门结构进行重塑,将员工引向与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工作岗位上: (3)人工智能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对转岗员工收入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4)人工智能技术的各项优势以及在企业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并不意味着劳动者被淘汰,反而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更为深刻的影响,在给人类创造价值的同时,也 给就业带来了不同的影响效应。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在以往学者所构建的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 机理框架基础上,针对人工智能的特点,增加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产品的个性化设计和服务 方式以及工作模式和组织形态的影响的研究,并对就业产生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 上构建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学术界,关于过度劳动的研究大多关注当下。本文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审视人类过度劳动问题,分析过度劳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此,本文建立了过度劳动形成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解释人类社会自工业化以来,在最初阶段过度劳动普遍比较严重,之后随着消费品产出的不断增加,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工作时间不断减少,过度劳动趋于缓和,这一观点得到数据的支持。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体力劳动将大幅被取代,工作时间也将进一步减少。由此,过度的体力劳动将成为历史。未来的产业竞争将更多地表现为设计和管理人工智能人才之间的竞争,过度劳动将主要成为这一群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面对队伍老化日显突出,面对市场竞争日显激烈、面对人才作用日显重要……作为一个植根于计划经济土壤的国有企业。究竟应当如何解答诸如怎样留住人才、培育人才和引进人才等难题呢?重煤巨能集团第一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独辟蹊径开展“人才问题合理化建议”活动——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职工发展规划》指出,衡量职工权益发展状况的稽标主要包括就业权、收入权、安全权、保障权、参与权和职业发展权等六项基本权益。现代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管理的重点日趋体现在维护职工的自身权益上。管理者应从战略高度构建基于职工发展的绩效管理体系,从绩效管理战略、绩效管理机制、绩效管理流程和绩效管理实施等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潜能,推动组织变革与创新,最终实现组织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企业要发展,人才须先行。企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北方重工集团创新用人制度,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为公司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2008年,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命名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充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传统单位制社会二元分治的长期影响,在城市与农村形成了二元的权力认同体系。这种不良认同在社会转型中表现为农民工个人的习得性无助心理、城乡社会的文化滞后现象与政府工作中路径依赖行为的社会现象。要实现成功的个体充权,应培养农民工个体的充权意识和社会充权环境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人才争夺战的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动力引擎,更是提升城市功能的关键要素。自2017年初以来,一二三四线约60城先后掀起"抢人大战",城市间的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已成为各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在对比分析一、二线主要城市人才争夺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探索人才争夺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推进城市在人才争夺战中致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北京市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就业的结构性变化,使人工智能与北京 市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关系由单向影响,被动适应到双向互动,主动适应,最终到动态匹配的理想状态,这将对 促进北京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因此,应系统化构建产业、人才、就业创业、社会保障、 教育培训、区域联动相互协调的政策体系,从产业发展、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心理疏导、区域联动四条路径 着手,在解决北京市就业结构问题,降低劳动者就业转换成本,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基础上,实现政府科学管 理和劳动力市场平稳过渡的双重目标。除政府的提前应对外,还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自组织自适应自调节机制, 厘清政府与市场调节作用的边界。  相似文献   

14.
人才竞争的背后,是各地经济发展的竞争,也是经济质量提升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现象。为了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到本地就业,各地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户籍政策、薪酬待遇、就业创业补贴、住房保障、职称评定等多个方面。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吸引人才不能仅靠某些优惠政策就一劳永逸。随着人力资源素质的不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价值观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在当前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的时期,更好地打造以实现人才自我价值为中心的用人环境,是各地政府急需面对和解决的一件大事,引进人更要学会用好人,避免陷入重"引进"轻"使用"的陷阱,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经济社会实现稳定发展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转型的背景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主要途径有:一是重视对领军人物的引进与培养,稳步提升师资水平;二是合理定位,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三是改进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四是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满足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6.
The Commission on the Legal Empowerment of the Poor (CLEP) was establish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in 2005 and concluded in 2008. Although inspired by Hernando de Soto's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property right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cope of the Commission was defined as ‘legal empowerment’ in general. This commentary offers a critique of the CLEP report, and argues that its underlying assumptions rest on an idealised version of liberal democratic capitalism in which a dynamic market economy assures ‘win-win’ solutions for all. This implies that there are no tensions between the four ‘pillars’ of legal empowerment identified by CLEP (the rule of law, property rights, labour rights, and business rights). However, in the real world of capitalism, in both democratic and authoritarian versions, there are structural tensions between classes of capital and classes of labour, which result in the economy and its underlying institutional order becoming a key site of contestation. The case of farm labour in rural South Africa is used to illustrate this argument. A focus on legal rights can, however, be ‘empowering’ to a degree, when it helps defend poor people from exploitation and abuse, or is located within broader strategies to eradicate systemic poverty.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to introduce the work of the Commission on Legal Empowerment of the Poor (CLEP) to the broader academic community interested in the challenge of eradicating rural poverty and promoting the structural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s which underpin such a challenge. While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the past has included work on several components of the legal empowerment of the poor (LEP) agenda such as property and labour rights, much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other two pillars of the framework – access to justice and rule of law and business rights – which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four pillars of LEP. However the real difference and value added is the power of the systemic interaction among the pillars and the empowerment approach to change. In this approach, change is initiated bottom up with legal identity, organisations, information, and voice of the poor. In other words an active citizenry, complemented by a democratic and effective state. None of this happens naturally as vested interests and skewed power and asset relationships are bound to get in the way of change to greater equity. Such change is only likely to come through iterative contestations between organisations of the poor, the middle class, and the state. This approach is not presented as a panacea but one which will hopefully complement and accelerate what is already working.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毕业生压力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最主要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高职院校构建和实践"1+1+3"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一个引领:以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引领;三个结合:学做结合、研创结合、校行企结合。将这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应用型专业,必将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并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9.
要构建合理科学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须明确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模式的现状,分析了高职教育实践情境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状况和问题。以期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创新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