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前段时间,《当代贵州》因策划十个领域十个人的贵州梦前来采访我。采访过后向我征询对《当代贵州》的办刊意见。我说:“《当代贵州》在我们村没有丢的,每一期内容我都认真看。”  相似文献   

2.
《普定县龙场乡构建山林防火长效机制》是我工作后模仿《当代贵州》文章风格写的第一篇工作信息,受到领导肯定。自此以后,更增强了我阅读《当代贵州》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与《当代贵州》相识,是我写的一篇评论被《当代贵州》的评论栏目刊载,收到邮寄的稿费。自此我开始留意这家两部党刊。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在基层工作的选调生,初识《当代贵州》是在2006年上大学的时候。翻阅厚厚的一本读书笔记,我自认为,能顺利考上选调生,成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是《当代贵州》助我—臂之力。  相似文献   

5.
桑林峰 《学习导报》2012,(16):15-15
2009年,我在贵州参加《当代贵州》创刊5周年庆典时,就“党刊如何吸引读者”这一话题采访过郝安社长,也算是我与《新湘评论》的第一次谋面。  相似文献   

6.
编读交流     
希望听到自己的声音,读《当代贵州》的收获,我为什么更爱贵州?  相似文献   

7.
《当代贵州》,让我知贵州、晓时政、观动态、看变化。读罢,让我看到党中央、国务院对贵州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看到家乡发展的广阔前景,还看到省外贵州儿女对家乡的深情与思念。  相似文献   

8.
我所在的地方直到现在还不通车,所以交通非常不便,每期《当代贵州》要晚很长时间才能看到,但这并没有影响我阅读它的热情。前几天在乡政府看到了2011年第36期《同心同行在贵州》的专题报道,我有太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在没有读过《当代贵州》之前,对于党刊这类刊物内心是有几分排斥的,在我的心目中,那里总是充满了板起面孔的说教,要不就是长篇累牍的讲话。但偶尔一次翻阅了《当代贵州》,自己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感觉它不但与自己心目中想象的不一样,而且也不同于流传于大街小巷中的其他各类杂志,《当代贵州》有它自己的独特品味,特别是《当代贵州》的特别策划栏目,避免了一般杂志中那种内容肤浅的状况,给读者带来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对贵州的深入思考,很喜欢这个栏目,希望《当代贵州》把这个栏目办的更好。  相似文献   

10.
我与《当代贵州》结缘是在今年8月份。当时我刚走上新闻宣传这个工作岗位,对于非新闻专业毕业的我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在单位领导的推荐下,我与《当代贵州》结缘。通过对今年前20期刊物的阅读,《当代贵州》视角新颖的栏目设置,思想性、可读性兼具的丰富内容,亲切朴实的文风,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的新闻敏感性不断增强,理论知识储备不断增多,《当代贵州》已成为我工作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1.
王立信 《当代贵州》2011,(35):11-11
记得刚开始接触《当代贵州》,自己还是作为志愿者在乡镇工作的时候。那时所在的乡偏远而闭塞,上网不方便。好在乡政府订阅有《当代贵州》,每次邮递员将杂志送到后,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先睹为快,下班还要带回宿舍细细品读。回想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有《当代贵州》的陪伴,自己不断得到收获和成长,心里充满温暖。  相似文献   

12.
当你拿到一本杂志爱不释手、并且期盼早点读到下一期时,你便对其钟情了。我对《当代贵州》就是这样的情结。2005年时,我还在一所山村小学任教,偶然在办公室里发现了《当代贵州》,从此她就像朋友一样伴随着我。后来我成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可以说她既是我工作上的引路人,又是我做好工作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3.
《当代贵州》2013,(35):8-10
不觉间《当代贵州》已创刊十周年。十年来,贵刊的办刊质量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始终自觉主动坚持订阅学习。下基层时也常看到教师办公室桌上摆放贵刊。通过十年的相伴.可以说,《当代贵州》就是全省教育系统的课外辅导教材。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 我认为《当代贵州》“创刊号”具有以下特点: 1.《当代贵州》是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由原《当代贵州》、《贵州党风廉政》、《党建交流》、《贵州党的生活》4家刊物合并,重新组建创办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15.
有错必纠     
<正>《当代贵州》编辑部: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每一期杂志我都认真阅读,《当代贵州》对我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但在阅读杂志时,也发现一些小小的问题,比如2010年第2期《当代贵州》杂志存在下列不规范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寄语     
《当代贵州》2013,(31):15-17
2011年8月26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粟战书(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抒公厅生任) 栗战书对《当代贵州》的批示:导向正确、紧随中心、文风清爽、印刷精美,是《当代贵州》的特色,我很喜爱她。  相似文献   

17.
正我叫张祥光,1936年生于遵义市桐梓县,1961年从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又考取了本校硕士研究生,师从繆越教授主攻魏晋南北朝史。1965年,我从四川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贵阳师院(今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因为工作需要,我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跨入贵州历史研究,先后参与主编《贵州古代史》《贵州近代史》,并获得1987年贵州省首届社科出版特等奖。1993年,我参与主编《贵州通史》第三卷,并执笔第一卷《贵州通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一名乡镇扶贫工作人员,我经常看《当代贵州》关于脱贫攻坚的报道。《当代贵州》是我的良师益友,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阅读5月8日第18期《当代贵州》(脱贫攻坚版),让我对精准脱贫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阅读《"文军扶贫":脱贫攻坚中的文化力量》,我认识到,大文化推动大扶贫,贵州正通过文化事业的发展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以文化产业的兴盛  相似文献   

19.
李盈 《当代贵州》2010,(7):18-19
<正>《当代贵州》:您认为信息化建设对贵州有什么重要意义?朱华:一句话,信息化是贵州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撑杆"。最近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邀请,我写了一篇文章《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我在文章里面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是阿基米德的三大名言之一,  相似文献   

20.
《当代贵州》2011,(30):12-12
当代贵州电子版上传网络及时。为先睹为快,我已形成登录贵州1先锋网,读《当代贵州》的阅读习惯了。今年10月是我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一周年,《当代贵州》第28期“基层行·当代视线”栏目专题策划把握这一报道节点,抓住“工业强省”主战略这一大局和核心,到开阳县、仁怀市、六盘水市等地进行走访报道,给读者展示了工业强省战略正给贵州带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