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社会主义又称科学共产主义。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的社会政治规律的科学,又是关于整个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过程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最一般、最抽象和最本质的概括。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是认识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过程的阶梯,也是认识共产主义社会结构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梯。 (一)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贯串于全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一条红线。阐明无产阶  相似文献   

2.
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命运与学科体系密切相连。从1978年以来的学科体系建设来看,在尝试时期学科体系更多的是以经典作家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为专题进行设计的;在初步确立时期学科体系中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内容;在丰富和发展时期的学科体系建设肯定了此前两个时期的成果,结合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新情况,又有所突破。综观三个时期,专家学者们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有共识,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学科建设是在求同存异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特点,是对它的研究对象、体系及其学科联系的进一步认识,这有助于我们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方向,促进这门学科的发展。这几年理论界大多数同志都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特点,是一门独立的、以整个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其根据是:①科学社会主义是从总体上综合研究社会形态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它同其它学科比是属于高层次的指导性学科;②科学社会主义同其他具体学科,如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是一般和个别、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它既依赖于具体学科的发展,又给它们以宏观指导;③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运用其他社会科学的知识。这种概括无不具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容易造成某些误解。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4.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一门很重要的独立学科。可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把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建设,没有系统地开展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学习、研究和宣传,也没有在高等学校和干部理论教育中开设科学社会主义这门课程,致使一些干部不懂得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不了解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对社会主义社会缺乏思想理论准备,因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犯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错误。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教训。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一九七七年,胡耀邦同志主持中央党校工作,倡议设置科学社会主义课程,开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在他的倡议下,首先是各级党校和军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同题。我们以往在工作上的曲折和失误,在认识上的犹豫和困惑,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①怎佯搞清楚这一同题?我理解,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送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关系,牢固树立起科学的社会主义观。全面地把握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持…  相似文献   

6.
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科学社会主义形成了由哲学方法论、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构成的研究方法体系。哲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提供的哲学基础和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方法论原则,具有最根本的指导意义。一般方法是学科专门性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居于方法体系的第二层次。具体方法是学科中普遍运用的技术性研究工具,构成了方法体系的第三层次。建构完善的研究方法体系,对于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学社会主义包括六项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是必须遵循、不可背离的,是普遍适用、没有例外的,是长久有效、不会过时的。但这些原则的具体内涵又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的。同时,各国共产党人要善于把这些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独立探索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在走向世界,关于话语体系的建设也提到了迫切日程。从内在动因上,则可以看到,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仍然是如何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深化关于当代中国道路与其树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认识,在全面改革中统筹解决现实中的矛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更是实践赋予今天的历史使命。学界同仁应当积极为此做好当前工作。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统一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整体,它的每一个原理的提出,都是同当时的历史条件结合在一起,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各个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在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完善和概括出来。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特别是十九世纪初期西欧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优秀成果而创立的。“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12月8日,全国党校系统第十六次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教学科研座谈会在江苏省委党校召开。来自中央党校、北京市委党校、上海市委党校、江苏省委党校、青海省委党校、山东省委党校、四川省委党校、河南省委党校、浙江省委党  相似文献   

11.
社会学在我国中断了三十年之后,我们现在又重新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这不是某些人的主观决断,而是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客观需要。我们既不能简单地恢复我国解放前的社会学或引进西方社会学,也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社会学,而是要创立适合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即社会主义社会学.  相似文献   

12.
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逻辑起点问题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的逻辑起点问题。因此,要对科学社会主义学科逻辑起点进行讨论,就必须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容出发。同时,逻辑起点作为某一理论体系的起始范畴,具有自身的科学规定性。从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基本定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及逻辑起点的基本规定出发,社会化大生产应当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10)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科学社会主义学科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科社概念使用中一词多义、多用的现象对学科定位造成严重干扰,不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深刻分析科社概念的使用乱象及其起因,区分概念使用背后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对于厘清学科定位具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科社学科建设既要尊重历史又要与时俱进,坚持学科的科学性、独立性、开放性、实践性,努力提高学科的地位和声誉。  相似文献   

14.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时期的重要历史使命,如何凝聚力量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当今各界都高度关注的话题。立足科学社会主义的分析,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实施内容和评价标准,对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力求将科学社会主义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价值进行客观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6.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3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建设成就显著,问题突出。当前科社学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科基本概念不确定;学科定位不清晰;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缺乏共识;研究方法单一;研究成果数量不少,质量不高,精品力作更少;研究队伍后继乏人。尤其是缺乏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必须采取切实措施,花大力气,造就一批科社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这是学科建设的当务之急。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社学科建设的现状直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与前景,必须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雷锋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社会价值观的典范在我们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是否还具有先锋的作用和普遍的意义,这是我们这/I“时代仍需关注并做出回答的问题。雷锋用短暂的人生实践,正确地回答了理想、价值观、苦乐观等人生重大课题,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回答应该“为难活着,怎样做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无私奉献。正因为地牢固树立起科学的、高尚的、真正能够体现人生价值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所以他的人生价值观是积极和富有意义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l共产主义理想是雷锋精神的核心。雷锋无…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合理的发展”,关注的是发展的意义,即“为了什么发展”和“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这一发展的核心问题。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向度表现为: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公正尺度,体现了发展的价值尺度,还体现了发展的道义尺度和生态尺度。  相似文献   

19.
周春元同志的文章(见去年十月三日本报)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和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或社会主义政治学),都是研究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关系的规律性,就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政治学。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0.
“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是卡尔·格律恩在1845年首先使用的。格律恩在谈到圣西门的时候说:圣西门象一个种子荚……它包括……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感性主义的社会主义……宗教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最后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因为圣西门一生都在探求新的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