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是网络水军大举从幕后走向台前的一年。他们的强力操纵让人们对网络曾经抱有的理想开始动摇:网络是民意表达的平台吗?也是,但也可能不是。  相似文献   

2.
李谦 《法制与社会》2015,(1):247-248,250
网络,伴随着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逐步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近些年来,由于网络媒体、网络平台的发展以及网络话语权的扩大,由一定群体组成的"网络水军"正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军"正以迅猛之势充斥着网络空间,其侵权行为、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影响了网络环境的安全与稳定。但从开始,我国并无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对其规制,本文试分析此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人肉搜索"是一种新型网络搜索引擎模式,在带给人们全新搜索体验的同时,它也滋生出一定的社会问题。当"人肉搜索"演变为"网络暴力",公民人格权就会成为这场暴力背后的牺牲品。反思"人肉搜索"的合法性并试从悬崖边上对其进行深刻而彻底的法律救赎,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网络水军”已经渗透了互联网的很多地方,他们逐利性和隐匿性强,影响、扭曲甚至有时操纵着网络舆论的走向。那么,这个隐藏在灰色地带的群体到底由什么样的人构成?他们是如何在网络中“翻云覆雨”?他们又有怎样的“从业心态”?记者深入“军营”,与部分“水军”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5.
赵长江  余翔 《人民检察》2023,(20):72-75
“网络水军”通过操纵网络舆论与流量,扰乱网络空间秩序,影响现实经济生活与社会公共秩序。基于严密的组织分工和利益分配机制,“网络水军”犯罪已形成成熟的犯罪链条。目前对“网络水军”的打击力度不足,存在罪名适用不清、犯罪主体认定不明、关键证据难以获取等问题。对此,建议基于产业链条分工确定犯罪主体范围,明确罪名与罪数;适度调整证明责任分配,合理扩张共同犯意的认定;加强主动识别与算法取证工具的使用,利用新兴技术提升侦查取证水平;构建行刑衔接机制,联合多方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6.
周鑫 《法治与社会》2013,(12):48-49
中国是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数最多的国家,目前用户4,57亿户。互联网深刻改变中国人的社会和生活,是商业营销的平台,也是民意表达的平台。近年来,"网络水军"成为当前网络上出现的新词、热词。所谓"网络水军"是指客户通过雇用网络公关公司,由公司组织大批人手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某个话题或人物,以达到宣传、推销或攻击某些人或产品的目的。这些雇佣人员在"网络推手"的带领下,以各种手法和名目在各大互联网论坛上发帖。由于他们人数众多,被形象地称为"网络水军"。  相似文献   

7.
王剑 《法制与社会》2011,(19):74-75
从2005年到现在,网络"水军"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关服务提供者开始出现并蓬勃发展,其多从事诋毁特定对象,删除不良评论等紧急公关工作,对网络环境遭成了严重的影响。但是从其出现到现在,并没有相关的法规或规定对其进行规制,各执法单位也并没有对其进行监管的有效手段。本文试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小非 《法庭内外》2011,(8):30-33
他们遍布网络的各个角落,他们的人数难以计量。他们在网上时聚时散,像农民工一样接受打包业务,靠注水发帖获取报酬。他们当中有商业策划者,也有伪装民意、打击竞争对手的非法牟利者。他们是“网络水军”,一个随网络发展而生成的新职业。  相似文献   

9.
刘鹏 《法人》2011,(6):15-15
自4月中旬起,中央外宣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等四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专项行动,欲借此契机来整治不良的网络公关行为,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网络水军”。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诽谤已经日益成为一种普遍的网络现象,尤其是"网络水军"的兴起更使得网络诽谤日益呈现出职业化、隐蔽化和扩大化的趋势,严重破坏了网络健康秩序和社会道德秩序。司法实践对此已经开始予以关注,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但仍存在作为与不作为、如何作为的司法困惑。对此有必要在考察和借鉴域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网络诽谤案件中一系列司法困惑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构建严密的网络诽谤犯罪防控体系,着力思考应对网络诽谤的刑事司法对策。  相似文献   

11.
"网络水军"即受雇于人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的网绍人员。如今,"网络水军"已渗透到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从论坛、博客到QQ群、邮件组,再到微博,几乎无处不在。毋庸置疑,"网络水军"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同样不可否认,不法分子也常常利用"网络水军"制造话题、恶意炒作、诋毁竞争对手、敲诈勒索等等,甚至涉嫌犯罪。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网络水军的在C2C领域的快速发展,其表现形式为利己性的虚假炒作和排他性的恶意评价,这两种行为都严重的损害了买家和卖家的相关法律权利,也对C2C模式下的卖家之间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产生了损害。我国《不正当竞争法》和《侵权责任法》都没有对C2C下网络水军做出规制,本文将分析网络水军在C2C模式下滋生的原因,并提出规制意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网络暴力犯罪高发频发,给全网全社会造成的危害日益凸显,成为理论和实践关注的重要问题。深入研究网络暴力行为,并探究刑法治理的可行性方案,紧迫且必要。研究网络暴力犯罪首先应当厘清网络暴力的概念及认定标准,包括不特定群体的参与性、量变到质变的积聚性、危害后果的失控性三个要件。网络暴力犯罪可能侵害个人法益、社会法益或国家法益,并必然对网络空间秩序法益造成侵害。在现行刑法体系内网络暴力行为定性问题存在许多困境,如传统罪名适用显得生硬牵强、网络暴力犯罪的罪数问题复杂、网络暴力受害者维权难度大等。因此,新设网络暴力罪,并适用公诉程序追究犯罪是网络暴力刑法治理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正百万玉石,失而复得。当警方通知偷窃者已落网时,商人林宝伟却懵了:这眼前的"罪犯"黄复柯不正是千里送玉的"恩人"吗?到底是盗取玉石的"神偷大盗",还是"见义勇为"的"活雷锋",黄复柯身上充满了谜团。随着谜团的解开,围绕着黄复柯,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法院一场关于法律应该惩恶还是扬善的讨论也悄然展开。  相似文献   

15.
阿莲 《检察风云》2010,(15):39-41
一个痛失爱子,一个永诀新郎,两个素不相识的女人因一起刑事案件而命运纠结。法官在追查处分死囚遗产过程中,凶手“遗孀”与死者母亲在真相面前冰释前嫌,演绎了—段别样的人间情怀。2010年5月下旬,两个女人的拥抱令众人感动……  相似文献   

16.
由央视举办的“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于2010年12月1日正式启动后,有的候选人好不容易才拥有数千票网上投票,可有的候选人却在短短两天里便产生了数十万张网上投票,个别原本票数极低的选手还突然出现了票数成倍翻升的“井喷”现象,只不过其“见风涨”的网上投票惊人速度也凸显出了一些非正常现象,譬如因“选民”分布区域过度集中而存在行政操纵的嫌疑。  相似文献   

17.
小非 《法治与社会》2010,(12):53-55
中国有句老话“生前不谈身后事”。在国人传统的意识里,遗嘱是被很多人所忌讳的,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提及遗嘱更加反感。2010年8月,备受关注的“侯耀文遗产案”终于有果,一切都因逝者生前没立遗嘱引发的财产纠纷,引起了人们对遗嘱的关注。时下,“网络遗嘱”网站出现了。这些网站可以提供遗嘱的网络托管、传递等服务,这种新生事物大家能否接受?这种形式的遗嘱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用户的信息安全如何保障?由此引发诸多的争议。  相似文献   

18.
18年前,他是轰动世界的中俄列车大劫案的劫匪。18年后,他是南宁一位有名气的富商、慈善家。然而,法律是无情的。他在慈善现场被戴上了手铐。  相似文献   

19.
“网络暴力”第一案终于画上句号。姜岩的丈夫王菲输在道德上。却赢在法律上,很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审理此案的法官徐娟特意写下该文向读者细说端详。  相似文献   

20.
最新统计表明:目前全球2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其中青少午“网络成瘾症”发病率高达15%。谁来拯救他们沦陷的灵魂?在武汉,一个曾不堪侮辱、冲动制造惊天事件而被学校开除,上班后又因受无辜牵连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最后痴迷网游而被贴上“坏孩子”标签的年轻人,在父爱的感召下,为了洗刷自己的“冤屈”,竟以非常的方式,与网络成瘾的“坏孩子”们,进行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非常对决,并因此赢得了成百上千家长的尊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