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最突出问题。造成当前社会利益关系失衡、诉求渠道不畅、权利救济无力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对"公权力"缺少必要的约束,而约束"公权力"的最有效方法只能是法律。只有用法律编制一条结实管用的"缰绳",才能驾驭住权力这匹脱缰的"野马"。  相似文献   

2.
邢亮 《人民政坛》2014,(11):10-11
<正>公权力是为维护和增进公益而设的权力,对于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和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有重要意义。但公权力也具有其内在局限和异化特质,"权力趋向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公权力的过度膨胀必然侵害公民权利。要实现对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尤为必要。权力监督和制约是世界性的政治难题。面对权力这个既能给社会带来秩序、公平、自由、安全,又可能给社会带来贪腐、滥用,甚至灾难的一种力量,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如何有效监督和制约权力这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政治难题。在世界众多的对权力监督和制约的制度安排中,公开和透明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3.
汪习根 《人民论坛》2012,(14):12-13
公权力的运行在总体上符合法治与民主精神,但其长期以来一直游走于"法无授权"和"法无禁止"之间的"空白地带"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公权力扩张本性带来的效应,迫使我们重新考量公权力的适用范围。"法无授权即禁止"究竟是规范政府公权力的手段,还是禁锢政府开放思想的牢笼,是我们必须科学解答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法治是现代政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方式。我国的反腐路径在经历了运动反腐、人治反腐之后,最终必然要走向法治反腐。法治反腐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限制和规范公权力行使的范围、方式、手段、条件与程序,为公权力执掌者创设公开、透明和保障公正、公平的运作机制,以达成使公权力执掌者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从而逐步减少和消除腐败的目标。反腐法治化首先要求的就是制定规范、严密、理性的"法",其次就是对权力的分立、权力的运行以及对监督主体、监督程序、追责体系进行法治化构建。  相似文献   

5.
杨帆 《前沿》2009,(11):76-80
警车、军车等车辆在一定法定条件下拥有特殊权利,但我国长期存在滥用该类车辆之特权的现象,法律不能有效规制,进而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特权车辆的合理存在与使用,利于维护一个国家的正常秩序和保证社会重大利益不被侵犯,但滥用特权车辆背后,隐藏着利用维护公共权利的特殊权利攫取个人或集团利益,进而演变为以"官本位"思想为核心的滥用公权力的本质。从法理学层面深刻探究该现象的本源,将对立法遏止滥用特权车辆起到建设性作用。只有严格细致立法,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执政为民",确保公权力的正当行使,维护社会利益平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看守所在刑事诉讼活动中,不仅对公权力的正确行使,而且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具有广泛的作为空间。看守所以安全监管、合法监管、合理监管为宗旨。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监管民警有权对在看守所内从事司法活动的机关进行监督,有权制止违反监管安全的行为,以充分履行看守所监管职能,保障被羁押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程序正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警察执法活动中存在着侵犯公民私权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执法者不能准确区分执法权的边界,造成越界执法,导致侵权。建设和谐社会与法制国家必须进一步规范和限制执法权力的运用,实现公权和私权的平衡与协调,在执法中树立以权利为本位的执法理念,明确公权与私权的边界,规范公权力行使,保障私人权益。  相似文献   

8.
姜瑞林 《前沿》2010,(14):96-98
国家权力的分立制衡理论与其具体的实现模式并不是惟一的。国家权力架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应从其所依存的政治背景下进行考察。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法律监督权作为一种独立的国家权力被赋予检察机关,体现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在我国权力监督薄弱的情况下,应当发挥检察机关对公权力的法律监督,尤其是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进行。  相似文献   

9.
公民表达对公权力的"不信任",是权利意识的觉醒和进步。对公权力机关的不信任,某种意义上正表明公民对法律的高度依赖感。这种对法律的信仰,是非常可贵的公民品质。认同公民对公权力表达"不信任",并非鼓励公民完全无视执法机关的存在,率性甚至任性而为。应该这样说,无论以什么形式表达出的对公权力的"不信任",都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是  相似文献   

10.
法律授权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法学范畴。从法理的层面上看 ,法律授权可以包括两个基本的内容 :授予权利与授予权力。法律授予权利 ,主要是指法律向公民个体授予私权利 ;法律授予权力 ,主要是指法律向国家机构授予公权力。这两类法律授权分别对应于两种价值 :其中 ,法律授予权利的价值在于保障自由 ,法律授予权力的价值在于确立秩序。  相似文献   

11.
刘俊 《岭南学刊》2015,(1):79-82,125
权力制约和监督理论具有四种基本范式:"以道德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和"以法律制约权力"。透过这些理论视角观察我国公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现状,发现主要存在认知性、操作性、体制性和机制性四大障碍亟待解决。为此,以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提升官德素质,完善分权制衡的权力运行模式,动员公民社会的监督力量,健全法治化的权力制约机制,将是进一步加强对公权力制约监督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正>改革发展到今天,排斥制度创新的理论观念与在改革过程中仰仗公共权力或资源而获得既得利益的部门和群体,业已结成互为奥援的"利益共同体"公权力递延是当前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危害极大的新的权力异化形式,公共权力的家族化、裙带化、集团化,从根本上偏离了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由人民授权的法则,加剧了民众对公共权力的不信任,破坏或边缘化了正当制度和正义程序形形色色的公权力异化现象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时期,公共权力异化表现出数量急剧增多、形式更加多样和社会危害更大的特点,公权力"不公"主要有三类表现。  相似文献   

13.
小议先秦社会的史官与法律——从刑字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耕  孙倩 《思想战线》2008,34(3):92-99
着眼于"井"字论刑,可看出刑字之典范、秩序之内涵,当然刑罚之意亦不可抹煞.在先秦社会特定语境下,刑字追求的是国家公权力保障下的依典范对社会的有序化治理,其可以囊括各种规范化及非规范化的法律表现形式.对于这些刑的掌管者史官来说,赋予刑理性与正义,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实现中道,是其职责所在,而对于讼辞的磨砺则是其司法实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葛宝森 《前沿》2012,(5):82-84
公权力的滥用和私人化等现象在当今社会频繁发生,其运行已经和自身的公共性特点逐渐偏离,因此导致的诸多社会问题,迫切需要有效地规范公权力的法律体系建设,做到公权力的制度化。若使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能够保持和谐,就要建立公权力使用的相关制度,做到公权力的本位回归,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建设,采取公权力的阳光运行等方式,科学合理地防止和控制公权力的异化,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张蕾蕾 《求索》2012,(9):211-213
从领域划分的空间维度上考察政治认同建构的空间逻辑,人类历史演进历程在某种程度上是公权力与私权利不断排列组合的历程。公权力与私权利的"零和"博弈导致政治认同走向失衡与异化。如何促进权力与权利的"非零和"博弈,使得公私领域达成合理互动与和谐,是政治认同建构的空间轴心逻辑和重建当今社会建设的政治基础,也是全球化时代重塑政治认同的必要考量。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我省强化基层公权力监督、社会共建清廉浙江大促进推进会在我市召开。会议要求以召开社会共建清廉浙江推进会为契机,以基层公权力监督为着力点,切实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为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为我省"两个高水平"建设提供坚强保障。会议指出,聚全省之力抓好清廉浙江建设是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强化基层公权力监督,是抓好清廉浙江建设的破题之举、开篇之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防动员补偿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防动员中公权力对私权的渗入,是所有权的公私双重性及社会义务性的必然结果,也是各国宪法和法律在保障私有财产所有权的前提下,基于物权的社会义务性而对其进行的合法剥夺.现代意义上的国防动员补偿法律制度是保障公民财产权的一种手段,补偿责任是法治和人权保障的必然要求,由于补偿经费往往从国库中支出,因而也涉及国家的财政利益.进一步完善我国国防动员补偿法律制度,有利于提高国防动员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8.
陈力丹 《人民论坛》2012,(13):39-41
在中国,党政权力组织天然拥有主场优势:公权力优势、媒体优势、知情优势。现在很多情况下这种优势变成了"主场劣势",就在于党的领导机关和党报在关键时刻不说话:民众对公权力丧失信任,对司法公正失望,对社会公正缺乏信心。最好的办法是主动公开信息,这可以适当扭转主场劣势  相似文献   

19.
魏继华 《人大建设》2007,(11):44-45
现代法治国家以保障公民权利、限制国家权力为核心。治安管理处罚法作为一部与公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公法,在规制警察的公权力、保护公民的私权利方面有不少积极的探索。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拆迁制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法律制度,其诞生的标志是1991年3月22日公布实施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拆迁本是一个人类很简单、常见的活动,即拆房子、迁人走。然而,这种全世界都存在的活动,由于中国特色竟逐步演变成了受到社会普遍批评的一种公权力主导下的强令房屋所有人和使用人搬迁、直至侵犯公民基本人权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