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言的能量     
所谓流言,按辞典的解释是:“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诬蔑或挑拨的话”。针对流言作怪,中国有一句俗话,“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话是这样说的,但流言所产生的效应,却远不是这两句话就可以轻而易举能去除掉的。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中一种消极和阴暗的现象,流言起于何时至今无法考证,但凡有人类活动的场合,只要存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竞争,就势必会产生用不正当手段来谋取利益的人,这种手段有血腥的暴力,也包括无固定形体的流言。流言伤人的能量,在于它对人的迷惑作用,儒学大师曾参是孔夫子的学生,因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2.
不要让流言刺杀爱心程桂芳中华民族素以热情善良著称,它是我们民族传统品格中的主干,是构成祖国大家庭相亲相爱氛围的支撑点。但是在爱的海洋中也不时地泛起股股浊流,成为爱的羁绊。有的人一方面在抱怨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声声召唤雷锋精神,谴责见死不救见危不助的精...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一个单位总会有若干人在一起共事,从而也总会有一个“向心力”和“离心力”谁压倒谁的问题。向心力大于离心力,1+1>2;离心力大于向心力,1-1=0。一个有为的领导人,总会最大限度地强化向心力,也总会最大限度地抑制离心力,使几个指头握成拳,几个巴掌抱成团,生成一种所向披靡的聚合力。可是,也总有那么一些领导人,心里老觉着部属不尽心,眼里老看着部属不顺眼,嘴里老埋怨部属不听话,单位一人一个心,一人一股劲,一盘散沙,一塌糊涂,搞得令也难行,禁也难  相似文献   

4.
人才一直是个褒义词,而奴才则是封建制度下的产物,起初不过是封建官场上下人的一种谦词,只是到了近代才嬗变为贬损的意味。时代的车轮滚到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实生活中本不应该再有“奴才”,但也不尽然。君不见,在任何一片天地里只要有职权、有头脸的人在,那么在他的周围就总会有甘心供其役使的人。这些人最大的特征就是跟得紧、贴得近,领导者该干也能干的事他主动代劳,不该或不宜出面干的事,他照样能心神领会地把“意图”化为行为;领导者的观点正确他点头,不正确也同样去贯彻。尽管局外人有千万个不屑…  相似文献   

5.
认真研究高校校园流言的形成规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校园流言的预防、预警和“灭火”的功能,建立预防和控制高校校园流言的长效机制,对于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当代》2008,(11):58-58
康庄 宁国强在9月6日的《华夏时报》上撰文指出:著名经济学家昊敬琏是美国间谍?最近,三个相关流言在国内外惹出了大风波。一个流言是,摩根大通的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发布研究报告称,中国政府可能在考虑救市,投入规模在2000亿至4000亿元人民币之间,龚身份虽为海外投资银行研究人员,但市场传言其获得了相当可靠的信息渠道;另一流言是,龚的消息来自于上届中央政府经济智囊之一吴敬琏;紧接着第三个流言是,由于吴敬琏向美国有关组织透露了不当信息,  相似文献   

7.
五元的温暖     
马朝兰 《党课》2010,(4):80-81
站台外挤满了候车的人。每到这个时候,总会有不计其数的人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来汇集,不畏冬雪冷雨、寒风泥泞。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与谣言、流言的"共生",折射出中国独特的"话语-秩序"问题。对此,不仅要从秩序何以"稳",话语何以"谣"、何以"流"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分析"何以言",分析"语言人"的焦虑如何让谣言、流言成为群体性事件中"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研究发现,"身体叙事"、"舆论一律"以及话语权的"精英化",是谣言、流言能够在群体性事件中"大显身手"的三大话语机制。  相似文献   

9.
周勇 《红岩春秋》2014,(2):41-44
我60岁了。在人的一生中,60岁,算个大日子。每到生日这天,我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回首往事。梅子垭就是这么一个不能不回望、更不得不回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仅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有深刻意义,而且对于两个文明建设,培养“四有”新人,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第一,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而且也是道德经济。道德和法制都是社会制约机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法制就不可能规范人的经济行为,但总会有许多经济行为是法律所管不到的,需要职业道德保护和保障,需要职业道德来规范。何况,职业道德更强调人的自觉性、内在性和渗透性,强调人的羞耻心和责任意识。同…  相似文献   

11.
偷拍者为什么喜欢在官员身上下功夫呢?就其动机而言。大多不是好奇于官员本人的隐私,也无意于公务秘密或人事斗争,而是官员手中的权力!偷拍者的逻辑往往是: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官员私下总会有不可靠人的秘密,通过偷拍,肯定会抓住这些官员的“小辫子”,然后,当事官员手中的权力就可以为“我”所用了。  相似文献   

12.
最近这几年老天爷着实有点儿不太给力,世界上地震火山洪水雪灾此起彼伏,也含着某些人类不争气,愣是折腾出个金融危机。于是古玛雅人关于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便日渐流行了。从对好莱坞灾难大片《2012》的热议到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流言,  相似文献   

13.
郭庆晨 《求贤》2011,(5):53-53
时下,流言甚多,又常常飞速传播。诸如前几年的毒香蕉;前不久的食盐抢购…… 从理论上说.彻底根治谣言的传播不可能.但如何把谣言的负面危害降到最小.人们强调的多是政府必须及时发布权威消息,媒体报道时必须客观、全面、透明。  相似文献   

14.
还记得一年前发生的日本核泄漏事故吧?这起事故给许多中国人留下的记忆不只是灾区的悲怆,还有很多非理性的盲动.当时有流言称核辐射将波及中国,又有流言称多吃盐可以抗辐射.于是,一些人开始疯狂抢购食盐,食盐抢空了又去抢购酱油,酱油抢空了又去抢购大酱,几天之后连咸菜都快脱销了.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应急措施,一面加大食盐供给,一面请专家做出科学分析.恐慌的人们这才停止抢购,抢购多了的又去超市退盐,遭到拒绝后双方又发生口角;媒体也跟进报道……乱哄哄一片.  相似文献   

15.
季音 《廉政瞭望》2003,(6):36-37
抬轿子,它的潜台词,就是阿谀逢迎,拍马屁。在有些单位里,总会有那么少数几个人热衷于此首。本来,领导与被领导只是职务分工的不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可是这些人则不然,他们在上级面前低三下四,露出一副权仆相;整天围着领导团团转,专找领导爱听的话来说。一个朋友告诉我,他所在的单位里,就有这样一个人:每当开会,领导说  相似文献   

16.
正聪明有很多种,最高级的聪明是靠谱。巴菲特曾说:靠谱是比聪明更重要的品质。靠谱,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也是最高级的聪明。靠谱的人,讲诚信。看一个人靠不靠谱,要看他是否遵守承诺,是否具有执行力。生活中总会遇到这种人:明明答应得好好的,事到临头却突然变卦;嘴上说得很好听,却从来不行动。这些都是不靠谱的表现。一个不靠谱的人会失去很多机会。不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  相似文献   

17.
败亡的细节     
读文学作品或读史书,经常会读到一个大家族或一个国家的败亡,因而总能让我们产生兴亡之叹.其实,名门望族也好,国家也好.在其败亡之前,总会有一些不为人注意的迹象,总会通过一些细节来显现出败亡的征兆,这些败亡的细节.在人们探究败亡的教训时,才会被发现.但为时已晚.只能空留叹息。  相似文献   

18.
正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是对自己的鼓励,也是对生活的热爱。要相信,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人活着,像个陀螺,不停地转动,永远都有忙不完的事儿。人活着,像沙漠中的骆驼,驮着重重的负担在广袤渺茫的荒漠跋涉。总会觉得希望渺茫,总会感到不知所措。有时候,付出和收获不一定成正比,付出很多,收  相似文献   

19.
微笑如花     
把微笑比做是花朵的人,一定是生活中充满阳光的人。微笑常常被誉为“解语之花,忘忧之草”。真诚的微笑,总会给人一种温暖,它使美好的情愫、愉快的思绪和善良的理解,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沈小平 《共产党人》2004,(10):37-38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贵重的“金子”比作人才,认为“金子总会发光”。如果以此来安慰、激励那些事业上受到挫折或失意者,这话许是有道理的。因为创新、创业道路上遭遇挫折的人更需要关心和激励。但如果用“金子总会发光”来掩饰人才队伍建设上的“不慌不忙”.或者以此作为拘泥于台阶、资历、求全责备,用种种“格”来压抑人才辈出。则对人才成长和事业发展都是极为有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