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政论坛》2008,(14):5-5
从人治到法制的转型,曾在法学界和理论界有过一场非常大的争论。就是1978年后伴随着思想解放、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过一场人治和法制的讨论,启动了对于法的全面认识。什么叫法?究竟什么是法制和法治?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有不少人由于对毛泽东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法制斗争实践和法制思想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未作历史的全面的深入研究,仅根据毛泽东五七年“反右”斗争以后“左”的错误的严重发展,以及晚年的人治倾向,“文革”对法制建设成果的大破坏,就轻率地作出片面化简单化的结论:“毛泽东在法学理论方面,没有什么建树”;“在法制实践方面,没有什么贡献”,“一直搞的是人治”。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特此作些分析说明。一、必须解决的几个研究方法问题多年来,人们其所以产生对毛泽东法律思想及其法制实践的主观片面认识,有着研究方法和思…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法律制度也随之完成其自身的现代性转型。法制的转型与变革,构成一幅正在进行中的法制现代化的画卷。"情理法",既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惯性力量,在"乡土社会"中,它与国家制定法一道,调整、规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理与亲情,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在同一场域内进行着相互追求讨价还价式的利益分配,"法律制度的亲情化"与"亲情的法律制度化"必将贯穿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始末。  相似文献   

4.
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公民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现代化是由传统人治型社会向现代法治型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国法制现代化面对着发展经济的内外压力,背负着传统的人治包袱,还面对着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起步阶段都面对的社会稳定问题,使这一过程充满了探索的艰辛。本文从公民的法律信仰的视角,对中国法治现代化所必须解决而尤为紧迫的人的问题,作了初步的分析,从法制理性的角度,提出了富有探索意义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民主》2005,(1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国力不断增强的中国 正在成为外国人谈议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在外国人 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下面摘发的这些数字勾勒出了 中国的形象。 人口13亿,地球上每5个人中就有一位是中国 人。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变的时期。国家逐步由人治走向法制,国家规范企业的手段也由政策主导型向法律主导型转变,改革进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攻坚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国家主要通过大量的立法活动规范市场经济、市场主体及其行为。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党中央提出了“改革、发展、稳定”的指导方针。实现这个方针目标,离不开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坚强保证。在这方面,我们虽然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 首先,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实现的程度还较低。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立法的步伐显著加快,即对在市场经济中应当做什么、可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方略提出后,法学界对法制现代化的讨论方兴未艾。法制现代化,首先要弄清何为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变革的观念,是传统生活方式及其体制向现代生活方式及其体制的历史更替。这种历史性跃进,将导致整个文明价值体系的巨大创新。伴随着这种变化和变革,必将意味着对传统的突破和否定。也必将导致作为社会生产基础的物质发展  相似文献   

8.
邵司 《瞭望》1984,(48)
“绍兴县法律顾问处”,这块醒目的牌子吸引着人们纷至沓来。坐在来访者面前的一位律师,虽然年近花甲,稍有谢顶,伹精力十分充沛。他耐心地向来访者解释着什么,分析着什么。不一会,来访者的愁容渐渐舒展,连声称谢,带着满意的笑容走出门外。 穆克让,这位把维护法制、保护公民和企业  相似文献   

9.
崔静勇 《学理论》2009,(17):39-41
得其一而思三,死而后已,永无止境的权势欲,是全人类共有的皮鞭倾向。我国现行的国家权力体系内,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都可依法实施监督。政府法治监督就是具有法定监督权的行政机关对其他行政主体的行政活动合法性、适当性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政府法律监督属层级监督,行政监督属专门监督。其监督是法治而不是法制,法治与人治相对立,法制可为人治服务。法制并无人民监督政府的意义。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权行为实施全方位监督,是依法行政的保障。一部行政法,将构建为行政组织、行政行为以及对行政组织和行为的法制监督三部分法律规范的总和,足见监督法制在行政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十五大召开之前,我国的党和政府的文件一直使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而未使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改变了以前使用“法制国家”的做法,其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它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发生了巨大变革。要真正认识中央这次把“法制国家”改为“法治国家”的意义,必须对法制、人治以及法治的基本内涵和原理有个正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如同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有计刘的商品经济转变一样,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变,也必然伴随着一场观念和文化意识的更新。  相似文献   

12.
杨明 《党政论坛》2011,(11):54-55
人们去新加坡旅游似乎不会超过三天。一个独立不足50年、面积只有700平方公里、什么都要靠进口的小国家,生活成本高,购物又贵,法制又严,除了绿化得好、气候适宜,还有什么好看的呢?至于文化,你能举出新加坡有什么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歌曲、电影、电视或者创意产业吗?好像真没有。  相似文献   

13.
法律有必要也有可能介入到孝廉文化领域,因为孝中存在着私法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廉中存在着公法上的权力与责任关系,孝与廉还具有共通的秩序价值和利益诉求。纵观中国法制史,我们可以在传统社会中找到丰富的孝廉法制资源,这些本土资源对于当代孝廉文化的制度建设无疑形成深远的影响力。然而,传统法律制度毕竟不能满足现代法治理念的要求,需要我们在科学把握法治与德治、礼治及人治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制度重构。  相似文献   

14.
华庥 《瞭望》1982,(12)
一九八二年,国际上有五个受到瞩目的战场:原来的柬埔寨、阿富汗和伊朗——伊拉克这三场战争正在继续;另外,发生了两场新的战争:英国——阿根廷在马尔维纳斯群岛打了一场海空大战,以色列大举进犯黎巴嫩,发动第五次中东战争。 这五场战争说明了什么?  相似文献   

15.
礼治、法治抑或人治——荀子历史哲学基本特征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历史哲学的基本特征是礼治、礼法并治抑或人治?目前学术界对此尚存歧义。如果说法治在荀子历史哲学中处最低层次,那么中间一层便是礼治,最高层则是人治,法治、礼治皆涵括于人治思想之下,人治思想才是荀子历史哲学的基本特征。 在荀子历史哲学结构中,“礼”处于核心地位。荀子对礼非常重视,如清末学者王先  相似文献   

16.
正法治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得到全社会的一体遵行。如何制定治国理政的良法?又如何使这种良法得以有效实施?唯有让法治成为民众的习惯,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形成一种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法善治。可以说,法治文化是现代国家的必需品,正是这种文化奠定了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准,也正是这种文化滋养和培育了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法治成为文化,关键是要消除人治。因为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以及人治背后的封建文化,正是人治封建传统阻碍了法治。破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现阶段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与此相应的是我国现阶段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制是不健全、不完善的,它要受到经济的制约,不可能超越、游离于现实以外。(二)初级阶段法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法制的人治化,其中固然有几千年封建宗法关系和皇权依附关系的影响,但最根本的是经济不发达,缺乏健全法制的物质基础。衡量一个社会的法制水平是。①社会秩序的稳定;②经济发展纳入法制轨道;③健全的法制机构;④法律对权力的制约。建国三十多年来,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政策就是法律,法律虚设和法律虚无,结果导致《文革》十年的惨痛悲剧。法律赋予立法、行政、司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尊严,行政、司法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尊严会因为某个领导人的讲话成某种政治需要而扭曲变形甚至荡然无存。这种在健全法制过程中同时又显现人治痕迹的双重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会长期存在。这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解决。(三)由于封建残余的顽固存在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依法办事方面会经常出观一种二难困境,立法的预期目标和执法的实际效果不相吻合,立法的超前性和执法的滞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化市场迅速崛起和发展,成为当代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经济现象。我国文化市场的现状如何?有哪些问题?“扫黄”取得了哪些新成果?文化市场的管理今后会有什么新举措?这些都是人们正在关注的问题。 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 文化市场,通常是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活动以商品形式在流通领域中进行交换的场所。它是在改革开放路线指引下,伴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事物。据不完全统计,现  相似文献   

19.
“我记得,我们从来没有坐下来仔仔细细地沟通过,甚至没有一次谈话超过10分钟……您总说:工作忙!是的,这我承认。但我想说,您这只是一种托辞,一种骗术!您想想,您什么时候真正关心我和小弟的成长过?每当您看到我和小弟做事不符您心意或者做了什么错事时,您有几次真正心平气和给我们讲一下道理?没有,在我的记忆里,您只会发火!只会瞪眼!只会吼!……我很想知道,您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您的追求与抱负是什么?现在实现了吗?” 这是我女儿在1993年10月16日  相似文献   

20.
宪法政治即指依照宪法来规范政治或依照宪法来治理国家的政治,它立足于宪法对政治的合法性限制,强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范性,坚持政治行为的实施以宪法为体。宪法政治是人治走向法治的成果,它的科学内涵、本质和特征是什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政治体制的价值是什么?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