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路咏梅 《中国司法》2009,(7):106-107
目前,关于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无须讳言,由于农民工法律保护问题的立法缺陷,致使相当部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和及时的司法救济,因而引发了系列带有突发性、破坏性的恶性事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出现了若干不和谐的音符。在此,笔者针对农民工法律保护的立法缺陷及完善对策有关问题,浅述一下自己的浅陋见解。  相似文献   

2.
四月四日,本刊就依法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召开座谈会,围绕依法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农民工善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是当代社会的焦点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应当依靠法治,而行政法治是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关键。从行政法的角度保障农民工权益要注意:转变行政理念,确立保障农民工权益的人本法治观;恪守行政法基本原则,不折不扣地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大行政立法的力度,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制度;加强行政法律监督,畅通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4.
姚茂艳 《法制与社会》2012,(13):215-216
农民工工伤维权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一大难题,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也充分考虑了农民工的工伤维权,然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并没有有效地解决农民工工伤维权道路的艰辛,我们必须要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对策,以促进农民工维权工作进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司法厅近日出台了《对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实施方案》,今后,各省辖市都会有指定的律师事务所集中受理农民工案件,为农民工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相似文献   

6.
《中国司法》2009,(9):F0004-F0004
河南省信阳市是劳务输出大市,每年外出务工人员有200多万人。为做好200多万农民工的法律维权工作,信阳市从2005年开始实施“金手杖”工程,“金手杖”工程的内涵是:充分发挥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职能作用,在农民工当中开展法制教育,把法律武器交给农民工,使其懂法、守法和用法,以提高其法律素质。并对受到不法侵害的农民工及时提供法律援助,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经济危机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力大军,他们为城市繁荣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却由于社会的歧视和法律保护的缺失,导致其合法权益屡屡被侵害,困扰着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旨在探究农民工权益法律保护缺失的表现及其深层原因,以期构建农民工权益保护的法律路径。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依法治省办公室与省司法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按照“心系新农村,情系农民工,为农民办实事”的基本思路,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编写一本书,为农民工送去必要的法律知识;讲授一堂法治课,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发给一张“明白卡”,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和为农民工提供快速便捷的法律援助为主要内容的“12·4”法制宣传、“法律护你行”活动。吉林省依法治省办公室与省司法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作出了安排部署,明确了工作任务。一是有针对性地搞好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根据农民工的法律需求,广泛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法》、…  相似文献   

9.
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仅直接关系到这一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的切身福祉,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但是,农民工申请政府法律援助门槛高、周期长、耗费巨,难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法律类非政府组织(Legal NGO)应运而生,填补了民间法律援助领域的空白。这类组织将NGO的灵活高效与法律组织的专业严谨有机结合,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为例,简要介绍了农民工法援NGO组织的运作模式,着重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的经验,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并且,我们在调研分析了京津两地数家典型法律类NGO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民间组织的建议和意见。希望能为关心农民工法律权益的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也吸引更多优秀的法律人投身农民工法律援助事业。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身份问题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有概念。"农民工"是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称谓。这一称谓具有太多的内涵,无法从法律上对其进行定性的分析。这使得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遇到很多的困难。法律的确定性、规范性和平等精神在"农民工"概念面前束手无策。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民工"已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何从法律制度的层面容纳"农民工"群体,已成为现实问题。应当用产业工人替代"农民工"概念,彰显"农民工"的公民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