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九讲 我国各民族的习俗和文艺 一、婚姻与家庭 1.婚姻家庭的几种形式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婚姻关系,由于婚姻形成了家庭。婚姻家庭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在原始人群中,人们之间的婚姻关系,最初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称为“乱婚制”。这种婚姻并不排除在亲子、兄妹之间的缔结。《管子·君臣》说:“古者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列子·汤问》亦说:“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法律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司法的运行则是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由于“义”长期以来发挥着中华民族判断行为合理与否的作用,因此尽管传统法律中的“义绝”从立法上看只关涉婚姻关系,但“义绝”的适用在司法实践中却大大超出婚姻关系并形成了“身份-道德/法律规范”的混合逻辑。其中“身份-法律规范”的逻辑与现代法治之精神相悖,但“身份-道德规范”的逻辑却依然存在于现代社会并影响着司法实践。透过个案可以看到,在机械适用法律规范将有违民族精神时,现代司法者同样可以凭借“义”的“身份-道德规范”逻辑判断当事人行为的合理性,并通过司法技术的运用实现裁判的合理性建构,最终使得个案与法律所内含的民族精神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要有本民族的精神支柱。那么,作为我国现在和将来“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支柱是什么呢?那就是爱国主义和自立更生精神,就是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一、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支柱的基础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人们对祖国的这种神圣的感情是与他们的共同利益相联系的。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还  相似文献   

4.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中华民族有着自己崇高的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它一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巨大的精神力量。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几  相似文献   

5.
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之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允许并鼓励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个体经济,则正是这个理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践。 马克思和思格斯在《费尔巴哈》中写道:“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少数民族多种形式的个体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可说是一种“民族分工”。在现阶段,允许并鼓励这种“民族分工”,对发展少数民族的生产力、增进各民族的交往与团结,从而最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必将具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尔比尔吉”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是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和揭示所要说明的问题,表现和反映彝族人民对事物对生活的感情认识和理解,它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以习惯法的范例作用在解放前的彝族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即相当于汉族语言中的格言和谚语。“尔比尔吉”作为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无疑蕴含着彝族人民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历史生活  相似文献   

7.
陈元中 《传承》2005,(6):15-16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扩大价值生产,调整价值分配,同时要注重价值导向,使民众对执政体系和执政过程形成政治共识,在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念等政治文化层面上保持和谐状态。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是人们对政治关系、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发展等的共识状态基础上的一种心理  相似文献   

8.
一、民族关系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所谓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交往联系状态。一般说来,民族关系只表现在不同民族之间,而不表现在同一民族内部,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利益、权利、意志、意识和感情等诸多内涵”。  相似文献   

9.
浅谈民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实际生活过程”。据此说来,“民族意识”就是“意识到了”的民族存在,是民族物质生活条件,尤其是民族特点的综合反映。不是由于人们具有民族意识,才属于某一民族共同体,而是由于人们属于一定的民族共同体,才产生民族意识。 一、民族意识的概念及本质 所谓“民族意识”,是人们对自己民族属性的觉悟,它包含着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以及现实行为和特性的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民族自尊心,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之一。它是人类社会出现了民族之后的产物,是民族社会的群体意识,只要民族存在,就有民族意识,它是不以人们的好恶而存亡的。民族意识也和一般意识一样有一个由朦胧到觉醒,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最初作为一定族体的人们只是对故乡、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朴素感情,随着族际交往的发生和发展,民族意识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一个民族除了上述那些朴素的感情以外,还表现出对自己的历史传统、语言、文化等有代表性特征的热爱和理论上的强调以及对本民族的存亡和发展的道德业务和责任感的复杂感清。 民族意识的本质是民族整体生存意识,这里我们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10.
吉龙华 《创造》2002,(1):42-43
建立同居关系的男女不组成自己的家庭,白天各自劳动和生活在自己原属的家庭,夜晚男到女方访宿,次日凌晨又返回母家。一旦,双方感情破裂则男不来访女不接待,关系即算中止,以后各方根据自己的感情趋向,再去寻找意中人。这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称之为“走婚”,摩梭语叫“色色”意思是“走走”,很形象地称为“走来走去”。  相似文献   

11.
在现行民法典及民诉法视域下,性取向欺诈婚姻中善意方在解除或撤销婚姻关系上存在制度性障碍,在请求赔偿和取证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在立法层面积极探讨有关同性婚姻相关规制前,应对《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进行修订,将“性取向差异”作为认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法定情形之一,将“性取向欺诈”加入可撤销婚姻情形,重新界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概念外延,增设离婚损害赔偿适用条件,完善举证责任分配,从立法层面完善有关法律,健全相关制度,解决性取向欺诈婚姻中善意方的救济难问题。  相似文献   

12.
祖国通常是指自己的国家,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就是爱国主义。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最浓厚的感情,包括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民族所生存的土地,热爱  相似文献   

13.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对自己祖国的深情挚爱是凝聚全民族意志、振奋民族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最强有力的永恒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4.
汉傣之间:阿昌族的民族认同与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昌族从明清以来就深受周围处于强势地位的汉族和傣族文化的影响,其社会发展基本上就是这种情况的结果。从地理位置来看,阿昌族正好处于汉族和傣族之间的缓冲地带或直接被其所包围,因此与周边的汉族和傣族之间既有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也有婚姻关系的存在。在族群认同的过程中阿昌族容纳了汉、傣等民族的新鲜血液,形成了典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民族共生格局。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统一、独立和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就其功能而言,它直接表现为一种团结力或称为统一力,具体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台独”是与民族“凝聚”背道而驰的民族“离散”。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中华民族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着“凝聚”与“离散”同在的矛盾运动现象,尽管“离散”的现象不占主导地位,但它仍不时地作为民族凝聚力的对立方面表现出来,“台独”即为其中之一。“台独”的产生与发展,原因十分错综复杂,但归根到底是中华民…  相似文献   

16.
试探侗族民族心理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事实上,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的四大特征之一,它是民族特征中最活跃最持久的因素,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通过民族共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点以及民族的自我意识表现出来。“当然,心理素质本身,或者象人们所说的‘民族性格’本身,在旁观者看来是一种不可捉摸的东西,但它既然表现在一  相似文献   

17.
是可忍,孰不可忍!在本月3日日本东京举行的世台年会上,陈水扁无视全球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民族感情,公然抛出“一边一国”的荒谬言论,并鼓吹以“公民投票”来决定台湾前途的无耻论调!诚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实,这是拿“台独”向整个中华民族挑战,以“公投”为台湾独立探路,此一罪恶行劲刚  相似文献   

18.
论跨世纪之际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文化的塑造吴文勤政治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①它要解决的是政治认同与政治参与问题。那么政治参与文化是指在特定时期内一个民族流行的对政治参与的态度、信仰和感情。政治参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9.
台湾当局领导人从李登辉的“两国论”到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都是公然践踏海峡两岸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和切身利益,顽固对抗祖国大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正确主张,在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直接三通”等各个领域设置种种障碍,其“去中国化”和“台独”的政治图谋  相似文献   

20.
要增强两岸统一的紧迫感凡怀有民族感情的海外华人,无不把两岸统一当为天经地义的必然发展。但面对着岛上“台独”势力逐渐坐大,海外华人终于发觉到,虽然他们对两岸统一一向很关心和支持,但是他们以前所提供的支持,大致上仅限于言论上的静态活动,这显然是不够积极和全面的。因此,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