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戈尔巴乔夫十分强调苏联国内政策与国外政策的一致性及其相互联系,并对苏联过去的外交政策和实践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一、公开承认苏联过去外交政策和实践有严重错误和失误 1987年以来,戈尔巴乔夫多次在讲话、报告和著作中,公开承认苏联过去的对外政策和实践存在严重错误和失误。  相似文献   

2.
在“左”的年代,人道、人性、人权被彻底否定,不断遭到批判。有关人道、人性、人权问题的探讨,自然成了科学研究的禁区。在拨乱反正中,这些禁区逐步被打破。《法学》杂志 2000年第 5期刊文《人权禁区是怎样被突破的》,介绍突破人权禁区的情况,而仅从 1991年说起。其实,突破人权禁区是从 1979年开始的。现将我所经历和知道的情况叙述如下,作为对该文的补充。   1979年初,在拨乱反正中,一些人提出“要人权”的口号,甚至要求美国总统“关怀”中国的人权。邓小平同志严肃批判了这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  相似文献   

3.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新作《改革与新思维》,在1987年11月,以俄文和英文两种版本公开出版。全书集中阐述了他对苏联国内改革和当代世界形势特点和国际关系的“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在论述苏联国际问题的“新思维”方面,谈到了苏联与各国的关系。在提到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时,他说“苏联以坦率的自我批评精神评价了过去,并对社会主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20年过去了.作为苏联法权和实际继承者的俄罗斯.在1991年那场风暴过后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不仅是我国学术舆论界所普遍关注的,也是我国广大民众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后,德里达并不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行将终结,同时也不隐瞒自己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关系,因此他出版了《马克思的幽灵》一书。在人权方面,德里达的许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相契合。例如,他认为,冷战后的世界,还没有真正完全解决马克思揭露的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病,包括人权问题。所以,他提出,仍然需要“忠实于某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即要以批判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解释和质疑当今世界的人权状况和西方普遍认同的人权概念和理想。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德里达的这些人权思想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相似文献   

6.
新刑事诉讼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人权保护进入了新的里程碑,与国际人权保护的发展趋势相比,我国刑事被告人人权的保护较过去有了较大改善。如何建立健全既符合国际发展潮流又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刑事被告人人权保护的法律体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底线人权     
在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上,由于学者们对人权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以及各个国家人权发展的阶段差异,因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极为不同。这种由于人权标准不同而引发的人权争议严重影响了人们在人权问题上的对话和合作。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引入"底线人权"这个概念,作为全世界共同遵守的人权的最低限度的标准,以此来消解东西方国家在人权概念和人权标准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议,为人们通过对话解决人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自由沟通的话语平台。  相似文献   

8.
苏联解体至今20多年过去了,围绕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对苏联解体的评价也一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热点问题。针对近期关于苏联解体的一些不同看法,文中围绕苏联解体的历史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引伸到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审前羁押制度和人权保障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审前羁押制度与过去相比已经有所改善,尤其是近年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审前羁押中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拟从人权保障的角度审视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下的审前羁押制度,分析审前羁押在人权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发动“人权攻势”,在国际上大造中国没有人权的舆论。国内少数企图颠覆政府、破坏稳定的人也乘机利用人权问题大作文章,造成一种以为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讲人权的舆论,在人们的思想中造成了极大混乱。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什么是人权?是多少人的人权?  相似文献   

11.
关彬枫 《工会论坛》2002,8(1):51-54
我国《劳动法》的制定对完善我国的人权保障体系、改善我国劳动者的人权状况、提高我国劳动者的人权保障水平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变型时期 ,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 ,实现《劳动法》中规定的某些人权保障的物质条件还不充分。因此 ,在贯彻执行《劳动法》、实现劳动者人权保障的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情况等待我们去研究 ,去解决。  相似文献   

12.
人权保护作为一种普世价值观,日益成为一种绝对信仰,在推崇绝对信仰的同时有部分学者提出"人权克减"问题,指出人权存在克减性,但是这种声音在人权呼声高涨的今天显得十分微弱。大多数学者论证"人权克减"是从特殊主体、突发事件或者紧急情况入手,但这种假借"外部"特殊情况论证人权"克减性"的方法有局限且证明力有待补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命题蕴含的人权理念给了我们新的思考,可以尝试从人权的内在逻辑即人类概念本身论证人权克减与人权保护的关系,以实证分析的方法阐明"人权克减"是人权的内在属性,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朱利江 《外交评论》2006,31(5):85-90
在过去的60年里,国际法院对国际人权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国际人权法与国际人道法的关系方面,它认定国际人道法构成国际人权法的特别法,国际人权法在武装冲突期间并不停止适用。在国际人权公约的域外适用方面,它认定武装冲突的占领当局必须遵守相应的国际人权公约。它首次确认国际法中存在对一切的义务,并举出了一些具有对一切的义务的人权的例子,包括民族自决权、免于种族灭绝的权利、免于奴隶制的权利、免于种族歧视的权利。它还认为领事通知权是一项个人权利,而不是一项国家权利,这有利于保护个人权利。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人权概念普遍性及人权的国际保护;并通过驻伊美军虐囚丑闻及赵燕事件,揭示了当今国际社会还存在着滥用暴力、践踏人权的令人担忧的情况;同时阐述了我国的人权发展状况和对人权问题的基本态度.人权,已经成为世界上普遍接受的道德观念;同时它又是非常复杂的问题,除了文化因素外,还过多地被渲染了政治动机和意识形态的色彩.我国在坚持国家主权与不干涉原则下承认和保护人权,并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保护内政为借口公开违背国际法准则,拒不履行人权保护方面的国际义务.  相似文献   

15.
自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条款写入宪法以来,完善人权的国内保护逐渐成为人权保障的核心。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国家机构的地位原则》(简称巴黎原则),为各国在国家人权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方面确立了基本原则。通过对巴黎原则的研究,能够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国家人权机构,对人权的国内保护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自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条款写入宪法以来,完善人权的国内保护逐渐成为人权保障的核心。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国家机构的地位原则》(简称巴黎原则),为各国在国家人权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方面确立了基本原则。通过对巴黎原则的研究,探讨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国家人权机构,对人权的国内保护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自1980年起至1998年10月5日,中国政府先后签属、批准加入了17个国际人权公约。继1997年10月27日,中国政府代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了《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之后,1998年10月5日,我国又签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权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该公约的签署,充分说明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就人权开展合作与对话,为促进人权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18.
国家报告制度是联合国条约机构强制性的监督机制,主要通过报告的撰写、报告的审议和对结论性意见的执行等环节来对缔约国履行人权条约的情况进行监督,以促动人权的发展。《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缔约国履行报告义务的意义不仅在于让这些国家有机会梳理妇女人权的发展状况,而且还能促动其在国际、国内层面的人权对话与共识。近年来,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逐步推动简化报告程序的实施,并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纳入国家报告的编纂细则,以推动国家报告机制工作效率和效果。作为《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最早的缔约国之一,中国始终高度重视与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的合作,并于2023年5月12日接受了该委员会对于第九期国家报告的审议。在审议会议中,中国代表团在展示妇女人权发展成就的同时,也提出了遇到的困难与发展措施,以期进一步扩大与联合国的国际交流,共同推动妇女人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48年以来,韩国的人权状况随着国内政权的更迭和逐渐民主而出现从压制逐渐过渡到有力保障的过程,韩国的人权保障法律制度在其民主化进程中逐步完善并向系统化发展,主要表现在韩国1987年宪法对基本人权的规定,同时韩国加入与人权有关的国际条约,来巩固和加强对人权的保护力度,并且按照相关国际条约向国际组织报告韩国的人权状况,接受国际评论。然而,个人申诉权在韩国并没有真正得以实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2004年《宪法》修正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纳入法制的轨道,标志着人权在我国已制度化。一、对人权概念的理解当前,人权问题是国际社会颇为敏感的问题,并经常成为干涉他国内政的切入点,在理论界,学者们对人权问题的探讨也总是同时把它作为法律上的理论问题与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总的看来,人权问题存在泛政治化和价值评判上的双重标准的发展趋势。人权是一个历史性的,地域性较强的概念,人权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各国本土因数的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