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总结,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要内容之一。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汲取与创新、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提炼与总结。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理论内涵集中体现在党的领导地位为坚持人民至上提供根本保证、尊重人民主体为其提供基本依靠、走好党的群众路线为其提供根本方法。新时代坚持与发展人民至上,要从“全体性”上下功夫,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全面性”上下功夫,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从“全方位”上下功夫,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人民至上”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具有深邃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和深刻的现实逻辑,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思想中所蕴含的“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新论断新要求,论述深刻、特色鲜明,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做出了重要原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3.
“人民”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关键词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人民立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传承,对党百年来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的经验总结。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立场主要体现在,“人民”是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关键词、“坚持人民至上”是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的基本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彰显了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统一,中国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的统一,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的自我规定和自由产物,“人民至上”理念是制度的价值根基,为制度的选择、设计和安排奠定合法性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坚持并鲜明体现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是人民性价值实现的刚性保障,二者互嵌,协同发展。“人民至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以贯之的价值属性、贯穿始终的价值原则和完善发展的价值源泉,有着发挥制度强大优势的价值动力、促进制度优势转化的价值指引、更加坚定制度自信的价值自觉、推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价值目标的行动导向的实践价值,对发展和完备我国制度、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实现伟大梦想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六个坚持”。其中,“坚持人民至上”作为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立场方法观点之一,是对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要求。只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回答好人民之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通过树牢根基、守住民心、凝聚民力站稳人民立场;通过深入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关注人民急难愁盼的问题,把握好人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发展的美好愿望;通过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来凝聚人民力量;通过提升执政能力、注重调查研究、健全服务体系来不断造福人民,带领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创造历史伟业。  相似文献   

6.
“五一口号”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协商建立新中国,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独裁统治的政治宣言,真正体现革命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胜利属于人民的政治意愿,蕴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任务,承载着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美好远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应深刻领悟“五一口号”蕴含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结合新时代发展需要深刻把握人民至上理念的整体意蕴,从坚持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及加强政党团结等方面探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领导人民在进行伟大奋斗进程中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该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实践创新。站在“十四五”时期的新起点,更要在溯本寻源中挖掘“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深度、在深邃内涵中感悟“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高度以及在价值意蕴中彰显“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力度,从而深刻把握“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一重要论述,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理念,其理论品质有四重意蕴:坚持人民主体的世界观,保证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坚持服务人民的人生观,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旨归,以符合人民期待为价值评价标准,以本国和各国人民福祉的有机统一为价值升华;坚持人民立场的文化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党内政治文化,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无我”之境和民本思想的精髓,同时也践行了为人民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这一重要论述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深入贯彻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坚持”既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深刻理解这一科学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还是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我们才能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引领发展大势,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我们要准确理解、正确认识“六个坚持”的科学内涵及实践路径,把握其中的逻辑关系,深刻领悟做到“六个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新征程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两高”报告把“三个至上”作为新时期司法工作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两高”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司法制度的决心。同时“人民司法为人民”的理念也有助于推动和谐司法的实践。而在具体的司法实践过程中,如何妥善处理民愤与量刑特别是死刑量刑之间的关系,将直接提升司法实践的社会认同度。科学把握民愤与酌定量刑情节以及法定量刑情节的关系,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人民民主是坚持人民至上原则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生成与建构的价值导向。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明显的人民民主特质,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为理论渊源、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为文化根脉、以中国共产党民主理论为逻辑遵循,构建起以普选制为程序端口,以“三三制”原则与参议会制度为基准保障的完整制度框架,形成了严格完整的民主运行程序链条,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提供了借鉴,即为完善新型政党制度提供实践范式、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价值遵循以及为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提供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中级人民法院必须确保宪法法律正确有效实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推进法律实施、破解法律实施难题等工作上来,在执法办案中正确有效地实施宪法法律,完成好人民群众所赋予的司法使命,为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主线坚持“三个至上”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推进法律实施。人民法院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指导思想。近年来,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乡村共同富裕作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板块,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题中之义。在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中的出场逻辑,形塑了乡村共同富裕的内涵维度,即全体农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坚持循序渐进是基本原则,促进农民增收是首要目标,提升乡风文明是价值追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促进乡村共同富裕,从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面对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需要明晰下一步的赓续路向,在明确问题导向的基础上坚定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乡村共同富裕提供根本保障、内核动力与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14.
坚持人民至上思想,贯穿于党的二十大报告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主旋律与最强音。坚持人民至上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得到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构建了坚持人民至上理论体系,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者、开拓者。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事业过程中,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思考与实践探索,主要在于其领导人民沿着社会主义前进方向,提出并追求“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矢志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全人类解放。基于一系列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与后续发展锻造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融汇了宝贵的精神力量。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早期探索过程中贯穿的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独立自主、团结奋斗等原则理念,给予当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这一科学命题的有机生成和高度凝练,绝非程式化的教条律令,而是贯穿着以科学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叙事逻辑。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这一科学命题的生成叙事体现为基于社会存在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社会意识,生成于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主体叙事体现为人民至上,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问题叙事体现为矛盾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映照出党善于抓住社会矛盾以斗争谋发展的精神状态;价值叙事体现为正确的社会意识具有推动社会存在的作用,突显出党擘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宏伟蓝图。新时代新征程,全党应立基唯物史观,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坚定伟大梦想,矢志不移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相似文献   

17.
<正>坚持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的一条宝贵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我们党坚持科学真理、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一、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六个坚持”,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时代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理论。坚持人民至上,深刻揭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运用人类思维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人民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坚持自信自立,深化关于意识及其作用的理论,丰富关于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坚持守正创新,为党的思想路线增添新内涵,完整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精髓,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坚持问题导向,明确理论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理论的根本任务是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把握问题演进的历史趋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坚持系统观念,形成全面深化改革正确思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思维能力体系,丰富和发展马了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坚持胸怀天下,深刻揭示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华民族大同世界理想高度契合,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六个必须坚持”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自觉,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价值自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自觉,“必须坚持自信自立”高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20.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形态。党在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有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有利于汇聚广大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有利于更好地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有利于探索实践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时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统一,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始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不断完善各项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