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虚无主义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历史虚无主义借口重新评价历史,企图消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价值观,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严重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在"互联网+"背景下,其传播呈现了传播载体多元化、传播受众扩大化以及传播方式隐蔽化等新的特征。我们必须高度警惕,树立"互联网+"思维,强化新媒体治理,做好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减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新媒体矩阵,做好社会正能量传播的"加法";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公平,消灭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历史记忆是政治认同的基础所在。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以后现代手法解构正统历史记忆,以"蒙太奇"手法捏造虚假历史记忆,以"欲望"叙事策略弱化历史记忆,扰乱人心、动摇民族精神,其终极目的是要通过否定过去来否定现在,以否认党史国史来否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时代发展,历史虚无主义的叙事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及时掌握其新型叙事手法及其特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纠正其历史叙事的相对主义;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以媒介记忆唤醒和保持历史记忆的生命力,不给历史虚无主义以任何可乘之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价值观层面的拨乱乱反正,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沉疴痼疾。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暗流涌动,其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系统化、传播受众大众化、传播载体多样化、传播效果裂变化;在多个层面威胁国家安全,在思想层面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政治层面动摇党的领导,在文化层面消解文化认同,在历史层面扰乱历史共识。对此,要敢于善于斗争,构建战斗堡垒;讲好历史故事,筑牢历史根基;抓好重点对象,夯实群众基础,旗帜鲜明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思想理论界的同志们也同全国人民一样,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展开学术理论研究,传播进步思想,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先导和理论支持。 但也须看到,在思想理论领域不时出现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比如:有的鼓吹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否定我们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有的鼓吹西方的民主和自由,否定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5.
作为由党和政府主导的缅怀历史、宣扬理念和彰显价值的程序化活动,国家纪念仪式具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功能。这一纪念仪式既以对历史记忆的唤醒驱散历史虚无主义歪曲、篡改史实真相的“雾霾”,又以对历史观念的强化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质疑、否定已有结论的“邪风”,还以对历史担当的激发击碎历史虚无主义诋毁、抹黑发展成就的“迷梦”。新时代,发挥好国家纪念仪式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功能,必须深刻把握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进一步规范国家纪念仪式的内容供给,增强国家纪念仪式的氛围熏陶,发挥国家纪念仪式的涵育效能。  相似文献   

6.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坚持唯心史观,妄图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颠覆历史认识,搞乱理想信念,消解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最终目的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法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以及逐步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成为对历史虚无主义有力批判的武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丑化中国共产党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政治立场的混乱、对社会制度的质疑和降低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期待。因此,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已经刻不容缓。大学生应该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消除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带有强烈政治意图的社会思潮。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再次沉渣泛起,国内学术界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动向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2016-2020年的相关研究文献统计分析近五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视域主要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特征及具体表现、影响及对策、习近平论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和“四个自信”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信息传播方式的爆炸式、无序化发展给青年思想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上世纪80、9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苏东巨变”潜入我国,它主要以青年、知识分子等群体为传播对象,有着深刻而明确的政治目的.在网络时代,它借助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借尸还魂”,一些“新历史故事”披着“理性思考”、“重写历史”外衣,在网络空间大肆流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以否定中华文明的优越性和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意义为论调,大肆宣扬民族失败、革命失败的言论,主要目的是动摇青年的共产主义信仰,以民族虚无主义弱化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因此,我们必须在网络内外都建立起牢固的思想工作阵地,在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错误思潮给予坚决的回击,从源头上抑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对青年思想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某些大学生中间沉渣泛起,其对历史的歪曲、对历史人物的滥评、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否定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历史观、道德认知、民族情感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对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努力消除其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如何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11.
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智媒时代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与新兴的网络媒介传播形式,表现出庸俗化解构历史、娱乐化包装历史、表象化重构历史的形态,呈现出更加隐匿化和生活化的软性传播特点。然而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减弱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歪曲、对历史自信的消解、对青年成长发展的危害。因此,智媒时代仍需从网络受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网络监管三个方面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软性传播的辨析与应对。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国内蔓延,其传播主体复杂而多样。就境外敌对势力来看,西方通过控制网络话语权来传播西方价值理念,通过歪曲事实来诋毁中国。就国内群体来看,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有四类人群:一是少数学术研究者,在接受境外势力点对点的渗透后为其充当意识形态输出的代理人;二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要么利用学术制造烟雾,要么利用敏感时期大做文章;三是少数影视剧创作者,完全受市场利益驱动,罔顾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任意过度戏说、篡改历史、颠倒黑白;四是少数网络写手,在利益驱使下,以哗众取宠的网文、任意捏造的谣言、恶搞英雄等手段来吸引网民。对这些传播主体,必须辩证分析,同时加以区别对待,这样才能更好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每前进一步,思想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人工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显现出历史解读选择化、历史史实边缘化和传播方式娱乐化的表现特征;存在歪曲历史史实、弱化历史认同,否定历史结论、曲解历史价值和宣扬西方文化、消遣中华文化的危害。对人工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治理需要坚持科技与法治相统一,建立以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坚持科技与教育相统一,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教育体系;坚持科技与文化相统一,打造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的人工智能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4.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基于唯心主义产生的一种反动性、非科学性的政治思潮,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积极探求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哲学路径,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维度深度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当前形势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15.
网络历史虚无主义具有碎片化倾向,即将完整的历史分割成零散的历史碎片,然后再根据自身诉求进行重组和整合,以达到否定历史、颠覆历史、解构历史的政治诉求。网络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所谓的"重拾历史碎片",达到对英雄人物吹毛求疵、对反面人物歌功颂德、对党史国史断章取义的目的。网络历史虚无主义碎片化的直接目的就是要肢解历史,不仅割裂历史的整体性,而且还违反历史的客观性,更加无视历史的规律性。这种"网络碎片史观"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侵蚀大学生的价值观,混淆党员干部的历史观,颠覆青年知识分子的政治观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干部的危害是深层次的、系统性的,不仅仅停留在干部的史观问题上,更深层次的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会影响民族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政治站位。由此,在历史虚无主义对民族地区构成严重威胁的复杂情况下,突出少数民族干部的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提升民族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文化自觉,强化民族干部"四个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传播史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笔者以为,人类社会的传播史可以说是经历了并正在经历一个黑格尔的"三段式"发展阶段:即辩证的肯定——人际传播阶段;辩证的否定——大众传播阶段;否定之否定——"合分一体"融合传播阶段(合题)。不同阶段具有个性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开辟了信息传播的新境遇,也给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行动逻辑。借助大数据、智媒载体、算法算力等技术手段,历史虚无主义在出场方式、影响受众、手段策略等方面呈现出更加软性和潜隐化的特征。相较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性”更为强烈,“社会危害性”更加凸显,其隐蔽式歪曲着历史认知,扰乱网络生态秩序;沉浸式消解着国家认同,撕裂价值共识;颠覆式弱化着政治信仰,制造“西化”陷阱。为此,通过构筑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匡正大众历史认知增强历史自信、健全法规制度约束监管机制、抵御智能算法漏洞、完善智能治理等实践举措,以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侵扰。  相似文献   

19.
从虚无主义到历史虚无主义,具有知、情、意等三个方面的认知产生路径。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历史选择论"和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以及片面、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历史研究和评价方法,构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虚无结构的秘密"。我国当下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具有现代性全球性扩张蔓延、社会矛盾积累滋生负面情绪、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等三个方面的现实根源,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理论批判"和"现实批判"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20.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为了迎合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和平演变"以及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现实需要,以唯心史观为理论基础,具有长存性、隐蔽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它主要的表现是贬损正面历史人物,褒扬负面历史人物;否定社会主义道路,赞颂资产阶级发展道路;责难马克思主义,推崇唯心史观等。必须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场景,让祸害谣言不攻自破;占据舆论空间话语权,驱逐歪理邪说出境;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警惕错误思潮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