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戒奢以俭     
正"戒奢以俭"一语,出自唐代名相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疏《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是:"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其意思是,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是砍断树根却希望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但随着功业日隆,他的生活渐加奢靡,追求异宝珍  相似文献   

2.
魏征对于国人来说,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作为谏议大夫,他的敢说真话,在世人中是有口皆碑的。   魏征虽官居三品谏议大夫,但他不怕失去得来不易的高官厚禄,屡屡犯上进谏,与皇帝据理力争。在玄武门兵变被俘的生死关头,他劝李世民:“日后如嗣大位,但愿能铭记创业之维艰,体谅百姓之寒暖,守业安邦,励精图治,莫蹈亡隋旧辙。”在开创了歌舞升平、经济空前繁荣的太平盛世后,他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在选官任能之时,他劝唐太宗切忌偏听偏信,广开言路,纳天下英才为大唐所用。据有关史料记载,魏征…  相似文献   

3.
“死囚归来”探赜李永忠据《新唐书·刑法志》记载:贞观六年,唐太宗李世民将390名判了死刑的囚犯放回家,并与之约定明年秋季自行到京城引颈就戮。"及期,囚皆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千百年来,这则史料引起不少人的圈点评说,颂扬唐太宗体恤仁慈的...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责母     
唐太宗责母唐太宗李世民是大唐的二代君主."贞观之治"的开创者。他生活俭朴,直言"纳谏",任用贤才,秉公守法,被称为一代明君。李世民执法守法.身先士卒,他经常检查执法情况,还让执法官员督察自己。有一次,他的外甥赵诚,深夜在酒店酗酒闹事.杀死了酒店主王二...  相似文献   

5.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任重而道远。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里,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如儒家的人本思想、和文化;道家的无为而治、天人合一;尚俭戒奢的传统美德;生态环伦理中提出的仁民爱物、善待生命,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等等,对建设两型社会无疑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尤为可贵的是,中国古代提出了道法自然的理念——所有这些都为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了极富启迪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魏徵拒升官唐初政治家魏徵先后向唐太宗陈谏200余事,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发俭”,“任贤受谏”等等,辅助唐太宗创造了“贞观之治”。一天,唐太宗宴请群臣。他说,为国家利益着想,敢于向他提意见,帮助他纠正错误的只有魏徵。他决定加封魏徵的爵位,以表彰其卓著功勋。魏徵却担心个人爵位高了容易滋长骄气;个人俸禄高了容易趋于奢华。他婉言谢绝了太宗皇帝的加封。又一次,魏徵主持修完了朝廷的“五礼”(祭礼、朝天子礼仪、军礼、婚礼、丧礼)。唐…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必须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必须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廉洁自律,接受监督,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员廉洁自律规范第一条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第二条坚持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第三条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第四条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第五条廉洁从政,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全面从严治党问题,制定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小"处严起,从"小"处做起。要落细落小,注重细节小事,多积尺寸之功,经常防微杜渐。戒奢崇俭从"小"处起。  相似文献   

9.
“鉴”     
“鉴”畅满增鉴者,镜也。古时以青铜为镜,故称青铜镜为"鉴"。唐太宗李世民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古为资可知兴替"。"鉴"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如"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引以为鉴"中的"鉴"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10.
“战胜自我”廉洁自律的关键胡成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是要战胜自我。唯有战胜自我,才能做到廉洁自律。否则,就将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在战胜自我问题上下功夫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照镜",善于自找问题唐太宗李世民说:"夫以...  相似文献   

11.
鹞鹰之死     
邓忠强 《学习月刊》2014,(11):54-54
唐代史官刘餗的《隋唐嘉话》,记载了一件有关唐太宗敬畏"人镜"魏征的趣闻,捧腹之余,颇觉意味深长。这事儿说的是,唐太宗曾经得到一只矫健的鹞鹰,模样生得俊逸非凡("绝俊异"),太宗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有一次,他暗自把它架在手臂上嬉戏,兴致正酣之时,老远瞧见魏征来了,不禁一怔,赶紧把鹞鹰捂藏在怀里。  相似文献   

12.
俭以养德     
蔡建军 《新长征》2014,(8):64-64
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为党员领导干部戒奢克俭制定了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目标追求,为推进作风建设树立了一个标杆。党员领导干部应按照节俭养德的要求,努力在个人修养和能力素质上达到新的境界。"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和道德修养经常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由李世民“钱、才观”想到的王定福《资治通鉴》载:有一天,唐朝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宣,饶两个州有银矿,若大量开采,可得钱数百万缗"。而太宗却说:"我贵为天子,最需要的是能为我治理国家出主意的人,如其多得数百万缗的钱财,不如得一贤才。"...  相似文献   

14.
守持俭德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今智者莫不戒奢尚俭,守持俭德。节俭是人们德行的基础。俭以养德,玩物丧志。《左传》上有名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宋代司马光对此解释说:“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此识颇有见地,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事实证明,俭朴勤奋乃修身之必需,立业之  相似文献   

15.
渴望真诚     
渴望真诚董治顺翻读《魏征谏言译注》。不时被魏征那精辟辟独到的见解,心系社稷的真诚和忠诚,犯颜直谏的勇气所感染,所吸引。1300多年前,隋王朝灭亡后不长时间、李世民登上三位做了唐太宗。他在位23年,蒙魏征等一班忠良之臣辅佐,很快"康复"了隋末战乱的创伤...  相似文献   

16.
<正>《谏太宗十思疏》(以下简称《十思疏》)是唐朝著名宰相魏征于唐朝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写给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逐渐骄奢忘本的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它被李世民置于案头当作座右铭,被历代史学家称为"万代王者法"。再读《十思疏》,我感触颇深,文章阐述了居安思危、积德戒奢的道理,揭示了守成时期防微杜渐的必要性,对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许多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7.
唐贞观年间,吏治清明,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于贪赃枉法者打击比较有力。有个右卫将军陈万福,从九成宫到京城长安,因沿途索取驿站几百麦糠,被唐太宗得知,令他“亲负麦糠示众”,加以严惩。 唐太宗一向认为,“主支,必丧其国;臣贪,必亡其身”。他曾以蜀王为例,引鉴秦惠王出兵蜀国,不识路径,令人凿石牛五头,置金于牛屁之后,蜀王以为石牛可以生金,遂使丁壮搬牛入蜀,结果蜀道泄露,蜀国终被秦国所亡。所以唐太宗提出:“以钢为镜正衣冠,以人为镜明得失,以古为镜知兴替”的名言。对于贪财枉法之人,唐太宗坚持廉政,肃贪反腐…  相似文献   

18.
《党建》2013,(4):43-43
语出自《新唐书》,为褚遂良向唐太宗的谏言。 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礼仪等第和爵禄品级像太子一样,生活也极为奢侈,大臣们不敢谏言。唐太宗由于对李泰的宠爱而对其行为也极为宽容,并说“当日尧制造漆器,舜雕刻其案板,谏言者不下十人,并且没有停止,此等小事又算什么呢?”褚遂良谏言说:“雕琢害力农,纂绣伤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  相似文献   

19.
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在全国联合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为党员领导干部戒奢克俭规定了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目标追求,为推进作风建设树立了一个标杆。作为领导干部更应按照节俭养德要求,努力在个人修养和能力素质上达到新的境界。"自古兴俭以劝天下,必以身先之"。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我军的先辈们已经给我们做出了表率。井冈山时期,从军长到士兵,每人都是5分钱的菜金;湘鄂西根据地,贺龙与战士"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相似文献   

20.
“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两会”上强调的增强“三种意识”的内容之一。在物质财富越来越充足、人们越来越有条件享受富裕生活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节俭?回答是肯定的。节俭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理念和工作作风。时代再发展,条件再优越,倡俭戒奢的要求不能变,倡俭戒奢的道理应当经常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