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佳容 《法制与社会》2012,(20):215-216
环境不公平已成为影响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严峻而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从分析环境公平理念的内涵出发,针对城乡环境不公的严峻现实,从完善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构建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三个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律保障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贻健 《法学杂志》2016,(12):78-87
以霾污染为代表的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进入环境污染累积期和高发期的标志.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的客观成因主要与污染累积和污染叠加、污染避难所的存在以及污染流域的形成有关.我国在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防治立法及其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应当在借鉴国外有关法律经验的基础上对现有的防治法律对策体系进行完善:将以单一介质和单一因子为基础的传统污染防治模式转变为动态的综合防治模式、完善以环境质量为目标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构建以环境责任追究为目标的跨区域环境诉讼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及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通过上述机制和制度的严格落实倒逼产业和能源转型,并真正保证公众参与,在污染防治方面实现管制和治理的结合,最终使区域性复合环境污染防治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部农村存在着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农村禽畜养殖污染和乡镇企业排放污染物污染等严重环境问题。本文指出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提出了制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制定《农业废物综合利用办法》等措施以完善我国立法,最终达到治理西部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现状进行了梳理,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经验,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提出改进建议:我国应该制定一部以专门保护土壤为目的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并配套相应的涉及到具体实施的法规及标准,形成以《环境保护法》为指导、以《土壤污染防治法》为中心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5.
陆源污染是中国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我国虽已初步形成陆源污染的防治法律体系,但很多方面亟待完善。本文从陆源污染法律体系的架构、完善陆源污染民事制度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修复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近几年来,由于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威胁,影响生命健康安全的事故频频发。土地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自然资源,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土地污染在我国农村地区比较严重,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日益加剧。现在我国农村土地污染防治立法的不完善,从而导致土地污染防治无法可依,农村土壤污染的防治执法不力。建立我国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将是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必经过程,将我国农村地区的土地污染防治工作制度化、日常化。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城市噪音污染防治的制度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噪音污染问题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本文研究了我国城市噪音污染防治的制度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城市噪音污染防治制度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农业土壤状况不断恶化,农业土壤的污染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而我国在农业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却严重不足,因而我国急需完善农业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本文从我国农业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现状出发,对农业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农业土壤污染防治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台湾地区形成了以“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为根,以“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施行细则”为主干,以污染预防制度、污染整治制度、财务制度和污染责任制度为枝干的“树形”土壤污染防治制度体系,具有体系完整、核心制度完善,采用专门立法、复合立法模式,以事后整治为功能定位,以环境利益为利益导向等特征.我国大陆地区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应以此为参考和借鉴:立法模式采用专门、单独立法模式;功能定位以事后的整治修复为主,兼顾事前预防;立法导向采用经济利益导向;同步进行内在配套立法、完善外围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热污染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的环境。然而与热污染侵害日益增长不相适应的是国内外都极少有关于热污染防治的明文规定,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对防治热污染方面的法律几乎是空白。本文尝试给出热污染防治立法方面的建议,完善我国的污染防治法和环境保护法体系。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中国88%的患病和33%的死亡人群均与生活用水不洁直接相关,农村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水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农业面源污染已严重威胁到农民的身体健康、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稳定.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鉴于农业面源污染的严峻形势和相关立法的不足,本文将从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性着手分析探讨完善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有效之策,呼吁社会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广发展循环农业,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生产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东亚、东南亚土壤污染防治法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中国相邻的东亚、东南亚地区,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十分活跃,特别是其中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还制定了专门性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及其配套法规。本文从立法背景、立法模式等方面,对这些立法及其施行经验予以评析,并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土壤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国外发达国家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尚处于初始阶段,尚没有专门的法律加以调整,因而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弥补我国立法的不足。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发达国家相关立法实践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吉 《现代法学》2007,29(6):99-107
我国目前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不仅没有专门性单行法律、法规,而且在《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也只有些零散规定,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基本上是一项空白,缺乏系统的、可操作性的具体法律制度。立法的缺乏直接导致环境管理权的缺乏,这与土壤污染的严峻形势及其防治的实际需要很不相适应,在土壤污染防治问题的原因分析中,几乎都将政策与法律的缺失问题作为最主要原因之一。为了使土壤污染防治有法可依,需要健全和完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最亟需制定的是一部综合性的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目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和主要制度作出规定。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模式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纵观世界上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和地区土壤污染防治立法,都经历了从分散立法到专门立法的过程,并且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都侧重于土壤污染的整治、修复和开发利用,采取的是单一的土壤污染整治法模式。至于土壤污染的预防,则主要由其他外围立法来完成。专门性立法和相关外围法相结合,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形成完备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体系。而且,污染土壤整治选择利益主导模式效果更好。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我国应专门制定针对土壤污染的法律,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应采取单一的土壤污染整治法模式,土壤污染整治则应采取利益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16.
郑佳 《行政与法》2010,(4):19-21
区域创新是区域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建设正成为一个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各国就争相把建立区域创新体系作为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一项国家战略。通过分析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科技资源配置、政府管理模式和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全面总结其经验和模式,为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土壤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国外发达国家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尚处于初始阶段,尚没有专门的法律加以调整,因而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弥补我国立法的不足。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发达国家相关立法实践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1995年10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并于1996年4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中结束了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管理长期无法可依的状况,使我国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  相似文献   

19.
欧盟作为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共同体,在推动技术转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有许多经验值得中国借鉴。通过从组织机构体系、政策和法律体系、转移机制体系等三个方面,对欧盟的技术转移制度体系进行总结,概括分析了欧盟在技术转移方面的五大经验及其对我国的主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有别于传统命令控制模式,污染场地名录管理凭借其信息工具优势在污染场地分级分类管理、优先排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美国法治经验观察,伴随着《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案》(俗称《超级基金法》)的修订完善,污染场地国家优先名录制度依循风险管控理念在加快场地修复和社区重振的务实方向上不断发展。就我国而言,应借鉴域外法治经验,通过建立基于量化指标的污染地块危险等级评定系统,健全基于风险管控原则的场地名录列入、移出规则,构筑以透明、公开为原则的公众参与机制等措施,健全完善我国污染场地名录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