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柳颖  冯晓青 《求索》2007,(12):80-83
死缓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死刑执行制度。它是一种控制死刑实际执行的制度设计,但在控制死刑的实际执行上效果并不明显。死缓虽名为死刑,实为24年有期自由刑。死缓的名不副实以及其“留有余地”便于选择适用等弊端,导致死缓制度在实际执行中极易被异化为腐败的司法官员操弄的司法工具。权衡我国死缓制度之利弊,舍弃死缓代之以无期徒刑并运用死刑赦免制度,是理性而现实的选择。这既可以达到控制死刑的目的,又可以克服死缓制度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12月2日、3日,重庆市四中院分别在黔江区、酉阳县首次采取注射的方式,对两名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执行了死刑,一分钟后罪犯平静死去。据悉,该院是重庆市推行注射死刑的首批试点法院。此前,市高院召开死刑执行工作座谈会,会上表明以往的死刑枪决执行逐步改成注射死刑。今后,渝东南地区将全部推行注射死刑。  相似文献   

3.
死刑和死刑执行方式长期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特别是执行方式,人类经历了砍头、绞刑、枪毙、电击、凌迟、磔刑或车裂等死刑方式。到今天,死刑的处决方式已发展到了注射药物致死,欧美各国是率先执行这一方式的,中国也在逐步推行,但新近发生的案例却让这种最为人道的处决方式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4.
在保留死刑的前提下,为了渐进而稳妥地迈向彻底废除死刑这一目标,以死缓全面替代死刑立即执行是一条可行的路径。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  相似文献   

5.
周琼 《人民公安》2009,(15):10-15
从1997年1月1日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一次为注射死刑确立合法地位.到2009年6月北京宣布年底全面实行注射死刑。时间已经过去了12年。萦绕于这12年间的背景声,是2001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在一次会议上要求.全国各地法院推广注射执行死刑。中国加速普及注射死刑、全面废止枪决条件已成熟。  相似文献   

6.
石峰 《当代广西》2008,(20):50-51
今年8月1日,南宁市中级法院一审以受贿罪判处南宁市市政管理局原局长张建辉死刑,缓期2年执行,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其有期徒刑4年,合并执行死刑,缓期2年执行。张建辉受贿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件,是南宁市检察院近年来查处的众多职务犯罪案件中极为典型的一件。张建辉从一名有专业知识的领导干部蜕变堕落的过程和教训,为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进一步开展防腐拒变的廉政教育提供了一份生动的反面教材。  相似文献   

7.
2008年4月16日.美国最高法院以7票赞成2票反对的结果.最终批准将注射死刑作为执行死刑最常用的方法。这个貌似寻常的司法.将使11个州陷入停顿的死刑执行工作重新解冻。闻讯之后.弗吉尼亚州立刻取消了暂停死刑令.俄克拉荷马州和密西西比州也宣称,将确定被定罪谋杀犯的死刑执行日期。  相似文献   

8.
中国推行注射死刑遇阻力 据《华商报》报道,2月27日下午,在云南玉溪市中级人民法院,两名毒贩——刘华富和周朝杰在“注射车”里被执行死刑。同一天,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赵仕杰宣布:“云南将推行全面药物注射的方法执行死刑。”在过渡期间,18辆由依维柯改装的注射执行死刑专用车被配发给了云南省高院和全省16个地市州的中级人民法院及铁路运输中级人民法院。 1997年3月28日,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全国首次采用注射方法执行死刑。这是自1997年1月新修订《刑事诉讼法》首次规定“死刑采用枪决或注射等方法执行”后,中国执行的第一例注射死刑。 首例一开,“被关押在监所的死刑犯大多提出申请,要求法院使用注射的方法执行死刑”。但是,这个“体现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以及我国刑罚的人道性”的制度,为什么经过6年的时间都没有在云南省乃至全国推行呢? 云南省高院人士认为,主要是观念障碍。包括一些法院领导在内的人对采用药物注射执行死刑问题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认为死刑执行的作用在于惩罚性,枪决是  相似文献   

9.
枪决依然是我国死刑执行的最主要方式,而注射似乎正在成为执行死刑上的一个“优待”。  相似文献   

10.
《民主与法制》2008,(7):59-59
据《天府早报》报道,从3月1日起,成都中院全面废止枪决这一传统的死刑执行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文明、人道的死刑注射执行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哪些国家执行死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未废除死刑的国家有120多个,而对所有犯罪均废除死刑的国家有30多个,另有10多个国家,除了对诸如战时犯罪等特殊案件,也废除了死刑。世界各国处死刑的罪名繁多,行刑的方法也各异。美国各州执行死刑的方法可谓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我要揭发10年前的一起命案!”在死刑执行场上,即将被执行死刑的死囚秦代兵突然高喊“检举”,供出自己曾和另一人在10年前杀害一名县政府的驾驶员。由此,他被停止执行死刑。警方后将他的同伙黄祥兵抓获归案,至此,黄已逃亡10年。昨日,四川省成都市中院最终认定,秦代兵在被执行死刑前交代曾参加的共同犯罪,不属于立功,只属于自首。最终,法院将两案并罚,还是判处秦代兵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而他供出来的同伙则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相似文献   

13.
在控制死刑的实际执行上,死缓制度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也被视作我国刑事立法中的创举。但着眼于进一步推进死刑限制适用,死缓制度的功能定位与具体设置都还有改良的空间,应当将死缓定位为"死刑适用的主要方式"而非"死刑立即执行的替代措施"。在此定位下,死缓将成为死刑执行的常态,而死刑立即执行则是特殊情形下的例外。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通过死缓与死刑立即执行的"地位调换"来促成死缓定位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上海人大月刊》2003,(10):32-32
近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3起故意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案件进行了二审宣判,依法作出维持一审法院判处故意杀人犯施某、故意杀人、抢劫、盗窃犯戚某、抢劫犯罗某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终审裁判,并依法核准了死刑判决。8月13日,上海市第一、二中级人民法院遵照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下达的执行死刑命令,将上述罪犯押赴刑场执行死刑。  相似文献   

15.
一帆 《人大建设》2005,(4):15-16
20014年11月20日,王立新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被河北省张家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死刑。临刑前,这个年仅31岁的小老板泪流满面地说:“我只是想教育一下员工,4想不到竟被判了死刑。”  相似文献   

16.
政经人物     
《观察与思考》2007,(14):5-5
<正>郑筱萸:被执行死刑7月10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在北京被执行死刑。5月16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郑筱萸涉嫌犯受贿罪、玩忽职守罪一案,并于5月29日作出一审判决,认定郑筱萸犯受贿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玩忽职守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相似文献   

17.
失控的善举     
建兵  连天  一鹤 《人民公安》2011,(24):42-44
2011年8月9日,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赵石臣死刑缓期2年执行。这场千里投毒的离奇案件警醒世人,慈善是不需要回报的善举,绝不是交易。  相似文献   

18.
文莲  覃革 《当代广西》2006,(3):57-57
2005年12月1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黑龙江省政协原主席韩桂芝受贿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韩桂芝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保留死刑的批评声音一直不停,但这似乎对死刑有失公允,因为死刑只是调控社会秩序的一个必要手段,并不关涉文明和人权的评价。对死刑残暴和血腥的诟病其实应归因于死刑执行方式,因而不应将死刑和死刑执行方式混为一谈。当然,保留死刑并非意味适用的扩大和恣意,而是为了满足民众对安全和正义的渴望和信心,因而遵循一定原则走限制和慎用死刑之路是中国的现实之需。  相似文献   

20.
徐风  玉萍 《民主与法制》2007,(2S):12-14
儿子被害,一神秘人打电话说能提供线索并要8万元酬金。周旋几年,神秘人未露面。6年后,神秘人再次出现并被抓获归案。凶手被执行死刑后,他决定扶养凶手的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