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民惟邦平、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等六个方面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民本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作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着协调社会矛盾,限制和软化专制暴政,培育“贤臣”和“明君”;为近代中国人民接受西方民主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衔接点;锻造了中华民族御侮图强的爱国主义;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民本貌似民主,使许多人混淆民主思想与民本思想中重民、仁政之类的思想界限,误把民本当民主,妨碍人们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念,妨碍国家政治的民主化。  相似文献   

2.
晓理 《党课》2011,(18):106-106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相似文献   

3.
张耀南 《新视野》2007,(2):49-51
“三极”思维在中国传统宇宙观、历史观、自然观、知识论、治国方略等领域普遍存在,其表现于传统政治思想,总体上就是“天-君-民”生克循环之格局:沿相生方向,是民生君,君生天,天生民;沿相克方向,是民克天,天克君,君克民。民不能克君,故不得谓之“民主”;君不能克天,故不得谓之“君主”;天不能克民,故不得谓之“天主”。在这个生克循环中,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所追求者既非纯粹“民主”,亦非纯粹“君主”,更非纯粹“天主”,而是“无主”。此种政治不追问政权归属问题,只用心于“权力运作”,以“政权”或“政治所有权”为一块“产权不明”、“共同开发,共同经营”的“无主飞地”。“无主”、“无头”正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之“最高秘密”,“产权不明”正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之“终极密码”。  相似文献   

4.
本阐述了中西近代早期思想家对“民权”涵义的不同理解。中国近代早期思想家注重“民权”的功利性,他们倡“民权”是为了“救亡御侮”;其“民权”思想中的“民”主要指封建官僚、绅士、兴人等,不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民权”与“君权”的关系,他们主张君民共主,“民权”依附于“以权”。西方思想家则非常重视“民权”的学理性,其“民权”思想具有理性启蒙作用;他们认为资产阶级是“民权”思想中“民”的总称;主张用“民权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包含丰富的内容:①民为邦本,立君为民;②顺应民心,与民同乐;③重民生计,富民为要;④忧民爱民,解民疾苦;⑤正风敦俗,育民化民。正确辩析这一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对于我们批判和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借鉴其有益成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春 《廉政瞭望》2011,(11):2-2
孟子说:土地、人民、政事,国之三宝。 重视民意,注重“纳谏”,中国古代有见识的执政者“为民做主”、“爱民如子”,从而迎来阵阵喝彩声。然而“为民做主”折射出的却是“民以君为主”的恩赐式的传统民本思维,并非把百姓当成真正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富民思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体现 ,是立足于客观规律 ,即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现实基础之上的。较之中国古代的富民思想 ,邓小平富民思想具有巨大的超越性 ,体现为 :“民”的内容超越了古代所指的领主封建、地主封建和封建地主 ,指向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的劳动人民 ;“富”的内涵超出了古代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 ,延伸为蕴涵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最终价值目标则从巩固君主自身的统治 ,转向了以富民为最终归依 ;而构建在客观规律之上的现实性及文明主体自身的实践性较之古代富民思想的欺骗性、空想性来说 ,更有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法治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需要法治。“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是对邓小平法治思想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本文从不同侧面分析了“法律的统治”作为根本的治国方略的战略性,阐释了“法律的统治”这一观念在邓小平法治思想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为追求理想道德社会实现的治国理论。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保民、养民、富民、教民四个层次,其核心是“重民”,把“民”视为政治的根本,要求为政必须以民为本。民本思想在中国社会由来已久,又经一代又一代贤哲们的辨析和弘扬,得以久久传承。从先秦的周公孔孟到明  相似文献   

10.
端正执法思想做好侦查工作忻杏华我国传统的法律和执法思想,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是:一、在主导思想上,主张有罪推定,这是不完整的。应该把有罪推定和无罪推定结合起来,把惩治犯罪和保护人权结合起来。二、在立法上,有重“刑”轻“民”的思想,即重刑事案...  相似文献   

11.
储波 《实践》2005,(10):5-8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民 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 话,进一步明确了民族工作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 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一定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 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重 要意义,切实把思想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 神上来。 内蒙古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 蒙古各族人民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50年代曾 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党中央、国务院 历来高度关心我区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对内蒙古 各族人民始终给予亲切关怀。近年来,自治区抓住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的法律,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赤裸裸的封建特权法。“法自君出”,皇帝的话就是金科玉律,谁都得无条件地遵守,重大的案件也要由皇帝作最后裁决,皇亲国戚、贵族、官僚,在法律上都享有种种特权,他们犯法往往可以享受减罪、免罪的权  相似文献   

13.
《前线》2000,(8)
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意识形态工作。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曾在著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深刻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阶级社会和有阶级社会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普遍规律和特点,深刻揭示了阶级社会和有阶级社会政治统治和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思想政治领域种种矛盾和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纵观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法律中的“重刑轻民”特点在历代法典的制订和司法实践中都有相应的体现,而其对于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之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古代中国法律中的这一特征,源于古代“刑起于兵”的传统,与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有关,同时又得到了历代统治阶级的着力扶持。  相似文献   

15.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历史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毫无疑问,儒家的德治是同人治联系在一起的。今天的“以德治国”和古代的德治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一,古代的儒家的德治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上,是人治的一种具体实施形式,而“以德治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与社会主义法治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正>《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孟轲与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所论社会与人生问题的结集。作为"四书"之一,其影响与《论语》《大学》《中庸》同样深刻而广远。《孟子》一书所体现的高明之处,在于孟子认为,君与民是一体的,君民互不可缺,要想解决天下、国家存在的问题,必须统合来看,整体来解决。要注重君民互利、共利,甚至"民为重,君为轻",把民摆到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来研究社会问题。在此思想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恒产"与人伦教育统合变革的主张。他认为,忽略君  相似文献   

17.
民生散论     
江南尘 《奋斗》2007,(10):57-57
民本思想发端于商周神权衰落之际.战国时,成为儒家“仁政”学说的核心价值。“敬天保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天下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诸多表述,可车载斗量。确有珍视民本主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市居委会的建立与发展我国古代历朝许多政治家和学者都十分重视基层和基层组织建设,把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础和长治久安的起点。春秋管仲指出:择其贤民,使为里居。唐朝柳宗元说过,天下之治,始于里晋。这些立论,说明了古代对基层社会的重视。保甲制度产生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封建统治者利用封建家族制度和伦理观念建立基层行政机构,进行统治的一种社会管理制度,“为共同担保,共同责任”,其作用“可为增进地方行政体系整肃之方,故其目的,将使无一家无一人不得其治焉”*它的本质特征是以“户”即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19.
一、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确立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始终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学说的真知灼见。这个观点仍然适用于我们的社会吗?思想战线上近几年来有那么一种情绪,见“统”就怕,见“活”  相似文献   

20.
舟与水     
舟与水之说,是个很古老的话题,已流传了2000多年。大概最先提出这个观点的,是战国时的思想家荀子。荀子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一个个封建帝王,特别是那些开国皇帝,由于亲身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实践,看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加之自己的统治地位尚不稳固,一般地说,都比较注意从前朝的兴衰直至灭亡的结局中吸取教训,努力避免重蹈人亡政息的覆辙。期间,也不乏有所作为、名垂史册的圣明君主,出现过令人称道的太平盛世。然而,声名显赫,受到世人广泛推崇的,则要数唐太宗李世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