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在我国现阶段,必须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紧密结合,笔者从四个方面对之结合的必要性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30年.自邓小平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命题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历史任务要求,在理论上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并根据新的理论在实践上不断探索,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4.
罗国杰指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的,两者不可偏废,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法律重在惩治一些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强制的、权威的,而道德重在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养成人们对违法犯罪的羞耻之心,使人们在自己的内心中筑起一道抵御犯罪的堤防。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实行法治的结果,仍然存在一些不好解决、很难解决甚至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什么办法才能真正使它们得到解决?确定有些  相似文献   

5.
在经历了"文革"的惨痛教训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萌发了"依法治国"理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和完善了"依法治国"理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始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理念的伟大实践,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6.
金秋十月,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隆重召开。"依法治国",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次镌刻在党的中央全会的历史坐标上。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从此,“24个字”、“三个倡导”进入人们视野,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作用不仅体现在党建方面,也作用于法治建设之中。传统的规则中心主义法律理论只注重法治的形式正义,这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多元的利益需求,不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三个代表”思想使法治建设在构造“最终目的的伦理”的同时,更充满了“责任伦理”。要在实际中做到凡事都以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为标准,就必须扩展法治思维,使法治目标更具开放性和普遍化,对社会各种利益冲突及其形成因素要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和更具现实意义的解决手段。法律文化以人为本。公民意识、法治观念和科学精神是法治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素质。法律文化建设应当围绕“三个代表”的总体要求进行。  相似文献   

9.
天府新区“起步区”即将开启建设的大幕,“产业成都”呼之欲出。作为成渝经济区“双核”驱动的一核和天府新区建设的主体,成都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肩负着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10.
《求实》2013,(11)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传统社会里的非法治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实中的法治方式本身也隐含着内在的困境。将法治和其他方式有效结合起来,推进和完善法治思维和方式的自身发展,最终实现法治方式的"常态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与当代》2003,(7):54-55
沈峰在2003年4月19日的《南方都市报》上撰文指出,组织召开“公开宣布逮捕大会”的动机是好的,意在营造强大社会舆论,以震慑犯罪,同时教育广大群众。但这种“公开逮捕”的做法存在许多不符合法律规定和法治理念的地方。首先,公开逮捕违反了刑法中无罪推定的规定和原则。公开逮捕,实际上就是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4,(24):18-18
宪法是一国法律的“母法”,是根本大法,是法之统帅,是整个法律体系获得权威与效力的最终源泉。在一个国家的法律大家庭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如果宪法权威缺失或遭受严重冲击、宪法规定无法兑现,必然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法律体系的权威与推行,整个法治大厦将失去根基,法治国家将会沦为美好的空想。这就是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实行正义与“以德治国”相统一,是“以德治国”原则的集中体现。实施正义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首要任务。提倡人人坚持正义能够保障“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有机结合和辨证统一的,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方略确定、提出和实施的根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党的领导方式,是实现党的领导目的和意图的方法和形式,是党的各种领导职能发挥作用的手段、形式和程序的总和.历史证明:当党的职能明确且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之后,有无适当的领导方式,对于能否有效地实现党的领导至关重要.因此,总结党在领导方式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更好地实现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对于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确立为治国方 略,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本文通过对依法治国的内 涵和现实价值的理解,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依法治国在观念、制度、 操作层面上的三个目标取向;通过剖析目前亟需解决的体制、机 制、人员方面存在的三大难题,进而提出推进依法治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又将这一目标写进宪法,赋予最高的法律效力.作者依据党的十五大报告和宪法修正后第(?)条的规定,阐释了“依法治国”在中国现实环境中具有的与其他国家法治不同的五个特点,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依法治国”应当注意的三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 ,全面地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要注意区分两个层次的概念关系。一是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二是法治与德治的关系。当前 ,执政党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实现这种国家形态的手段 ,是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其必然性从根本上说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必要性 ,表现在法律与道德具有同一性。在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时 ,法治和德治相比应居于主要或根本方式的地位 ,因为一是就哲学根据而言 ,这是由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不平衡所决定的 ;二是就实践根据而言 ,德治也不能居于治国的根本方式地位 ;三是就现实的法治对德治的作用而言 ,历行法治为推行德治提供了方向性保证、制度规范和秩序保障 ;四是就维护社会稳定而言 ,现实德治的功用威慑力远不及法治功用的威慑力。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视域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第一,以"什么人"为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将国家"人民"与社会"个人"统一起来,以"人民中的每个个人"为本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第二,以"人的什么"为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以追求"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权益"为本,并在我国法治的历史长河中以及法治与改革的互动关系中加以把握;第三,"什么人"以人为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廉政瞭望》2017,(21):9-9
哪些情形可留置 被调查人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监察机关已掌握其部分违法犯罪事实及证据,仍有重要问题需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