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对思想政治教育适应超越规律的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桂海论丛》2007,23(5):55-57
适应超越规律就是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既要从受教育者的现有思想政治品德状况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出发,又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实践的时代要求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状况不断完善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旨归。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凸显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同时湮没了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无法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追求。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超越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了从单主体到共时性双主体的进阶,从对立孤鸣到融情共鸣的转换,从"单向度"客体到共同客体的构建。这一扬弃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使人的精神觉醒,激发人的自我实现,鼓励人的个性发展。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提升双方素质,确证主体身份;构建新型话语体系,加强对话交往;聚焦共同客体,深化双方合作。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都是外部灌输的方法,这类方法的使用并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有时还会产生逆反心理。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视域来看,不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弥散于受教育者的生活中,这样通过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合于受教育者的生活,使他们在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受教育者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下,必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且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  相似文献   

4.
邵献平 《理论月刊》2007,23(8):174-176
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的链式结构中包涵"明链"与"暗链"。"明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挥部,它主要包括国家主体、科层组织、中介主体(教育者)等;"暗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只"看不见的手",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链,包括三种关系:府际关系(组织间的关系)、府人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和人际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人文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人文教育满足受教者精神发展的需要、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这在教育理念上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高度的契合点和会通之处。在新形势下,加强人文教育,引进人文教育内容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借鉴人文教育方法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注重人文精神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宇阿娟 《传承》2009,(16):64-65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视受教育者能动性的发挥、教育内容注重与社会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相结合、注重运用多种教育方法等特色。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动性的发挥、教育内容的匹配、教育方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视受教育者能动性的发挥、教育内容注重与社会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相结合、注重运用多种教育方法等特色.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能动性的发挥、教育内容的匹配、教育方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朱松柏 《理论月刊》2012,(4):163-165
"主体间性理论"是社会交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维方式。主体间性不仅仅具有本体论的哲学意义,而且更有着丰富的方法论的意义层面。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主体的相互建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相互对象化的客体,同时更是"主体-主体"关系,其建构的动因是社会实践中的双方精神交往互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建立更加有利于传播和塑造先进的政治文化;更加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政治角色;更加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也更加有利于推动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是教育者为受教育者以某种形式提供一种价值观,从而让受教育者对这一价值观产生认同。价值观认同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价值的经验认同、价值的理性认同和价值的情感认同。经验认同是以生活世界的伦理习俗为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基础;理性认同则以逻辑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教学"的基础;情感认同是以审美活动为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如何提高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受教育者受外界环境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不清晰、正确的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效结合等等,有针对性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需要因材施教、分层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等。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时,较多地考虑政治要求,较少考虑官兵自我发展的需要,较多地进行正面灌输,较少地运用客观分析和推理,较多地进行训话式教育,较少地运用娓娓道来的说理,结果导致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表现出迁就、恐惧、厌烦、消极、逆反等心理,这些不同心理的存在,使基层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一种怪异的循环,对教育者来说,越是不能进入思想,越认为教育要经常搞。对受教育者来说,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越产生厌学心理。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公安院校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思想现状以及思想成长的客观要求。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促进功能以及实现社会功能两个方面的总要求,就要得到学员主观认识上的认可。心理契约的内容、契约维度、形成过程以及契约违背后的处理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心理契约有利于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为"因材施教"提供量化标准,并强调了教育内容要有侧重、教育形式要分阶段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3.
姚臻 《传承》2009,(24):62-6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很多研究者探讨了网络思想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关系的定位问题。总结和评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研究状况,深刻剖析和把握网络思想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关系的定位,对构建新的网络思想教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传播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洪卿 《湖湘论坛》2008,21(2):98-100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传播的范畴,其传播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载体等。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探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传播学途径,将变得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性""理性""思想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品质,是理论根基、是教育导向,更是鲜活的生命力,要发挥以人为本。尊重客观规律、展现思想温度等多重价值,塑造民众健全人格,让受教育者知行合一,永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写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奋进之笔。  相似文献   

16.
《新东方》2019,(3)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著作。该文章深刻洞察党内外思想动态,反对党内错误倾向,总结革命历史教训,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中树立起不朽的丰碑。文中蕴涵着毛泽东深邃的思想智慧,特别是其中的"三个意识",即"首要问题意识""实践意识"及"自我超越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孔祥库  梁侠 《湖湘论坛》2004,17(5):93-95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是信息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发展的需要。本文从受教育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一新的角度出发 ,探讨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机制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并提出了几个对这一机制的构建起指导作用的理论设想。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接受教育过程,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特点和规律,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实践需求。教育者应把握教育对象的接受心理特点,提高官兵参与教育的主动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林宝敏 《传承》2013,(3):53-5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与互动,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姚臻 《传承》2009,(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很多研究者探讨了网络思想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关系的定位问题.总结和评价网络恩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研究状况,深刻剖析和把握网络思想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体关系的定位,对构建新的网络思想教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