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漾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县,漾濞彝族分为诺苏、聂苏、腊罗三个支系,据考证,漾濞的古彝文随着南诏后期王室的衰落而失传。近年来,漾濞县在使用彝文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彝文的使用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一是历史原因。漾濞彝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化和融合,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支系多、方言差别大,给彝族文字的统一和规范带来了困难。加之历史上,彝文在大部分地区只有毕摩学习和使用,而毕摩经虽有彝文记载,但平时多为口传心授,这也导致了漾濞彝文  相似文献   

2.
彝文是彝族使用的一种单音节表意的文字。彝文创始于何时何人,无从稽考,仅有一些民间神话式的传说,如传说是孔子造的,说孔子右手造的是汉字,所以汉文自右向左;左手造的是彝字,所以彝文是自左向右,这是由于彝文与独体汉字相似而有此传说,见于史志记载的如《滇系·杂载》说“汉时有纳垢酋之后阿(田呆)者,为马龙州人,弃职隐山谷,撰爨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千八百四十有奇,号书组”。“爨字”即彝文。这和仓颉造字传说同样是查无实据,似乎不必多费唇舌去争论这类问题。但我们从现有的彝文文献年代可考者,  相似文献   

3.
随着彝族文化研究的深入,关于彝文的起源、类型、造字法等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提出了“彝文独立起源论”,“彝文借用汉字论”,“彝文仿制汉字论”,“彝汉文同源论”等观点。笔者认为:彝文笔画起源于树枝。概括地说就是:彝文是生活在西南地区的彝族先民,出于生活、生产、宗教祭祀的需要,就地取材,先用实物即树枝作记事符号,然后模拟树枝形状作为彝文的基本笔画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文造字法也不仅局限于树枝,而采用多种造字方法。本文主要试述早期的彝文造字参照物,即以树杈的形状作为彝文基本笔画。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传统是各民族逐渐融合而共同创造的。郭沫若先生说:"戎人、夷人、羌人、狄人、苗人。正是汉族的前身,历史上所说的华夏,乃是由他们共同融合而成的。"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古夷人不仅为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积极的贡献,而且也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流传至今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与汉文古籍一样,同样蕴藏着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彝文古籍采用自成系统的彝文书写,在今天的彝区广泛流传。彝文先民在久远的年代创制的古彝文,汉史志称之为  相似文献   

5.
意音文字存在的民族语言文化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保亚 《思想战线》2002,28(1):110-114
文字选择的背后隐藏了一个民族在语言文化方面的重要信息 ,一个民族的特殊语言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自然文字的发生发展方向。从特定的民族语言文化背景看 ,决定意音文字存在的民族语言文化条件是 :1 该意音文字所记录的方言很复杂 ;2 用该意音文字所书写的古代文本很丰富 ;3 该意音文字是原生的 ;4 该意音文字所记录的是权威语言。目前汉字和彝文满足了这些条件 ,并且汉字已经走入一种超稳定状态。当然拼音文字也有其优势 ,拼音文字应该与汉字并行而不取代汉字。  相似文献   

6.
在黄河岸边,我思念你们的时候就燃一夜篝火把红薯和方言的气息照得通天明亮我不需要说蹩脚的普通话有一种熟悉的声音便插翅来到了你的门前一缕缕乡音穿过多少个冬夏凝成悠悠岁月最真的温暖有蝴蝶飞临我知道是什么消瘦了它的羽翼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我土里土气的乳名会使你们泪如泉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我就在你们儿时放牧过的原野一群少年披着李白的月光把沾着泥土的草根嗅了又嗅而微风携着方言正从我的身边轻轻吹起微风携着方言正从你们的身边轻轻吹起我思念在台的一群河南方言@马冬生  相似文献   

7.
彝族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字,在历史上创造了古朴博大的彝族文化,留下了丰富的彝文档案史料。迄今云、桂、川、黔四省区收集到的和散存民间的彝文古籍、文告、家谱、帐簿、地契有数万卷(份)之多,彝文碑刻有上千余块。目前学术界多从古籍角度研究彝文文献,局限了对彝文历史文献珍贵价值的全面认识,有鉴于此,本文运用档案学、文书学、史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历史文献和田野材料,系统研究清代和清代以前西南彝文档案史料的产生形成、内容分类、研究价值和分布保存诸问题,旨在揭示西南古代彝文档案史料的珍贵价值,更好地开发、管理、利用这一宝贵的彝族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彝文文献博大精深,卷帙浩繁。开展对彝文文献的研究是民族高校图书馆加强文献数据库建立的重要基础,是文献材料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实现民族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工作。研究的彝文文献的产生与发展,彝文文献的载体形制是开展彝文文献研究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文章从毕摩及其活动、彝文文献典籍的产生、源流、载体、形制等方面全面讨论了彝文文献两个重要基础部分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学者们对彝文的表音、表意问题发表了不少文章。笔者正学读一点较简单的彝文古书,也学一点凉山规范彝文,但都研究不深,加上汉语文水平不高,认识不到争论表音、表意,对于书写彝族古籍文献的彝文和凉山规范彝文有什么意义。从作用上看,凉山规范彝文在扫盲中见效快,它给凉山彝区广大彝族介绍了很多现代科  相似文献   

10.
彝文系彝族及其先民语言的书写符号;彝文古文献乃彝族先民的图书文物;呗耄是彝族及其先民的知识分子,对彝文和彝文古文献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研究彝族古代社会的第一手资料,毫无疑问,应当是彝文古文献对彝族古代社会历史的记载。然而,史家们往往对彝文古文献的历史价值持怀疑态度,至今有关彝族古代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1.
彝文,是我国仅存的几种民族古文字中的一种,史书称“文”或“韪书”。现存总字数可达一万余个,用彝文记载的古籍也不少。但是古老的彝文 直到现在仍缺乏应有的规范。彝文古籍中同音假借十分普遍,加上转手传抄,谬误不少,长期掌管彝文古籍的“毕摩”先生,都是父传子效,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行其是。这种现象,已严重影响着如今对民族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彝文,实有研究、整理的必要。本人试把贵州省境内的彝族文字,  相似文献   

12.
在彝学研究中,关于彝文的创立与发展问题,在学术界颇有争议,认为彝文一是变形汉字,二是仿汉字,三是与汉文同源,四是在汉文影响下创立的。提出上述四类观点的主要依据:(一)某些彝文字形与汉文字形相同、相似、相仿,(二)某些彝字读音与汉字读音相近;(三)彝汉两种文字都有“六书”造字法;(四)彝文创立晚,汉文创立早。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及其论据,从表面上看,似乎各不相同,然而就实质而言,  相似文献   

13.
彝文金石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彝文金石始于先秦 ,及至明清而达顶峰。分为丹书、铭文和摩崖碑刻。先秦至明初为单纯的彝文 ;明清时期基本为彝汉文合壁 ,且以墓碑为最多。彝文金石的价值 ,首先是研究彝族文字的第一手资料。其次 ,彝文金石内容的含盖面很广 ,是古代彝族的一部百科全书。第三 ,彝文金石的文化内函非常丰厚 ,是研究古代彝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物态文化 ,制度文化 ,社会心理 ,低层意识形态 ,高层意识形态等文化层次结构 ,特别是研究古代彝族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4.
彝文历史谱牒档案探析华林一彝族在历史上创制了本民族使用的古文字,虽然彝文源于何时学术界尚未定论,但从云南昭通发掘出的铸于东汉年间的彝文“铜蛙印”〔1〕和贵州大方县遗存的一方蜀汉建兴年间的彝文《妥阿哲纪功碑》〔2〕来看,迟至汉晋时期,彝文已为彝族学者所...  相似文献   

15.
“毕摩”是彝族民间从事祭祀活动的人。彝文写作,近几年学术界都称之为“经师”。就其原本的意思,口语上称“祭师”比较通俗易懂。只是因为滇、川、黔、桂四省区各地彝语存在方言问题,汉字译音写法很多。有毕摩、毕姆、比莫、比摩、比姆、白莫、白马、拜、呗耄、布慕,以及阿比、阿毕和西波、觋巴等等。各地彝族语音  相似文献   

16.
山之子     
一孙勇9岁的儿子孙昊见了生人腼腆得像个小姑娘,写作业有问题都是缠着妈妈给他讲,孙勇倒像个客人似的,他感慨地说:“我这儿子跟我不染(方言:不亲热)。”孙勇的妻子武玉霞说:“他老不在家,这孩子从小跟着我,风里来,雨里去,他的警察爸爸像个收不回来线的风筝,...  相似文献   

17.
符其武 《新东方》2010,(3):27-30
方言间的词汇比较,目前的做法一般是以词条为单位进行排列,观察其用字组词(即造词)的差异。比如“挖地”,你说“锄地”,我说“掘地”,他说“刨地”或“斪塗”。于是“挖”“掘”“刨”“斪”及“地”“塗”等的对比便成了方言词汇比较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方言的造词成分来进行比较,这实质上就是方言语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世上有两种书我决不读,凑巧它们都叫做“谱”:乐谱和菜谱。据说只有指挥家式的音乐专家才会如痴如醉地读乐谱,甚至读交响乐总谱。至于食谱,除了饿鬼投胎的食中老饕会在茶余饭后借以大快朵颐,谁会捧一本《随园食单》借以消夜?北京方言有“摆谱”一说,不知和与“谱”...  相似文献   

19.
都离开的都离开我对眼下的生活有点失望。比如,我喜欢周确,但周确不喜欢我,我那些处心积虑的暗示都没有驱散他对我的淡漠。比如,我喜欢孙放,孙放却甘愿做珠宝女商人的小情人。再比如,我爱方言,方言却也离开。方言离开后,阳台上的花枯了,鱼缸里的鱼死了,莫名其妙的,连那只一向忠实的狗也下落不明。我在小区公告栏里张贴了寻狗启事,并且附了狗的图片,除了几个不要脸男人的骚扰电话之外,基本上没有有益信息。屋子空起来,除了我,再没有一个活物。我本来想问问方言离开的理由,可是觉得这问题有点傻,走都走了,要答案做什么?怕是他给的答案又是一拳重击。在失恋的事情上,我还是有点经验的,比如,孙放离开的时候,我泪眼婆娑地问他原因。他说,不能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段关于我与彝族著名毕摩施文科先生的往事,也是一段我终生无法忘却的记忆。1984年4月,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彝族历史文献班毕业在即,学校决定将文献班分为三个组分派到云、贵、川进行彝文古籍调查,我作为该班的一名成员被派往云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