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钳具加工花纹对钳剪线条痕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对钳剪工具在钳剪过程中与被钳剪客体相对划动形成的钳剪线条痕迹、加工花纹痕迹等形成过程的观察及机理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加工花纹对线条状痕迹及加工花纹痕迹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指甲钳(俗称指甲刀)的功能是修整指甲.由于其体积小,人们多随身携带.因此,有时作案人将其用做作案工具,比如剪断包装带等.如何利用剪断的断头来确定指甲钳的种类、甚至鉴定识别是否某指甲钳的痕迹检验问题还未见专题报道.笔者对制作指甲钳的技术要求作了调查、并通过实验对市售的6种指甲钳形成的痕迹进行了比对检验.发现承载客体具有较好塑性时是可以进行种类判别甚至同一识别的. 相似文献
4.
钢丝钳夹持面痕迹形成特点与检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犯罪现场特别是盗窃现场和破坏通讯线路、通讯电缆等现场,经常有用钢丝钳作案后留下的痕迹。在不少文献中对钢丝钳的种类规格和钳剪痕迹的检验鉴定的论述。但对钢丝钳其它部位留下痕迹的检验报道较少,本文着重讨论钢丝钳夹持面痕迹形成的特点与检验。1钢丝钳夹持面的一般特点钢丝钳夹持面,是指从钢丝钳钳嘴起到夹圆体口止的部位。夹持面包括:钳嘴、前平台齿纹和后平台(有些厂家生产的钢丝钳无后平台)3个部分组成。夹持面因规格大小和生产厂家不同,在齿数、齿距、前后平台的宽度,钳嘴长度也不同。常见的几种规格钢丝钳夹持面的齿纹数,一般… 相似文献
5.
液压断线钳与普通断线钳剪切痕迹的检验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类型、规格和功能断线钳所形成剪切痕迹的异同,准确的进行工具痕迹的同一认定。方法运用实验观察法,比较法对液压断线钳与普通断线钳形成痕迹特征反映的异同进行分析。结果液压断线钳与普通断线钳从结构特征、剪切痕迹特征反映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结论在对剪切痕迹的检验中,需要注意从被剪断头的材质、直径、断端形状等方面着手,区别不同种类的剪切工具,尤其要注重对实验样本的制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剪切痕迹在侦查破案中的证据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采用技术性开锁进入室内作案的案件逐年增加。由于其作案手段的特殊性、作案方式的隐蔽性,使其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社会安定的一大隐患及因素。笔者就“十字型”开锁器在锁具上的形痕特点及形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非同一整体分离痕迹的概念、特点、检验方法以及非同一整体分离痕迹与同一整体分离痕迹的区别,拓宽了分离痕迹检验的范围,为非同一整体分离痕迹的鉴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电话信息痕迹的特点一是动态性电话信息痕迹是连续记载通讯人通讯的号码、时间、次数、地点和持续时间的记录。因此,只要发生通讯行为,其记录就会随时刷新,并且这些记录的集合,还能够反映出通讯人所处位置,通话时间、通话对象的动态变化过程。二是限量性电话信息痕迹存储于通讯工具和交换机、无线基站、传呼台之中。由于受存储设备容量的制约,电话信息痕迹的存储量是有限的,当信息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存储设备就会自动删除最前面保存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10.
对跳弹碰击痕迹及枪创特点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式枪支具有较大的杀伤威力,在执行公务或某种特殊情况下,造成跳弹枪创致人死亡的案件偶有发生,过去曾有定错案件性质的报导。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好这类涉案难题,作者通过对6起枪击案件中的跳弹碰击痕迹及枪创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制式枪支模拟跳弹做了实验研究,报道如下。1枪击案件材料来源在对枪击案件形成跳弹碰击痕迹及枪伤特点的分析研究中,本文所利用的案件资料,来源于对实际检案。有2例是上个世纪60年代纠正过的错案。1例为1988年,解决案件中擦损弹头变形原因的实际检案。另3例分别为:枪支从裤带上掉入厕所粪池内形成跳弹,致持枪人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品牌断线钳加工特征的差异性及痕迹反映与加工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以6种现场常见断线钳为研究对象,首先观测断线钳的刃顶厚度、刃片咬合间隙、刃侧铣纹宽度和铣纹间距等参数,然后观测剪切断头痕迹的立顶高度、立顶厚度、刃侧铣纹印痕宽度和铣纹印痕间距等参数,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 6种品牌的断线钳加工特征存在差异,断头痕迹可以稳定地反映该差异。结论可利用断头痕迹特征推断断线钳种类。 相似文献
12.
13.
刑事案件中对足迹的发现、提取、利用是很寻常的事,人们已习惯了运用各种检验技术对鞋外底遗留足迹特征检验、运用。而本文则是作者在总结实际办案的经验和教学研究的基础上,以鞋内底足迹为切入口,重点谈谈鞋内底足迹的概念、形成机理、特征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婚约是男女双方将来缔结婚姻关系的法律行为 ,当事人虽不能基于婚约请求结婚 ,但其仍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基于婚约发生的财产赠与关系 ,实质上是一种附条件的赠与行为 ,婚约解除后应依不当得利予以返还 ;一方擅自解除婚约或因他方过错解除婚约的 ,无过错方可请求损害赔偿。结合国内首例因征婚引出巨额财产纠纷案的分析 ,对上述理论给予了阐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