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益散 《当代思潮》2012,(11):52-55
与徐新国的采访约在一个下午,在一个大大的落地窗旁边,阳光毫不吝啬地宣泄进来。当手表指针刚刚指向16点时,徐新国已经跨着大步从门外走了进来。第一眼看到他,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九个字: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这一定是一个非常坚定自信的军人。多年的军旅生涯,磨砺了他坚强的个性。岁月的风风雨雨更是在他的身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开口后,记者才发现第一个标签贴错了。他不仅仅是一名训练有素的军人,多年的挥墨研诗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他温文尔雅的风度,他并不是一个平常人印象中的傻大兵。一席谈话,给记者留下了一串串难以忘怀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世事倥偬,岁月一晃而过。1984年9月,我站在朝鲜板门店停战分界线上,由北往南瞭望,感受到双方军人全副武装、剑拔弩张的氛围。当时,我曾想能有机会,从南往北远眺,去体验又是什么一种景观,一定很有意义。一等就是20多年,如今我终于如愿以偿,不由得嗟叹噫嘻!今年春天,我访问韩国。  相似文献   

3.
小平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有几个月的时间了,然而他的音容宛在,笑貌犹存。这种感觉也不仅仅是出于对领袖的追思,对伟人的怀念,还因为我们今天的工作、生活,无一不是和邓小平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我曾经亲身领略过这位卓越领导人的风范,使我终生不忘的是1965年我为小平同志当翻译的日子,时光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但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那一次,小平同志接见的是一个奥地利代表团。女团长是当时奥地利执政党总书记兼教育与科研部长,虽然年过半百却十分健谈。由于代表团由奥地利各政党的代表组成,政见不一,因此他们是走一路论争一路。特别是这位团长,极善言词,唇枪舌剑,从不让步。她曾对我说过:“你看,我们的代表团就是一个小议会。”当我头一天晚上得知,第二天邓小平副总理就要接见这个  相似文献   

4.
暖爱     
罗西 《人民公安》2006,(19):25-25
曾经上过小学课本的救火英雄方玉荣,已经在我们记忆里渐渐淡漠,30多年来,一身伤残的她,在寂寞的岁月里慢慢习惯了“被遗忘”、与病痛相处。当尘封已久的英雄被媒体重新挖掘出来时,我惊讶发现,她身边还有一个更让我感慨与感动的人,她就是陪伴方玉荣30多年好姐妹、好邻居的布春荣  相似文献   

5.
当兵的人     
什么是军人?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会冲锋在前,奋勇杀敌;当人民有危险的时候,他们会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现代军人,他们学历高,反应快,未来的高科技战争全靠他们了!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许昌县有四支双拥队伍,即长年服务队、突击服务队、义务帮工队、拥政爱民工作队。他们“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长年累月活跃在双拥一线,人们称他们为四支尖兵。长年服务队来自民政、妇联、人劳、公安、教育、共青团、商业、粮食等部门和在校中、小学学生,共10余万人,组成3600余个送温暖小组,坚持为驻军和优抚对象服务。长村张乡高庄村60多岁的五保老人王根岭十余年如一日,义务为部队农场种菜,被官兵誉为贴心的技术员。县妇联牵线搭桥,为120余名军人解决了婚姻问题,调解婚姻纠纷50…  相似文献   

7.
我军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军人。新形势下怎样培养“四有”革命军人?笔者在基层工作十多年,既带出过军区的标兵连队,也改造过后进连队。根据实践的体会,我认为,在培养“四有”军人的过程中,应着力于军人道德的教育和培养。因为,军人的道德素质影响到军人一言一行,影响到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贯穿于军人整个军旅生涯以至一生。怎样搞好军人道德教育和培养,提高军人道德素质?这是摆在我  相似文献   

8.
1998年,严伯军从西安空军某部转业回上海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军人。1968年,16岁的严伯军应征入伍,在部队一待就是30年。“军人”不仅是严伯军的身份,更成为他为人处事的一种气质和风范:实在、果断、雷厉风行。2006年12月,身为长宁区周家桥街道党工委书记的严伯军又有了一份幸运——当选为长宁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从此,他又多了一个身份。  相似文献   

9.
泰西劲旅──记肥城市保安服务公司王海滨,阴元涛他们不是军人,却有着军人般的英武和刚强;他们不是警察,却具有警察的威严和机智;有了他们,令企业头疼的"顽症"得以解除,又使种种破坏企业的行为,得到了有效制止。他们,就是被人们誉为"泰西劲旅"的肥城市保安服...  相似文献   

10.
巴塔耶关于战争和军队精神结构的讨论,构成了一种时至今日仍然值得关注的思想贡献。他从死亡出发看待军人和军队,认为军人的职业就是面对死亡,而在死亡面前,异质性要素按照同质性结构的要求被重新整合起来,成为民众向士兵转变的基本机制;军队则呈现为面对死亡时的团结,在社会心理层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结构,由直面死亡的人作为核心以及在核心吸引下聚拢起来的成员共同构成;军队的价值秩序主要体现为荣誉,而荣誉的内核则是对死亡的克服。军队追逐和尊崇荣誉,并呈现出自身的美学特质、象征意义、智力优势和资格要求。  相似文献   

11.
村边,那棵老树艾明波当时光的足迹印上了我的眼角额头,当岁月的风刮过了我的头顶,我收拾起往事,却发现家乡的那棵老树,依18站立在我的记忆里郁郁葱葱。于是我的思绪又走回了30多年前的故乡。我的故乡是一个被绿色环绕的小村,村边有一棵老榆树,就是这棵老榆树,...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外交部建立初期,外交官主要来自五个方面:一是经历过长期战争岁月的军人;二是抗战期间及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爆发以前在重庆、南京、上海、北平、延安等地从事过外事工作的干部.  相似文献   

13.
感悟日历     
岁月匆匆,如诗如歌。当我们撕下2004年最后一页日历时,新年的时间又展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4.
一、复员建设军人在革命战争中有过重大贡献,他们复员后,将在生产战线上继续发扬革命军人的优良传统,成为国家各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中的强大力量。妥善地安置复员建设军人,使他们各得其所,是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人只群众的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二、复员建设军人绝大部分原籍是有家有业的,各地人民政府特别是区乡人民政府必须切实负责动员组织他们参加生产。对于他们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应认真就地给予解决。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必须尊重他们的荣誉,热诚关怀他们的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并主动地吸收他们参加乡村、街道中的各种组织和工作。三、复员建设军人以在原籍安置为原则:家在农村的: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当地人民政府应在自愿和亘  相似文献   

15.
我的婆婆     
我的婆婆,和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她却比我的亲婆婆还亲。 在我小的时候,因为父母都是军人,没有时间照顾我,妈妈便请了一个湖南籍的保姆带我,并且照顾家里的三餐和家务。保姆当时60岁左右,是一个守寡多年缠过小脚的旧式妇女,她姓王,大人都叫她王婆婆,我则叫她婆婆,这就是婆婆的由来。  相似文献   

16.
盛福海是黑龙江省依安县人,1950年10月,他为了保卫祖国,雄纠纠地走上了抗美援朝第一线。两年过后,他成了特残军人,被担架抬回祖国,不得不离开部队,返家休养,从此一躺就是40年。人们会问,40年中,盛福海起不了床,走不了路,日子怎么过?生活怎么办?记者采访看到的是,盛福海生活得很好,因为他有个好妻子。盛福海的妻子叫于淑华,从1952年则月至今,她对特残军人的丈夫倾注了全部的爱,奉献了全部心血,照料得无微不至。她只有一个心愿:一辈子守候在丈夫身边,多给丈夫一些欣慰和欢乐,少让丈夫受些苦。40年后的今天,于淑华已过…  相似文献   

17.
卢荻 《同舟共进》2013,(3):46-50
中共的"红色卧底"不可谓不多,但解放后、去世后仍"深度潜伏"30余年者,恐怕就仅此一人了。翻开历史巨册,拂去岁月风尘,60多年前为保护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而策动"和平解放"的风云人物,基本都退出了历史舞台。值得庆幸的是,一位曾为此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功臣,在经过40多年默默无闻,差点被历史湮灭的时候,终于撩开了神秘的面纱,露出了他的真实版"潜伏"经历——他就是傅作义将军身边的重要助手和亲信幕僚,被原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誉为"隐蔽典范"和"白皮红心"的阎又文。  相似文献   

18.
云疆之恋     
“我从小生活在军营,我长大以后,决心接过父辈的枪,当一名光荣的边防军人……”这是他还在云南边陲小镇芒市念小学时就道出的心声。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就是解放军驻滇某部政委郭云疆同志。一郭云疆常说:“部队与群众的关系如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部队战斗力的高低……”一次,部队在马关县执行任务,离营房不远的朝阳寨有一户人家,有两个孩子,一个瘫痪、一个生病躺在床上,家里的粮已尽缺,两口子一愁莫展。郭云疆知道后,帮他们买了一百斤粮食,并找了些衣物及药品送给他们,使这家农户渡过了难关。“在人民群…  相似文献   

19.
共铸回归礼     
薛翊汉在1997年退休后,作出了一个很让人吃惊的决定:重拾雕刀,创作一组《澳门风采》套色版画,作为迎澳门回归的献礼。“老不作画”,这是版画界的一句行话,因为版画的创作是一件复杂而又艰苦的工作,它不但需要艺术家有独特的创意和闪光的灵感,还需要艺术家有雕刻的功力和充沛的体力。军人出身的薛翊汉毅然决然地决定把这项创作当作一场硬仗来打。老兵遇警察薛翊汉是一个军人,是一个与大海相伴了30多年的军人。多年的军旅生活,大海给了他宽广的胸怀和丰富的灵感,也使他养成了一种不折不扣的军人作风,这就是有强烈的使命感。就是这…  相似文献   

20.
陈卓 《观察与思考》2005,(16):28-29
今天,当我们在博物馆、图书馆面对千年文明的硕果时,有谁会想到过,八年抗战,政府西迁,多少国宝珍奇曾何去何从?“1937年抗战军兴,西湖博物馆辗转流徙,从杭州迁到永康方岩、丽水三岩寺、松阳南洲村,最后到了浙南的龙泉.在那段苦难的岁月里,我馆工作人员历尽艰辛,节衣缩食,千方百计地把许多珍贵的文物、标本和图书仪器抢运到后方保护起来.就是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坚持工作征集文物,制作标本,进行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