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概括出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明确清晰的科学内涵对我们深入认识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深入认识伟大建党精神需要明确其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而要理解两者的关系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理解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泉;二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具化;三是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目标一致,从这三个方面能够捋清二者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犹太哲学家新柏拉图主义者斐洛,从调和犹太教和柏拉图主义的立场出发探讨上帝问题,通过上帝与逻各斯的关系解决了犹太教与希腊哲学的冲突,无意间为基督教的上帝论和末世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他的逻各斯理论也成为中世纪基督教人道主义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3.
我在美国留学时,认识不少犹太人——教授里有犹太人,同学里也有犹太人。我和他们处得不坏,但在他们面前总有点不自在。这是因为犹太教说,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换言之,只有他们可以上天堂,或者是有进天堂的优先权,别人则大抵都是要下地狱的。我和一位犹太同学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人,可以平等相交,但也只是今生今世的事。死了以后就会完全两样:他因为是上帝的选民,必然直升天堂;而我则未被选中,所以是地狱的后备力量。地狱这个地方我虽没去过,但从书上看到了一些,其中有些地方就和全聚德烤鸭店的厨房相仿。我到了那里,十之八九会像鸭子一样,被人吊起来烤——我并不确切知道,只是这样猜测。本来可以问问犹太同学,但我又不肯问,怕他以为我是求他利用自己选民的身份,替我在上帝面前美言几句,给我找个在地狱里烧锅炉的事干,自己不挨烤,点起火来烤别人——这虽是较好的安排,但我当时年轻气盛,傲得很,不肯走这种后门。  相似文献   

4.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人的问题始终占有核心的重要地位。康德的批判哲学以及实用人类学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人是什么”;费希特的知识学是对人的自由本质的揭示;谢林的同一哲学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哲学虽然把绝对同一体或绝对精神作为统摄和支配整个自然和人类的更高力量,但实际上是把人的精神或理性提升到了“绝对”、“上帝”的高度,而且在这个异化的范围内仍给予人以重要地位;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由人本学和自然学两部分构成,他虽然强调了人对于自然的依赖性,但肯定在地位上、在道德即价值论意义上人高于自然。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入学”的角度,尤其是从人、自然、神(绝对精神)三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重新梳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5.
人的生存是需要体悟的,但更需要他者的承认。自我只有在他者的承认中才能把握生活的内涵,体会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作为属人的社会,需要架构一种承认关系,这种承认关系不单单是认识或情感意义上的内在要求,更是文化积淀的一种生成,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种展开和实现。承认关系也体现了对自我的反思与感悟以及对他者的一种定位,对人本质的一种深层的注释,同时也内含有主体从自我生存意志出发对他者生存的一种体验。  相似文献   

6.
"生命超越"文学主题源自于人类"生命超越"的精神现象。这种现象基本体现为两个维度:神之超越和人之超越。当人类处于幼稚、懵懂状态,承受着强大的自然异己力量的统治和压迫时,就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神、上帝、佛等超自然的神灵,以期获得生存的信心和勇气。此为神之超越。而当神之超越不能满足人的需求时,就产生了以人为核心的人之超越。虽然二者都是在意识领域中来实现生命的突破和飞跃,都是用精神力量为人生指出一条光明之路,来抚慰人的灵魂,但以人为终极目的充满理性的人之超越,与以神为终极目的具有浓厚的虚幻性的神之超越则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7.
希腊人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没有得到统一,但是,他们却在体育和精神上得到了统一。崇尚体育运动是希腊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希腊人崇尚体育运动,这不仅反映了他们对荣誉的追求,而且还反映了他们对美和善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从运动会规模的发展以及内容的变化上,我们可以看到希腊人智慧观的演变,即他们对“人”本身意义的认识的变化。而这种智慧观的演变不仅造成了苏格拉底会被自己热爱的城邦所审判的历史必然性,而且也代表了当时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从纯粹的哲学理性角度,亚里士多德似乎是希腊思想的集大成者,但从希腊人精神生活角度来说,集希腊思想大成者是希腊化罗马时代的斯多亚派哲学。  相似文献   

8.
洪秀全借助宗教外衣,对主体间关系从理论、制度、实践上作了新阐释,曲折反映了近代农民阶级对主体间平等互爱关系的追求,其文化基础来自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西方文化与近代文明以及中国农民起义传统的示范。然而,这种思想由于封建皇权意识的干扰、拜上帝教会的工具性、制度设置的随意性而暴露出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上帝之城》第十五和十六卷围绕"复活之子"的观念,论述了"希望求告上帝的名"与教会论之间的关系,阐释了教会作为地上之城的羁旅的含义。本文指出奥古斯丁历史哲学视野下教会的福音性本质,即教会是流动着的爱的会幕。奥古斯丁又把这种福音性的爱进一步表达为公民的责任,告诫教会不仅要警惕他自身与世俗的权柄之间的关系,而且要警惕以在天的权柄即在上帝之名下拥有权柄介入世俗共同体的界限。奥古斯丁以他对教会的福音性理解诠释了"为我们的上帝"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10.
斯蒂芬·克莱恩的小说表现出了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他通过表现人物的命运由环境或本能决定的主题否定了上帝的万能性。在表现空间上,他将叙述转移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尽管他用了介入式的叙述,但其基本叙述视角是人物的意识,作出了作家从作品“隐退”的努力。他采用视角转换的方法,使全知叙述人只充当与其他视角的视差形成对照的视角之一。他的作品中还有意识流的萌芽和将人物心态移情于物以表现物的人化、人的异化等现代主义的手法。他的作品以心理情节为主,表现出了人物的孤独和唯我等现代思想。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此在"的观念不同于传统的古希腊和基督教关于"人"的概念。虽然古希腊强调人是理性的动物,基督教强调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但这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西方传统的关于人的普遍观念的基础。而海德格尔则要解构这种基础,为显现"此在"的意义扫清障碍。一旦做了这项工作后,对此在在其当下性中的"实际性"的分析便成了首当其冲的任务,而这种分析必然会涉及到时间上的"今日"。  相似文献   

12.
康德哲学的目的论指向以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三大“悬设”为前提的“人是目的”和“道德神学”。牟宗三在深刻理解康德哲学的人学意义后,从道德形而上学的角度对“智的直觉”及其创造性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阐释:道德本体不仅是理论的设定,更是具体的实在;由本心仁体发出的直觉就是具有创造性的智的直觉,是“存有论的实现原则”;人类可以凭借“智的直觉”贯通现象界与物自体。  相似文献   

13.
奥古斯丁在<论自由决断>中阐述了一个核心论点:恶起源于意志的自由决断.它构筑了传统神正论的基础.在卷二中,奥古斯丁提出了上帝存在证明,其中,意志概念处于核心地位.人虽然出于意志的自由决断背离了上帝,从而犯下原罪,但这并没有损害意志的优先地位,意志具有本源优先性;自由是对真理的服从;一切善(包括意志)来源于上帝;意志之前无存在.这是奥古斯丁从自由决断出发对意志进行的一种存在论追问,论证了意志之为意志(意志之所是)的根据.  相似文献   

14.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all religions, including Eastern Orthodox, is human being. No matter what changes occurred in history, paradigm, method and vocabulary on Dostoyevsky’s research in the last one hundred years, the Russian Eastern orthodox influenced and disseminated Dostoyevsky through religious doctrine and religious atmosphere, his thinking on human being was completed in the context of Eastern orthodox culture. What Dostoyevsky concerned about was sin and salvation in his whole life. God/man should keep a harmonious binary relationship. Human being has free will, but evil and sin are caused by irrational use of free will. In order to obtain the re-harmonious binary relationship, human being must envisage sin and suffering, and give themselves inner self punishment. The Man of god, Jesus Christ, is the perfect one who could save human beings. Dostoevsky responded original sin and redemption in the orthodox view.  相似文献   

15.
苏格拉底、柏拉图提出“人是什么?”奥古斯丁提出“我是谁?”这是西方古典人文精神的两个基本问题。古希腊人对“人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把理性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奥古斯丁所问“我是谁?”使人脱离了自然秩序,把自己放在上帝面前。人为自己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即人与上帝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爱的关系,爱即信。中世纪基督教对于“我是谁”的回答,把信仰提到了首位。  相似文献   

16.
古代著作家们关于苏格拉底活动和思想的记录性材料,是最真实可靠的;对材料进行研究的最可靠方法是按照古代著作家们所理解的原则和方式来阅读和理解;神在什么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人的问题,促使了苏格拉底由崇尚自然到追问人生意义的转向;在认识自己灵魂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不同于自然哲学家们探索自然整体性质的新途径;首要的道德责任是照料好自己的灵魂,使它尽可能的善;首要的智慧就是通过对话的辩证法认识善的知识;创建了以自然为基础和以理性为核心的灵魂秩序这种理性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7.
在各类早期文明中,美感的总特征是以实体之神为主和以神庙为主的美感体系,具体来讲,又可分为以埃及为代表的人兽一体之神为主,以两河为代表的人兽相伴为主,以及从克里特到希腊的人形为主、中国的以天地四方为结构进行安排的人体和物饰一体,印度的把历史演进整合为神的多面形象的美感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天道"与西方"基督教上帝说",在世界观上都绽放出大视野和高境界的动态整体观。不过文明之发展,却使这种整体观在建立差异或"他者"中被打破。人类在追求由多样性"他者"构成的物质文化享受的同时,也陷入无穷"他者"统治的异化之中。特别是人们在使"最高价值自行废黜"的同时,也使人们精神有如在"荒漠的荒漠"中变得孤独恐惧。西方在不断解构"形而上学"的浪潮中,已经使上帝说的合法性日益受到质疑。海德格尔所谓"还只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这个"上帝"最终只能归结为不能被解构的"天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