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位”与“有为”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有位”和“有为”问题,多年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到底是“有位”才能“有为”,还是“有为”才能“有位”?意见常常莫衷一是。其实,这是个“说也说不清楚”的问题,如同争论世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有位”与“有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上下”、“左右”关系一样,你能说清哪个为先、哪个为后?没有“左”就没有“右”,没有“上”就没有“下”,同样没有“位”就没有“为”,没有“为”就没有“位”,二者相辅相成。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地位的同时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同时更加突  相似文献   

2.
问:你认为世界上哪个国家的男人最好? 答:中国男人。问: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类男人? 答:有特点的男人都喜欢。问:你最要好的男朋友是谁? 答:这个就没有必要说了吧。问:你谈过几次恋爱? 答:这不能说,秘密。问:你第一次谈恋爱是几岁?  相似文献   

3.
我是济南化学纤维厂一名政工干部。读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今年第8期刊登的《我们能干什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五人谈》后,感触很深。我想就其中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屡屡听到一些老政工慨叹:干了一辈子思想政治工作,不知道是干糊涂了,还是干明白了?有些事是越来越不明白了!理论宣传越来越难干,说服不了职工云云。以上困惑,笔者以为并非难以理解,关键是必须跳出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框框,正视现实,勇于开拓,方能走出困惑。  相似文献   

4.
评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如何来确定、认识和掌握这个标准?如何依据这个标准来正确看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这是关系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对此,本文试作初步的探讨。社会实践是检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标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是应该有衡量和检验自己的客观标准的,否定它具有的客观标准,无疑就是否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处于现代文明的初期阶段 ,这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只要这个国情没有改变 ,中国的首要问题就是发展问题 ,不管你谈政治、谈经济或谈社会问题 ,实质上就是谈发展的问题。就这一点来说 ,在当今中国 ,“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是不可动摇的。如何快速、健康、持续地发展 ,特别是如何和谐均衡地发展 ,也就成为各级领导干部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到 2 0世纪末 ,我们要特别提出和谐均衡发展的问题 ?和谐均衡的发展模式对今天的深圳有什么现实意义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近代以来人类发展观的进化…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博弈:要不要嫁给这个“土鳖” 我和潘石屹好了四天就结婚了,听起来这个结合挺草率的.我妹妹听说我找了个出生于甘肃天水农村而且离过两次婚的小个子男人,就特地飞过来看他,看完了,用一首歌来表达她的失望之情:“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他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 两个人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但是我没有被这些差距迷惑住,我想女人的眼光要放远一点,他现在的情况没有我好,但是将来呢?最重要的是,如果我和他结婚,会让我进步还是让我退步?  相似文献   

7.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没有个量?什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量?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能不能用量来考核?怎样用量来考核?从理论上、实践上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实际存在着量长期以来,由于受“精神万能论”的影响,有的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是无穷  相似文献   

8.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概念,重申了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但是,当前理论界对什么是生产力标准?如何理解生产力标准?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能不能在争论中比较地趋于准确,于各抒己见中更深刻地悟悉生产力标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对我们破除离开生产力来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是有益的.本文就此目的,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 生产力标准是一个什么样的衡量尺度  相似文献   

9.
需要与负担     
人除了有物质需要以外还有精神需要,这已是定论。于是有人据此推衍出“既然人有精神需要,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这大抵也是不错的,但却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因为这一推论有欠严密:那得看是什么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真正能满足人精神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是给人添负担的思想政治工作?后者就不需要。 难道真有给人添负担的思想政治工作么?当然有。有事为证: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用什么标准来评价某个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还是不好?现在经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限于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标准,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数量,如组织学习、开会、报告、谈话等的次数,编发宣讲材料、简报、标语的数量等作为评价标准,评价的方法常常是查记录、台帐、笔记。另一种是用一定时期生产经营的好坏作为标准,往往是生产经营好的单位什么都好,即使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没有做多少工作、没有什么好经验,也可以人为地总结出一套来;而经营生产不好的单位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上海某局有私家车60多辆,而这个局的大院仅有58个车位,如果干部的车辆全部停放在大院内,来办事的企业就没有地方可停车。车位是留给自己还是方便群众?这个局的做法是,干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5年第6期刊载了任仕青同志《难在哪里?出路何在?》一文。读后,颇使人有些想法。一方面,觉得作者说了许多实话,讲了实情,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难在价值取向失范的看法很有新意;另一方面又感到有些地方令人费解。例如,如何对待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就有一些提法值得斟酌。为此,笔者特提出来,与任仕青同志商榷并求教于同行专家。 其一,文章写道;“以往那种依靠政治权威的意识形态来动员群众和以权力为依托做思想政治工作的‘黄金时代’,大概一去不复返了。”不知这是一句反话还是正面肯定的话。若是正面肯定的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结合生产经营活动来做?从笔者近期了解的情况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一是口头上说“结合”,实际工作中根本就没有“结合”,还是在那里讲空话,放空炮,搞“两张皮”;二是把“结合”单纯理解为让行政、技术干部结合本职工作做思想政治工作;三是政工干部一味地做经济工作,说的是参与经济工作,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际上却用做经济工作代替了思想政治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思想工作为什么要结合  相似文献   

14.
现时,许多人都说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手硬不起来,大有今不如昔的感慨。我以为这里有个认识问题,即对思想政治工作怎样才算硬,也就是“硬”的标准和内容是什么,没有搞清楚。如果还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精神万能”、“平均主义”等标准来衡量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恢复到那种情况,才算是思想政治工作硬起来了,显然是错误的。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橡皮筋,弹性很大,不可能硬起来;还有人以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空的,没有什么过硬的标准来衡量。这也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误解。由此看来,搞清楚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怎样才算硬,硬的标准和内容是什么,对于我们转变观  相似文献   

15.
甲:你怎么会答应参加休闲读物的座谈?这类读物你很少看,能谈出什么来呢? 乙:这你就不懂了。比如一个基本上吃素的人,你让他谈鸡鸭鱼肉,肯定能谈得津津有味;若是让一个吃腻了山珍海味的人去谈,就谈不出什么味道来了。你看,休闲读物看的人那么多,却没人为它说些什么,这是什么道理?我看得少,倒认为要有个积极的态度。因为我想,一个国家总要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物质利益。反过来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还是不是“生命线”?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中,思想政治工作究竟还能不能起作用? 新疆军区通信修理所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段经历,也许能给人们带来启迪。塑——“荣誉感”修理所百十号人,年龄相差两代。思想认识间的距离,就连他们这些常与现代化计算工具打交道的人,也算不清楚。 1987年3月,修理所新领导上任后,没有开大会发表就职演说,没有去烧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他  相似文献   

17.
过去,人们经常引用列宁“政治同经济相比不绝不占首位”的话以证明政治“高于一切”、“压倒一切”的理论。现在,有的同志又喜欢引用列宁“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的话来论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政治工作就可以“退居二线”或者可有可无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都搬出了马列主义的权威论断作根据。列宁这两个论断是自相矛盾的吗?抑或认为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是一个此长彼消的关系吗?这里有必要作点引证和考察。一九一八年九月,列宁在《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一文中指出:要“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同时明确指出了要“少”和要“多”的原因,以及需要少谈什么样的“政治”,多谈什么样的“经济”。为什么要少谈些政治呢?因为“老一套的政治鼓动——政治喧嚷——占的篇幅太多了”,对于  相似文献   

18.
张作霖一生遭遇过多次暗杀,其中有3次鲜为人知.历史记载,影影绰绰,模模糊糊,几乎被人遗忘.有"杀人魔王"之称的徐树铮.是这3次暗杀张作霖的主谋.那么,徐树铮为什么要暗杀张作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实施的暗杀?暗杀又为什么没有得逞?几年后,徐树铮又是怎样被别人枪杀的?现在,我们就来解开这个沉埋已久、并逐渐被人遗忘了的历史谜案.  相似文献   

19.
按照一种诙谐的说法,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受了“第四次浪潮”的“冲击”。有人担心,是否还会有新的“浪潮”来?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历史总是依其固有规律向前发展,生活总要更新内容。如果把思想政治工作这几年由于改革而带来的自身变革,看作是“浪潮”冲击的话,那么,第五次第六次甚至更多次的“浪潮”还会来。鲁迅先生说:“站在山岗上者和飞沫不相干,弄潮儿则于涛头且不在意,惟有衣履尚整,徘徊海滨的人,一溅水花,便觉得有所沾湿,狼狈起来”(“鲁迅全集”第4卷)。浪潮面前,是做“狼狈起来”“徘徊海滨”的人,还是成为“于涛头且不在意”的“弄潮儿”?政工干部应该是后者。为此,首先必须认识到,这奔涌而来的浪潮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所含的意蕴是“洗礼”,是“更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个星期以前听说有这么一个会。我问什么会?答曰,思想政治工作故事会。我说可不可以听?答曰,欢迎来听。来了之后真是不虚此行。我在底下就在想,到底说什么呢?开了好几个头,最后我觉得还是发自内心说一句话"厉害了,我的书记"。每一次作为普通的党员,听到"书记"这两个字,总觉得很古板,他很严肃,同时他很正确,但正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