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98年5月22日,浙江省仙居县原县长应一民站在了台州市黄岩区人民法院的被告席上。当审判长宣判“被告人应一民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时,应一民默默地低下了他那高傲、狂妄的头。面对此情此景,又有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人,身上却一度笼罩着令人眩目的...  相似文献   

2.
与信念同行     
信念是什么 ?  信念是一个人自认为正确而坚信不移的观点。它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一种力量,一种激励;它是生命旅途中永不熄灭的灯塔,是指引人前进的路标。一个人失去了信念,他将永远走不出生命的漫长黑夜。   一个有信念的人坚信:没有永远干涸的河流,没有永远阴雨的天空,没有永远缄默的山峦,也没有永远坎坷的人生。   只要有了信念,再贫瘠的土地,也不会拒绝一锄一镐的耕耘;再干裂的河流,也不会拒绝涓涓细流的汇聚;再阴霾的天空,也不会拒绝点滴阳光的给予;再沉寂的山峦,也不会拒绝一草一木的点缀……   寒号鸟不…  相似文献   

3.
美国国际投资顾问公司总裁廖荣典有个很有名的百分比定律。他认为,假如会见10名顾客,只在第10名顾客处获得200元订单,那么怎样看待前9次的失败与被拒绝呢?他说:“请记住,你之所以获得200元订单,是因为你会见了10名顾客才产生的结果,并不是第10名顾客才让你得到200元。而应看成每个顾客都让你做了200+10=20元的生意。因此,每次被拒绝的收入是20元。当你被拒绝时,想到这个顾客拒绝了我,等于我赚了20元,所以应面带微笑,敬个礼,当作收入了20元。”  相似文献   

4.
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在争执或辨护时大言不惭地说:“我是平民百姓,我什么也不怕。”一个人真的就什么都不怕吗?未必。如果这个人还未完全丧失良心和人性,如果他还未达到丧心病狂的地步,他对自己的名声和性命还在乎,那么,他就一定有所“怕”。事实上,每个人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官也罢,民也罢,他都只是社会中的一员,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地存在,必须受到法律、制度的约束,以及道德监督。假如什么都不怕、不在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结局自然是不仅要遭到舆论的强烈遣责,严重者还会因违法违纪,受到处罚和法律制裁。其实,一…  相似文献   

5.
<正>意义在各有选择、各有侧重、难于划一的同时,也有它许多可供参考的共同或大体类似的价值标准。小而至于良好的生活习惯、待人接物,大而至于学习、工作、事业方向,我们可以选择更有意义的事去做并多做,而少去做无意义的事。就意义原则而言,就是说我们的一生,我们的每一天、每一刻应该尽可能地过得有意义些。什么叫意义?意义与目标不可分。你的目标是争取当世界冠军,那么刻苦训练都是有意义的。你的目标只是健身和娱乐,训练方法要求上就有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6.
假如你在某一个大街上买了点香蕉,你交钱了,摊主却说你没交钱,本来应该出五块钱,结果你出了十块钱。为什么在你楼下的杂货店里没有碰到这样的事?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杂货店的老板在你交钱以后说你没交钱.你下次就不会买东西了,你还会告诉你的邻居,他是骗人的,你的邻居也不会去买东西了,那么这个杂货店就应该关门了。我们去医院看病的时候,经常怀疑我们拿的药是真的还是假的,担心别人给我们打针的针头是第一次使用还是回收的;我们去买肉的时候,也经常担心这肉是不是注水的;当我们受雇于一个老板的时候,都担心他到时候会不会按时发工资;当我们雇一个人给自己打工  相似文献   

7.
《廉政瞭望》2014,(18):40-41
监狱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跟世界上很多问题一样,它没有标准答案。富有的挪威人建起了世界上最人性化的监狱;不那么有钱的南美人,让监狱维持着牢墙外的样子,几乎什么都不做;“最值钱”的圣昆廷监狱,犯人排队等死刑……  相似文献   

8.
李嘉诚是蝉联多年的华人首富,也是煲心灵鸡汤的大户与高手。记录他励志名言与成功经历的书有多种版本,且一直都很畅销,譬如,“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这是讲信心;“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这是讲勇敢;  相似文献   

9.
法轮功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一个李洪志编造了一套歪理邪说,居然蒙骗了一批群众,其中还包括一些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李洪志的歪理邪说都是一些什么东西呢?什么“现在的科学不算科学”;什么“人都是从宇宙各个空间掉下来的”,地球是宇宙的“垃圾站”;什么地球即将爆炸,人类正面临毁灭;什么“我做了一件前人从没做过的事,给人留了一部上天的‘梯子’。”如此等等。批驳李洪志的这些奇谈怪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问题在于,怎么有那么多的人会被这些歪理邪说所蒙骗,甚至为之神魂颠倒呢?这就不能不使我们作一认真的反思了。这其中…  相似文献   

10.
陈颖 《党建文汇》2009,(7):53-53
中国有句俗话叫“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九十不留坐”,意思是说,老人70岁以后,如果到亲戚朋友家串门,主人不要强留他住宿;80岁以上的老人,就不要强留他吃饭;90岁以上的老人,更是连坐都不要挽留了。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洪昭光教授认为,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主人如果按照以上做法做也不会失礼。年事已高的人,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应该尽量少走亲访友,否则,很可能给自己和主人家带来麻烦。  相似文献   

11.
田家乐 《世纪桥》2009,(14):47-49
“我立志从事教育事业,目的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改造国家,使她独立富强。但是帝国主义却不叫我们这样做,想把我们变成他们的附属国!同学们,假如我的理想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打破的话,我将毫不可惜,为了祖国,我一定投笔从戎,用我手中的枪和我的鲜血、生命来赶走敌人”!  相似文献   

12.
湍水石 《党课》2011,(7):128-128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许多事情领导如果不亲自过问,要解决就不那么容易。一个居民区建一个公厕需要领导批示,一个农民工追要被拖欠的工资需要领导批示,一起安全生产事故的善后处理需要领导批示,一起上访事件的有效解决需要领导批示,不一而足。我们很难想象,假如没有领导的批示,会是什么情况。  相似文献   

13.
今年12月26日.是导师龚育之教授的诞辰纪念日,恩师若在,应该八十有五,可惜敬爱的导师却在6年前离我们而去.走完了他78岁并不算长的人生历程。每当回忆起跟随导师学习的日子,总觉得导师的音容笑貌就在眼前.总觉得导师有时犀利有时慈祥的目光盯着自己.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愧对导师的教导。  相似文献   

14.
报载:某市一位负责政法工作的领导同志,亲戚因为打官司的事,从外地来找他说情,多次求见均遭拒绝,这位亲戚骂他“六亲不认”。办案的同志说,只有这种“六亲不认”的干部,处理案子才不会徇私枉法。亲戚、朋友、同事和老乡之间,有些情理之中的事情相互帮助、照应是应该的。问题在于,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间的亲情和友情。这位市领导不是不讲亲情、友情,而是深深懂得讲亲情、友情,更要讲原则。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情和义,懂得如果无原则地迁就亲戚朋友,就会违背法律和正义。任何友情都不能背离党纪国法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否则…  相似文献   

15.
刘永吉  张勇志 《求实》2006,(Z1):206
和谐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追求的最高理想。从人类伊始到党的十六大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人们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那么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是一直以来都困惑我们的问题。和谐社会是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叶茂 《廉政瞭望》2011,(23):22-23
反腐倡廉建设是一项广泛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纪委,其工作的领域覆盖方方面面。我们看到,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工作的推进或重大敏感社会事件的处理中,都离不开纪委的身影。那么,纪委到底应当是什么角色?要做什么?不做什么?  相似文献   

17.
汪洋湖同志是吉林省水利厅厅长、党组书记。他从政40余年,29岁就任县级领导,先后担任过许多重要领导职务,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都烙尽职守,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他坚持严格自律,廉洁从政,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正确对待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从不谋取个人私利;他主管过党务、工青妇和公检法,也主抓过农林、财贸和水利,不论做什么工作都干一行爱一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使自己成为行家里手;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坚持原则,敢抓敢管,严细认真,务求实效,贯彻中央和省委精神从不打折扣;他承担过多次艰…  相似文献   

18.
日本原松下公司总裁松下幸之助曾说:“职员中应该有各种各样的人。如果所有的职员都是同一种人,都有相同的性格和能力,那么作为整体将不会是一个理想的整体,公司也不会有朝气。”作为一个领导者,你从他的话里得到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有记者问柏杨的遗孀张香华:“对柏杨先生的观点,也有许多争议,台湾的李敖就公开地批评过柏杨先生的观点。对这些观点不同的意见,柏杨先生是怎么回应的呢?”张香华说:“我们夫妇都不谈李教,我们是得罪不起他的。他那张嘴太能讲话了,况且他还有一个女儿,嘴巴也是那么厉害,所以无论是他怎么批评柏杨,柏杨都是任他去讲,而从不发表自己的回应。因为我们实在是得罪不起他。”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躺在地上,如果他不想起来,那么十个人也拉不起他来,即使起来了也马上会趴下。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如果你做不好一件事,无论是搞好关系,还是寻找爱人,还是减肥,都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想做。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小游戏。女子当了妈妈,对待自己的孩子时,要记得这个游戏。孩子虽然小,也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你要把道理给他讲清楚,而且要让他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人会觉得孩子还小,没必要讲那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