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年寒暑假回到农村老家,都打心眼里为村里的发展高兴,为乡亲们生活的富裕而振奋。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村民们的消费观处于一种未经科学引导的、传统向现代过渡但尚未成型的阶段,反映出了小富即安、发展盲目、生活不文明等问题。那么,我们的新农村应该有什么样的新消费观呢?依笔者之见,首先,消费结构应该是合理的。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扩大文化消费的比重。目前在农村,文化消费基本上是贫乏的,读书看报一方面被看成是奢侈的事,另一方面又被看成是无关紧要的事。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这个问题亟待解决,而且必须解决好,真正用现代科学知…  相似文献   

2.
正确对待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长期以来不仅我国存在着重生产、轻消费的错误倾向,而且几乎所有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都普遍存在.大量事实证明,它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危害极大.回顾历史,我们就会看到,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大都实行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在工业化初期,特别是在面临帝国主义战争威胁的背景下,这个方针确实起过积极作用,但是斯大林把它说成是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并作为长期建设方针,各国纷纷效仿,所以就有了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消费和生产的  相似文献   

3.
《求知》2009,(4):47-47
梅宁华在《北京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把消费与浪费混淆起来,把消费与奢侈腐化联系起来,甚至把鼓励消费与提倡勤俭节约对立起来,使消费污名化、标签化.是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宜的模糊观点和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4.
生产、消费与人的自我认同——兼论马克思的生产认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认同是人不断追问"我是谁"从而将自身与他者区分开来的过程,消费认同则是人通过消费行为显现出自身与他者的不同。从最根本上说,消费认同是借助所消费的商品彰显出人与人间的差异,实质上消费认同并不能呈现出人的真正个性的差异,并不能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因而并不能建构人的认同。马克思曾指出人的生产才是反映人本质的实践形式,生产是人合理的认同方式。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迫切需要走出消费认同的陷阱,回归生产认同。  相似文献   

5.
消费社会、文化产业、文化商品都是资本发展的产物,它们遵循着同一个资本运营的逻辑,只不过在这个运营过程中,文化产业和文化商品同时实现了经济资本以外的文化资本的增殖,并由此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文化的商品化,尤其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之下,尽管一部分不能完全市场化的公益和准公益文化仍然存在,并作为公共文化事业中最重要的部分为社会提供着"文化产品";然而经营性的、生产"文化商品"的文化产业已成主流,无论是对于经济,还是对于社会,它的作用和影响力都大大超过了靠政府和国家引导的形式比较单一的公共文化事业。因此,可以说,在消费社会的生产实践中,"文化产品"已经基本转化成为了"文化商品",这同时吻合了市场经济的普及和深化过程;而文化商品化的实质便是:文化被纳入到资本增殖的轨道,成为资本实现自身的一个关键性环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谈到生产时,一股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由于生产要花费时间,所以马克思在考察产品的生产过程时,又划分了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占用的多少,决定其它时间的剩余。这样就提出一个问题,生产时间和剩余时间(非哲学意义上的时间)是从哪儿来的呢?如果没有生产,就没有生产时间;没有生产时间,也就  相似文献   

7.
《瞭望》1984,(30)
近几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商品比过去充裕多了。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目前比较突出的是,有些农副产品出现了积压的现象。应当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是生产“过剩”吗?当然不是。除个别品种(如质量差的烤烟等)外,我国各类农副产品人均占有水平还很低,这些商品绝不是过多了。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一种简单的办法是限制生产的发展,显然,这是不可取的。解决农副产品积压的问题,主要应当从消费方面找出路,提倡消费,扩大消费,以促进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封来贵 《理论导刊》2007,20(12):32-34
将和谐看作矛盾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之一或归结为对立面的统一是值得商榷的。首先,和谐的前提是"不同",即不能是同一个东西而应是多个事物,其相互之间具有外在的差别;矛盾中的同一指的却恰恰是同一个东西,其差别是内在的差别。其次,对立面之间的统一只是不同而和的最典型、最基本、最简单的表现形式,此外,和谐还包括三个乃至更多事物之间的统一、协调;而且,并非所有具有对立或相反关系的事物之间都存在或能够实现协调、和谐。  相似文献   

9.
告别温饱奔向小康生活目标的中国老百姓,在国家大幅度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之后,他们会把手头积攒下来的3万5千亿元存款投向哪里? 专家们预测:住和行将形成中国的第三次消费热潮,而住更是人们首选的目标。 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说,我国目前每年用于住房建设的投资是2000亿元左右,在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由过去的仅占1.9%降到不足1%,说明居民住房建设还有很大潜  相似文献   

10.
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要靠社会需求和消费来拉动。发展住宅建设,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住房需要,而且可以刺激对钢铁、机械、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家用电器、家具等的需求,带动几十个相关产业,最终可以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住宅建设和消费能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民主的同一性是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观点,它能够为人们正确理解和坚定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方向提供必要的启迪。民主同一性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成果和价值导向,具体表现为人权、平等、公平的价值内涵和人民主权、代议制政府、权力制约、厉行法治这些基本原则。评判民主同一性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上,坚持具体地、历史地、全面地看待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5,(27)
道法自然是中华文化之根,形而上思维是中华智慧之髓,道生一是中华宇宙观之魂。阐释"三生万物"宇宙图景,揭示宇宙内在的同一性统一性,对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力、凝聚力、影响力,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紧迫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宇宙的同一性统一性有三重境界:存在之道的同一统一、存在之为存在之道的同一统一、存在之道和存在之为存在之道的同一统一。宇宙的一切皆有空时自然形态,一切皆遵循空时对应法则和空间决定论三定律。宇宙万物之间的空间异同决定时间异同、时空异同,从而主宰、统驭宇宙的一切。  相似文献   

13.
消费观是指社会大众对消费过程中的消费品和消费水平适应自身收入、适应社会消费水平的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消费观散见于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中,它主要阐述了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之间的关系。重温马克思主义的消费观,无论是对于我们解决消费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耜 《各界》2010,(10):28-31
与一些作家文人自恃风雅清高,称金钱为俗物有所不同,身为大作家、大文人的鲁迅,偏偏对金钱表现出了足够的理解与重视。如众所知,先生的日记多罗列生活琐事以备忘,而其中就每每写到某月某日因何人何事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可见钱在先生心目中并非无关紧要。先生的杂文、演讲、书信等,更是常常涉及与钱相关的话题,有时甚至毫不隐晦地强调金钱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请看先生在著名演讲《娜拉走后怎样》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生产亦称社会生产,是人们利用生产工具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通常用人均国民收入的多少来衡量。消费是人们消耗物质资料来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过程。它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两个部分,居民个人生活消费是其主要部分。生产与消费相互制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6.
倪荫林 《理论导刊》2006,(12):33-34
从系统自组织理论看,系统的序参量与系统自身的离散张力是一对矛盾,两者同时生成,同时终结。而且在宇宙演化、具体系统存在上,是同一性占主导地位。斗争性对事物演化具有促发、推动作用,但其并不具有优越于同一性的特殊地位。正确把握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这种关系,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思维与存在同一性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我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坚持唯物主义前提下,以承认思维与存在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为基础的同一性,而不是俞吾金教授所说的,恩格斯是坚持黑格尔同质性基础上的思维与存在同一性。  相似文献   

18.
(一)直接生活的生产——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前提和基础唯物史观所赖以出发的现实前提和基础究竟是什么?从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哲学界一直就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种观点认为,除了物质资料生产,还应包括人类自身生产。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够全面。准确地讲,唯物史观所说的人类社会的现实前提和基础,是由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所组成的统一的社会生产,即直接生活的生产。早在唯物史观形成时期,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已经萌发了从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统一体中寻找国家产生根源的思想。之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了由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所构成的现实生活生产,是人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的科学原理。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总结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唯物史观研究的新进展,进一步对直接生活生产的原理做了全面、精确的表述,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生产是整个经济活动的起点和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它决定消费,而消费的增长又是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开拓广阔的市场,促进生产更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消费又决定生产。”正确阐明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对生产决定消费是比较重视的,而对消费决定生产却重视不够,甚至还把人们正常的消费需求和对美的追求当成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片面强调“省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