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仁”以及儒家德育方法中的“动之以情”的情感教育法。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为当今德育服务,实现儒家德育思想与高校德育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蓝媛慧 《青年探索》2006,3(5):32-34
应对当前我国高校德育自足性缺乏、主体性缺失、忽视实践的问题,注重德育的人本特质,恢复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及返回实践的生活世界,便成为构建高校德育有效性途径的依据和要求。由于青年志愿者行动具有:主体间“对话”与普遍道德共识的形成及道德主体地位的恢复;回归生活世界与道德本质和德育目的的契合;社会化融入过程实践与个体的自我实现三个特征,能够成为构建高校德育有效性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德育运行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工作理念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承认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这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充当多种角色的合作者,并通过建立高校德育运行新机制,在各个环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从而有效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高校德育改革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芳 《理论月刊》2005,(3):144-146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现行德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道德需要,提出当前高校德育改革工作的实施要在德育地位、模式、方法和内容体系上实现的四个“转变”,为新时期高校德育改革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构建适应社会的高校德育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适应社会是指德育内容利于大学生正确地应对各种利益关系,在促进大学生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显示其辅之以德、助人成材的现实效力。当前流行的几种德育内容构建模式社会适应性不强,其根源在于它们在处理道德规范与道德心理、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德育适应经济与德育适应社会等关系时的偏于一端或囿于一面。由“八个一”组成的高校德育内容正是为了克服当前模式的缺点、增强德育的社会适应性而作出的尝试性探索。  相似文献   

6.
道德智慧的培养:高校德育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智慧的培养是高校德育的着力点。当前高校德育内容偏虚,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不足,导致学生难以生成与发展道德智慧。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智慧,需要重新定位高校德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优化德育内容,注重道德体验,强化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高校德育的指导思想 ,促进大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目标。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高校德育改革整体关系的研究 ,我们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新时期高校德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动高校德育的改革实践 ,提高高校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宋玮  廖薇 《传承》2008,(10):88-89
高校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阵地和渠道。新世纪中国的社会发展对高校德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研究高校德育发展的战略,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方法成为新的课题。本文将立足于当前中国高校德育实施及发展的时代背景,从分析当前中国高校德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入手,分析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应具备目标展望,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德育发展的新思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时代高校德育之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化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急速扩张,传统德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必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虚拟性与实在性相结合,全球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继承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现代德育的路径和方法。在德育队伍建设方面,要树立“科学网络观”,实现“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德育环境营造方面,要树立“大德育观”,实现“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在德育目标达成方面,要树立“人本观”,实现“标准型”向“个性型”转变;在德育模式转化方面,要树立“双主体观”,实现“单向灌输型”向“双向互动型”转变。  相似文献   

10.
德育方法的转换与途径新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强 《求索》2007,(2):120-121
高校德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处于弱势地位,高校德育面临着困境。本文认为,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应该在方法上实现外在灌输向主体内化的转换,在途径上坚持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阵地和渠道.新世纪中国的社会发展对高校德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研究高校德育发展的战略,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方法成为新的课题.本文将立足于当前中国高校德育实施及发展的时代背景,从分析当前中国高校德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入手,分析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应具备目标展望,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德育发展的新思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工程德育是德育方法论现代化转向过程中出现的“一家之说”。部分高校在德育实践中遵循继承与创新的精神,以提高高校德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可行性为目标,提出了工程德育是一种德育方法论的创新。其理论内涵在于,工程德育是以“大工程观”切入,定位于“中层理论”的现代德育方法论。其实践范式在于,武汉理工大学近二十年来德育模式的探索,逐步形成不断融合与发展的德育系统工程。其目标指向在于,以人的精神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理想、信念、信仰等精神动力为终点,整体提升需要与动力之间的效度,从而德育目标得于达成。  相似文献   

13.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者首 先要实现德育观念的创新:必须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 向,确立“德育首位”的战略观念;必须超越狭窄的功利主义 德育倾向,贯彻“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必须全面拓展德育 实施渠道,建立“全员参与”的大德育观;必须始终坚持与时 俱进的理论品格,树立“科学发展”的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日益便捷,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既给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又给其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里饱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对于高校德育建设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机的融入到高校的德育建设工作已成为了高校及其思政教育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德育思想对于高校德育建设工作的重要作用,以期探讨出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建设工作的有效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高校应把德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德育具有塑造高尚灵魂、净化社会空气、完善个体人格、强化环境意识的功能。但当前高校的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构建全新的高校德育工作新体系。  相似文献   

16.
高校社区的德育价值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建国  侯志军 《理论月刊》2004,(12):156-157
高校社区是指由影响大学生生活成长并与大学生发生联系的人群构成的生活共同体。社区对于高校德育具有实践价值、选择价值和辐射价值。探究高校社区的德育价值,有利于形成高校德育和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高校德育和社区教育的优化整合,实现高校德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的科学论断,是站在新世纪的历史高度,在深刻分析和总结古今中外治国经验基础上提出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治国方略。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等学校,贯彻“以德治国”,就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把高校德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就当前来说,关键要强化“三个意识”、把握“三个关系”、突出“三个重点”、着力“三个建设”。  相似文献   

18.
高校生态伦理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既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德育与时俱进和学生全面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9.
秦红岭 《前沿》2007,(3):91-94
信仰教育的弱化和缺位、认知式德育与信仰式德育的失衡是当前高校德育陷入知行脱节和实效性低迷等困境的重要原因。为克服这一问题,应确认信仰式德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独立地位,使学校德育过程实现认知导向与信仰建构的有机统一和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20.
马恒民  薛为昶 《求索》2007,(10):114-116
作为本民族道德基本精神或元精神方式存在的中华“道德元典精神”,不仅成为传统道德得以延续的精神支柱,而且,由于其产生的原创性、思考的深邃性以及影响的广泛性,在现代道德文明建设中具有本体性的意义。就当代高校德育建设来说,中华“道德元典精神”中的关注人自身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审美化施教手段对于当代高校德育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