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和佛教都重视孝道文化,儒家把孝文化上升为社会和国家治理的礼仪规范,扩展了孝文化的内容;佛教强调的是对父母行孝。二者在践行孝道方面也有一定差别,反映了中华民族固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朱思阳 《世纪桥》2016,(3):74-75
孝道思想更是孝文化的理论渊源和根基之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成分之一,构成了中华孝道思想的核心内容。因而研究孝道思想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提升对中华孝文化的认识,以及加深对儒家哲学的理解,特别是促进我们建设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的孝的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孔子的孝,内涵丰富、十分的具体,并且对于后世孝道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重新梳理体会孔子孝的内涵,为我们建立当代社会需要的孝道思想提供了根据。  相似文献   

3.
这里的山以孝为名,镇以孝为名,孝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是中国最古老的齐长城的源头;这里是八百里水泊梁山的起点;这里有太谷学派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黄崖山寨……这里是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历史上因地势低洼积水,曾名水里铺。东汉初,村南巫山(今孝堂山)上建郭巨墓,遂因二十四孝之郭巨孝母的孝道故事改名孝里。  相似文献   

4.
潘国玲 《世纪桥》2011,(7):31-32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辞海》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曰孝","对祖先也称孝",概括了"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从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孝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起了稳定作用,在促进家庭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国家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倡导孝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孝文化对现今而言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家训家风是民族文化基因传承的中国方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孝道的优良传统,家训尤其推崇孝道,倡导以孝立身、以孝齐家,涵育孝道家风。传统家训的孝道教育主要包括尽心养亲、爱敬至上、顺亲为大、谏亲从义、丧祭遵礼等五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向世人展示了孝道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家训以孝道为中心,树立价值导向,注重人格养成,强化道德认同,建构起完善系统的道德教化体系。在新时代,重新激活家训家风的生命力,传承家训家风的优秀元素,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孝"为灵魂的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道德资源。新形势下,在分析大学生孝德观念现状的基础上探析其成因,进而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对策建议,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孝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伦理行为之一,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脍炙人口的"百善孝为先",正是古今对孝文化推崇的经典总结。本文拟以传统孝文化为切入点,就传统孝文化与当代孝文化之间的历史渊源及其在内涵与价值上的不同,谈一点个人看法。目的仅为在中华传统文化讨论异常炽热的今天,能从更多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有素的大家处,获得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的精辟见解。  相似文献   

8.
樊程 《理论建设》2013,(2):99-104
徽州歙县棠樾鲍氏宗族是以"慈孝"闻名的望族,孝文化维系着鲍氏宗族的繁衍与发展。尤其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外出经商的宗族子弟大量出现,鲍氏宗族更加重视对孝道的践行,并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促进了宗族孝文化的传承与兴盛。徽州歙县棠樾鲍氏宗族作为典型案例,可以概括出其与孝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从而进一步分析孝文化对徽州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高等教育的宗旨在于“立德树人”,大学既是传道解惑之地,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园地。加强对高等教育中孝道教育的探索,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素质修养,也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新时期与时俱进、传承创新孝道教育,坚持“孝识、孝性、孝行”三个维度,积极探索“知行合一”的孝道教育新模式,有利于高校在传承弘扬孝文化中,凝聚善气、践行善德,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06,(6):55-55
金冲及在5月8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首先必须纠正一种误识,即把传统文化和封建文化看作同义词。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好东西。比如,崇尚民族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自己,“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待周围的事物,“天道有常”,“物极必反”等等。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很多东西不能说成是封建主义的产物,它们是人们从长期实际生活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原因。当然,即使是祖先留下的东西里面,也有同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内容,如等级观念、男尊女卑、故步自封等。中国封建社会留下的文化不能说全是当时的统治者根据他们的狭隘需要制造出来的,许多内容有着更深刻的社会根源。但封建统治者们必定要把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游戏规则”纳入他们的需要,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这就给中国传统文化打上了深深的封律丰义烙印.两者紧紧地交织渗诱在一起.难以分开.  相似文献   

11.
正"孝老爱亲、尽孝讲和、孝行天下"是"孝德文化"的具体内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实施"孝德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年轻员工敬孝、履孝,敬业爱岗、爱家爱企,增强责任意识具有重要作用。神华宁煤集团煤炭化学工业分公司结合自身实际,在借鉴、尝试推行"感恩"文化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孝德文化"工程,使企业文化的模式和体系更为宽泛,也使孝亲、谦和、感恩、团结的氛围日益浓厚,员工对企业发展的共享度和共存度也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与农村孝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和主要特征,处于百善之先和教化之始的根本地位。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坚持继承和批判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赋予传统孝道以时代内容。然而在当代社会,孝道逐渐淡漠,特别在农村,由于孝道的缺失,中国大量农村老人面临生活心理苦境。农村孝道建设是关系九亿多农民社会和谐的大事,特别是老龄化社会的农村更需要弘扬孝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农村是关键,所以在农村创新、弘扬孝文化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3.
“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孝道,以致明清两朝把孝道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推行以孝治天下,追根溯源,还是与《论语》密切相关。近读《论语》,细细品味孔子关于“孝”的论述,感悟颇深,情不自禁,胸襟臆间不时涌起对父母虔诚的孝敬之心和浓烈的感恩之情。  相似文献   

14.
中华孝文化是一种家庭伦理道德,其影响力、约束力能够深入大学生的心灵,是一种重要的高校思想教育资源。高等院校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激活和强化大学生的孝意识、孝道德,充分挖掘、开发中华孝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5.
人生哲学方面,蕅益智旭把"孝"推崇到极高的位置,将孝分为世间孝与出世间孝。智旭认为世间孝非真,因此,修孝道的最佳途径是舍慈母而出家修行,以修出世间大孝。智旭还努力从戒杀、孝慈、心性等方面会通儒佛。在孝道观上,智旭虽然表面上强调世孝非真,出世孝为大孝,但实际上暗自里从不同的角度会通儒佛。  相似文献   

16.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根植于民族思想深处,是链接亲族血亲伦理的纽带,是中国农耕文明时期的重要思想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章对孝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当代价值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继承与弘扬孝文化对保持家庭和谐、培育优良品德、构建文明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孝道之悟     
正近日,我阅读了《小墨香书》系列丛书,读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等句,心中感慨良多。书中还详细阐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道。什么是孝道?在我看来,孝道是侍奉父母的行为准则,包括孝心、孝礼、孝行等内容。在儒家理论里,孝既是仁的根本,又是忠的前提,孝离不开诚,无诚不是真孝。诚跟信有重要的关联,合起来称作诚信。"人无信不立",诚信是我们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以"孝"为灵魂的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道德资源。新形势下,在分析大学生孝德观念现状的基础上探析其成因,进而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孝道教育的对策建议,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孝文化,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梁武波 《学习月刊》2014,(13):44-45
孝感是全国唯一的一个以"孝"字命名的中等城市,孝文化资源丰富、氛围浓厚。自南朝孝建元年设置"孝昌县"(五代后期改为孝感县)以来的1500余年间,在孝感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孝子频出,孝道盛行,为我们研究孝文化、传承孝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06年,孝感市委就提出了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城市发展目标。2012年,孝感市委、市政府做出"大力推进文化跨越,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重大部署。孝南区作为孝感唯一的市辖区,在传承和弘扬孝文化方面,既具有独特的地位优势,又承载着更多更重要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0.
郝亚飞  丁立磊  宋薇 《党史博采》2008,(11):49-49,51
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和核心,孝亲精神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成为我国传统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的重要文化根基。我国在经济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这就决定了中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还要以传统的家庭养老作为主要的养老方式。因此,批判地继承与发展传统孝道,对于解决目前我国社会的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