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02年9月上旬,我有幸参加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一个访俄文化代表团,访问了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心中与雾中的列宁墓9月5日,星期四,莫斯科时间的清晨6点我就醒了过来。因为上午要去参观列宁墓,心情很激动。还在孩童时期,我就从电影银幕上见到了敬爱的列宁同志的光辉形象,他那睿智而光亮的额头,严肃的、叱咤风云的雄姿,都在我当时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到苏联去,去瞻仰列宁、斯大林,看看那儿的伟大建设成就,感受十月革命的激情,确是我们这一代“红领巾”们的梦想。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令我这个从…  相似文献   

2.
1998年9月17日──9月23日,我作为中国赴俄罗斯德育工作者考察团成员到莫斯科市、圣彼得堡市参加中俄教育者会议。这次有意义的学术交流活动时间虽短,但我仍得到一些启迪与收获。一、赡仰红场、列宁墓的思考9月17日,我们团到达莫斯科,住在乌克兰饭店。18日上午参现红场、列宁墓、克里姆林宫,下午参现莫斯科大学。莫斯科市街道宽阔,环境整洁,城市中多系40──50年代方形式尖塔形建筑,一座用大理石装饰的东正教大教堂是新的大建筑。10时到达令人敬仰的红场、列宁墓,使我记起1941年德国法西斯突然进攻苏联,…  相似文献   

3.
走近列宁     
俄罗斯圣彼得堡市政府年轻的公务员也许很难理解中国人为什么总是满怀崇敬地参观斯莫尔尼宫的列宁办公室。我们造访这间意义非凡、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办公室时,一个公务员喜形于色地说:我们每年都要接待许多中  相似文献   

4.
2004年9月25日,乘车前往参观位于莫斯科郊外的托尔斯泰故居.初秋的莫斯科郊区,树木层林尽染、秋割后不久的麦田一望无际,淡淡的彩云衬在蓝天上,像一幅俄罗斯传统写实油画.……  相似文献   

5.
2004年9月25日,乘车前往参观位于莫斯科郊外的托尔斯泰故居.初秋的莫斯科郊区,树木层林尽染、秋割后不久的麦田一望无际,淡淡的彩云衬在蓝天上,像一幅俄罗斯传统写实油画.……  相似文献   

6.
6月下旬 ,我随中国社会科学院访俄代表团去俄罗斯。短短两周内 ,我们一行西从欧洲俄罗斯心脏莫斯科 ,东至亚洲东端俄罗斯远东地区海参崴 ,访问了 4个城市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科学家、科研机构、工厂农庄以及他们称之为农工综合体的新兴机构。时间有限 ,行色匆匆 ,但所见所闻还是使内心经常有所触动。虽然俄罗斯朋友们的热情好客、真挚友好像一股清凉的甘泉 ,使我们在盛夏的炎炎烈日下每天都愉快地体味着两国人民醇厚的友情 ;虽然俄罗斯的美丽风光、异国情调常令我们由衷赞叹 ,留连忘返 ;虽然望着那湛蓝天空飘着的一朵朵白云、城…  相似文献   

7.
巍峨壮观的克里姆林宫、富丽堂皇的地铁车站、庄严肃穆的反法西斯胜利纪念馆等名胜,是人们到莫斯科首先游览参观之所。而我们这次去莫斯科旅游的目标却与众大不相同,是参观近几十年来那些与在莫斯科发生的重大间谍案件有关联的地方,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间谍活动内幕。参观是从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总部所在地卢比扬卡开始的。卢比标卡是原全俄保险公司大楼,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被苏维埃政权没收,1917年12月20日“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特设委员会”(即“全俄契卡”,后几经改组演变,1954年3月13日成立苏联“国家安…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和共产党人缔造的第一次国共合作,使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获得迅猛发展,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瞿秋白同志曾对此作了巨大的努力,对于促成、巩同和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一 1922年11月,瞿秋白以中共代表团译员身份,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四次汽表大会。列宁同志在大会上作了《俄罗斯革命之五年》的长篇演说。大会通过了《关于东方问题的总提纲》。  相似文献   

9.
乍暖还寒时的莫斯科2006年五六月间,笔者有幸参加了俄罗斯短期考察活动。5月28日莫斯科时间晚上10时左右,飞机降落在莫斯科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我们一行多为第一次踏上俄罗斯的土地,来到普希金的故乡,亲身感受“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心头涌起微微的激动。有人说,五六十岁以上的中  相似文献   

10.
在莫斯科数十年未遇的大寒流时节,我带着满腔的热忱,踏上了俄罗斯的土地。对这块土地,我有着些许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总有几分想用亲眼目睹的事实与脑海里的概念进行对比和思考的冲动。尽管在国内办手续几经周折,最终还是成行了。围绕墓碑和墓园的思考来到俄罗斯的第一天,我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向往已久的红场和克里姆林宫。红场比我们想象的面积要小了许多,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更添了几分庄严肃穆之气势,皑皑白雪映衬着巍巍红墙,巴洛克建筑风格的教堂和克里姆林宫周围钟塔楼的多姿多彩仍然给我们以很大的视觉冲击力,在刀子般割人刮人的寒风…  相似文献   

11.
到了莫斯科,不能不去红场———那儿长眠着一个开辟人类新纪元的伟人列宁。我对俄罗斯始终怀有真诚而友好的情感。这种情感与心理上的贴切,源于少小时受《列宁在十月》、《伟大的公民》等苏联电影和《红色保险箱》、《危险的道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苏联文学作品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学读书期间,我更多地涉猎了俄罗斯的文学作品。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高尔基,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曾吸引过我无悔的目光。另一方面,在我的认知中,自20年代起,无数中国热血青年汇聚在这世界革命的中心,接受革命的洗礼和熏陶,…  相似文献   

12.
战争与和平     
在俄罗斯这个森林遍布、幅员辽阔的美丽国家旅行,我有一个发现,那就是俄罗斯人对自己国土上发生过的战争记得很清。与俄罗斯的一些文化人聊天,他们对13世纪蒙古拔都与俄罗斯各大公之间的战争、16世纪伊凡雷帝死后俄罗斯各大公之间的战争、17世纪彼得大帝征服瑞典的战争、18世纪凯萨琳二世对黑海沿岸的战争、19世纪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战争、20世纪在俄罗斯国土上发生的战争,大都能说得清楚。我们不论是在莫斯科城、卡鲁加州还是在圣彼得堡市游览,总不断有人告诉我们,哪处地方曾经做过战场,哪条路是拿破仑1812年退却的道…  相似文献   

13.
陈彩云 《群众》2018,(24):67-68
日前,应相关机构邀请,我到俄罗斯进行短期交流访问,在莫斯科停留几天后来到了圣彼得堡。地导知道我们从莫斯科过来,当即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两个城市的差别:莫斯科相对现代,圣彼得堡则更加偏重文艺;圣彼得堡人认为莫斯科人文化内涵不够,莫斯科人则认为圣彼得堡人不够现代又太“文艺”。  相似文献   

14.
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纪念日。应俄总统叶利钦的邀请,江泽民主席前,庄莫斯科,出席纪念庆典。我们重庆市政府代表团也应与重庆市结为友好城市的俄罗斯沃罗涅什市政府的邀请,前往该市参加庆祝活动。在俄罗斯的14天里,我们与俄罗斯人民共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回顾历史,欢庆和平,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6月下旬,我随中国社会科学院访俄代表团去俄罗斯。短短两周内,我们一行西从欧洲俄罗斯心脏莫斯科,东至亚洲东端俄罗斯远东地区海参崴,访问了4个城市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科学家、科研机构、工厂农庄以及他们称之为农工综合体的新兴机构。时间有限,行色匆匆,但所见所闻还是使内心经常有所触动。  相似文献   

16.
1977年是十月革命胜利60周年,11月7日,苏联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在声势浩大的群众游行队伍中,第一次出现了和列宁像制式、大小一模一样的勃列日涅夫肖像,站在列宁墓观礼台上的勃列日涅夫喜不自禁。1977年对于苏联而言,也确实是重要的一年。  相似文献   

17.
问:你对八国核安全首脑会议有何评论?对俄罗斯在该会议上提出的九点建议持何态度? 答:我们注意到了莫斯科八国核安全首脑会议及俄罗斯在会议上提出的九点建议的有关报道。我们赞成有关国家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切实加强核安全及对放射性废物和核材料的妥善处理和处置。  相似文献   

18.
1961年2月,我曾到过前苏联首都莫斯科。1997年11月,为拍摄反间谍历史故事片《旭日惊雷》中毛主席访苏的几场戏,剧组中的部分演职人员前往俄罗斯进行外景现场拍摄,我又再度来到了莫斯科。30余年过去,景色依旧,人事全非。现将赴俄见闻简略记述如下,以飨读者。在俄航班机上我们赴俄剧组成员乘坐俄罗斯航空公司的航班,于11月18日启程。我们坐下后,环视左右,舱内旅客已满,除我们几个中国人外,其余全是高鼻梁、灰眼睛的西方人。我猜想他们多数应是俄罗斯人,其中有相当数量是贩运中国货的“倒爷”。可能是生活习惯不同,不少男男女女…  相似文献   

19.
城市的素质     
一位朋友去莫斯科访问,回来后我问他,去了趟莫斯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说,莫斯科的大气和洁净就不用说了,令他感慨最深的是那个城市的素质。我不明白朋友所说城市的素质指的是什么。朋友说,在莫斯科,最宏伟的建筑,并不仅仅是商场、超市、写字楼,就连教堂、学校、博物馆、歌剧院同样气派。而且,这些地方绝对是不只算经济账的。中小学是义务教育,因而中小学是不收任何费用的。博物馆没有收费的,只要你有兴趣,你尽可以参观任何一个展室。几个歌剧院都十分宏大庄严,但一般都不收费。几个公园的建筑和布置都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  相似文献   

20.
《前进》2019,(12)
<正>苏联谢·阿列克谢耶夫在《列宁的故事》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卫国战争时期,列宁收到一封从南方察里津前线发来的急电,大意是:前方局势非常紧张,部队要求支援武器和服装,控告莫斯科迟迟不予答复。列宁看完电报后皱起了眉头,并让通信员把电报送给军需供给部。一个小时后,他又亲自给部长打电话:"您好,我是列宁。我派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