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卜居》是写楚怀王末期“屈原既放年三,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时的景况。屈原遭遇不幸,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实是一个重要原因。故于《卜居》内,屈原愤然曰:“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口足)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此“妇人”当指郑袖无疑。郑袖者,怀王之宠姬,为时人目为“幸夫人”(《战国策·楚策二》)。她是个权变而又愚顽的女人,是屈原的政敌。屈原把她作为自己主要对立面而加以指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卜居》里另两问,“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历来注家多以为指贵人、诸侯。其实“大人”可指女性,此处即谓郑袖;故五臣注:“云‘大人’,谓君之贵幸者。”(洪兴祖《楚辞补注》引)对郑袖,屈原一称“大人”,乃揶揄之;一称“妇人”,更轻贱之矣。  相似文献   

2.
《创造》2008,(6)
人类起源于劳动,社会起源于劳动,艺术起源于劳动……一切都起源于劳动。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于人会劳动,在于人有技能。技术不仅仅是技术。《庄子·养生主》记载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段话是说,庖丁宰杀和分解牛的技艺非常高超,声音合  相似文献   

3.
《精神文明导刊》2014,(6):52-52
咎犯夜哭 【原文】 文公反国至河,令:“笾豆捐之,席蓐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后之。”咎犯闻之而夜哭。文公曰:“咎氏不欲寡人之反国耶?”对曰:“笾豆,所以食也,而君捐之;席蓐,所以卧也,而君弃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而君后之。今臣与在后中,不胜其哀,故哭也。且臣为君行诈伪以反国者众矣,臣尚自恶也,而况于君乎!”再拜而辞。文公止之,乃解左骖而盟于河。(群书治要·韩子)  相似文献   

4.
《精神文明导刊》2014,(9):53-53
十五年,楚子伐宋,宋人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日:“不可。古人有言日:‘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日:‘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日:“晋师悉起,将至。”郑人囚而献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乃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汝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日:“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之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合之以归。(群书治要·春秋左氏传)  相似文献   

5.
据《资治通鉴》记载:春秋战国时,魏国国君文侯极好音韵,且造诣颇高。有一次,文侯邀请国师田子方一起饮酒听韵,当别人沉醉在优美的旋律中时,文侯却听出伴奏的钟声音律不整齐,当即评论道:“钟声不比乎,右高。”田子方听后,鄙夷地一笑道:“臣闻之,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今君审于声,臣恐君之聋于官也。”此话大意是:贤明的君主把身心精力都用在治理国家大事上,糊涂的君主则迷恋  相似文献   

6.
遊刃有餘     
庖丁爲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音椅),砉(音虛)然響然,奏刀騞(音獲)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幕菥?“譆(同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同隙),導大窾(音款),因其固  相似文献   

7.
正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  相似文献   

8.
“大一统”原本指历法的统一。《公羊传》释《春秋经》中“元年春王正月”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里的“大一统”,没有什么很深奥的意义,平实,通俗。汉代经学大师董仲舒,借注“元年春王正月”来发挥自己的思想。他说:“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正本也”,即第一年称为元年,是重视开始之意,表明要端正根本;“春王正”则为“屈民而伸君,屈君  相似文献   

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把标点改一改,意思就不同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民认可,就这么办;不认可,也应让他们了解情况。他是说人民群众有决定权和知情权呀!  相似文献   

10.
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素有爱国主义的伟大传统,这一传统闪现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各种形式,又以诗词更为显著。历朝历代,一批批忧国伤时之士运用诗与词的形式,或壮心假于比兴,或浩气行于典故,或直泻胸臆,或潜气内转,无数篇章表达了对自己祖国的强烈热爱,对进步理想的执著追求。其堪称里程碑者,在前有九年放逐、独步行吟,乃赋《离骚》的屈原,在后有十年困守、十年离乱,心血写就“诗史”的杜甫。作为屈原、杜甫爱国主义文学传统的伟大继承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以词名世的伟大爱国作家,辛弃疾极大地拓展了词的题材,尤其他是运用词这种艺术形式,呼唤时代的风云,奏响爱国的心曲。辛疾弃  相似文献   

11.
彭涛 《湖北社会科学》2005,(12):189-191
1645年6月,大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下了一道命令:“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居贰心,不几为异国之人乎?……自今布告之后,京城限旬日(十天),直隶各省地方自文到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该地方文武各官,皆当严行察验。若有复为此事渎进章奏,欲将已定(按指占领)地方人民仍存明制,不随本朝制度者杀无赦!”改朝换代,要臣民“易服色”、“正衣冠”,把老百姓外表变一变…  相似文献   

12.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相似文献   

13.
据文献和考古资料,祝融为楚族先祖。 《国语·郑语》记有史伯的一段议论:“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融之兴者,其在姓乎?”“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在熟悉典籍的周太史看来,姓荆楚为祝融后裔。先秦时有“民不祀非族”、“非是族也,不在祀典”的说法。《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  相似文献   

14.
曲高和寡     
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衆庶不譽之甚也?”宋玉對曰:“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於郢(音:影)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之者數千人錇椤蛾柊ⅰ贰ⅰ掇丁?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錇椤蛾柎喊籽?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炭逃?雜以流徵(音:止),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瞧淝鷱浉?其和彌寡……夫聖人瑰意奇行,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相似文献   

15.
狡兔三窟     
冯谖(音暄)[谓孟嘗君]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復鑿二窟。”孟嘗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於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於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嘗君。冯谖先驱,诫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辞不往也。齐王闻之,君臣恐懼,遣太傳賚(音基)黄金千斤,文车二駟,服剑一,封书谢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谀之臣,开  相似文献   

16.
梅德高 《理论月刊》2003,(11):F002-F002
孟子生当乱世,其时诸侯混战,民不聊生。他清醒地认识到,德治并不简单意味着道德教化,而是首先要施行仁政,以德惠民。孟子认为,以德惠民并不是君主的恩赐行为,而是关系到其统治存亡的治国措施。就君民关系而言,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政治成败而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施行仁政必然得到民心,“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就社会和谐而言,民众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和财产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民众若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本无法接受治理和教化,“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实施以德惠民的具体措施,一是制民之产,使民众有维持生活的能力,“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二是使民以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三是省刑薄税,“省刑罚,薄税敛”,“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四是善养孤寡,“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  相似文献   

17.
明太祖朱元璋“删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意味深长的事件。 作为亚圣,孟子的火气很旺,思想中也颇有一些原始民主主义的原素,他并非无原则地强调臣民对君王的服从,相反还认为,恶法非法,暴君非君,面对恶法和暴君,人民有反抗的权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些都是中国思想史上光彩夺目的名言。  相似文献   

18.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同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音西)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欲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相似文献   

19.
一次乾隆皇帝想开个玩笑难难著名学者纪晓岚,乾隆问他:“纪卿,忠孝怎么解释?”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乾隆立刻说:“我以君的身份命你现在去死!”“臣领旨!”“你打算怎样去死?”“跳河。”“好,去吧!”纪晓岚走了没一会就回来了。彭隆问道:“纪卿,你  相似文献   

20.
廿四史当然不是什么供消遣的书,但其中并不少有趣味的材料。《晋书》说,孝惠皇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为私乎”,便引得不少后人发笑。其实如果将虾蟆拟人化,则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喊,叫,写文章,其动机不是为官(或曰为公),便是为私(或曰为己),总难超出这“两为”的范围,惠帝之问,也并非问得完全没有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