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耶稣墓,又称"圣墓",坐落于耶路撒冷老城圣墓教堂之内。墓内最重要的遗物是一块耶稣停尸石。最近,耶稣墓已经被考古人员打开,沉睡数百年的停尸石重见天日。该石头系耶稣本人被钉十字架后,遗体从十字架上转移到山洞内这块被用作"殡年,第一个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派遣其母海伦娜为代表前往耶路撒冷,确认了耶稣最后埋葬地的确切位置。君士坦丁皇帝在埋葬耶稣的山洞之上建造  相似文献   

2.
作为西方基督教的一个重要节日,圣诞节本身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内涵。近些年来,圣诞节在中国的发展呈愈来愈流行之趋势,掀起一阵圣诞节热的狂潮。圣诞节在中国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火热,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思考,人们基于不同的视角来反思圣诞节热这一文化现象,并进而呼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本文基于这一背景,从圣诞节热的文化内涵着手,深刻剖析圣诞节流行于中国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11,(3):38
《圣方济各、圣劳伦斯与耶稣诞生》价值:2000万美元画面赋予耶稣诞生一股阴霾的气氛,人物表情凝重,与一般歌颂耶稣诞生带来欢乐的画相反,作者反而想表达出人类前景充满更多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4.
马晓彬 《学理论》2014,(5):40-41
尼采自称是西方历史上最坚定的"敌基督者",其对道德和宗教的批判无疑是属于他哲学中最有名的部分,尼采对于基督教的反对迥异于以往哲学家对于基督教的批判。尼采认为基督教的创始人实际上是保罗,而不是耶稣,保罗解释了耶稣之死,并将耶稣否定的"罪与罚"的逻辑,实际上又重新归给了基督教。而保罗对于耶稣形象的曲解,实际上也正是基于耶稣的心理学类型特点,也正是这种心理学类型倾向导致整个基督教对于现实世界的否认,而转移为对彼岸世界的信以为真的肯定和向往。  相似文献   

5.
人是活在盼望中的人.大凡各种宗教的产生,都是试图为当时那个时代那个地方处于迷茫困惑中的人民和社会提出一个盼望.犹太民族由于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而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盼望,这种盼望可被称为末世盼望或弥赛亚盼望.旧约的核心目的是应许弥赛亚的到来.耶稣的信徒们认为,耶稣身上实现了所有应许,因此耶稣就是弥赛亚.从某种意义上说,耶稣的第一次降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弥赛亚,他将在第二次来的时候开始弥赛亚的工作.耶稣信徒对弥赛亚的这种理解已经颠覆了传统犹太人的弥赛亚看法,成为一种新的神学创造,因而形成新的宗教--基督教.但对基督徒来说,由于没有人知道耶稣再来的具体时间,所以这仍是一个等待中的盼望.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11,(6):38-38
画面赋予耶稣诞生一股阴霾的气氛,人物表情凝重,与一般歌颂耶稣诞生带来欢乐的画相反,作者反而想表达出人类前景充满更多不确定因素的担忧。  相似文献   

7.
《党政论坛》2011,(2):38
《圣母玛利亚与亚恩温德》价值:6500万美元在参差不齐的蓝色山前,圣母玛利亚安详地坐着,膝上的圣婴拿着一个木头卷线轴……画面展现了年幼的耶稣和圣母在一起的情景,隐示着圣母和世界都无法改变耶稣未来受难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党政论坛》2011,(4):38-38
《圣母玛利亚与亚恩温德》价值:6500万美元 在参差不齐的蓝色山前,圣母玛利亚安详地坐着,膝上的圣婴拿着一个木头卷线轴……画面展现了年幼的耶稣和圣母在一起的情景,隐示着圣母和世界都无法改变耶稣未来受难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文艺对话录>中的灵魂人物苏格拉底与希伯来民族的圣典<圣经·新约>中的耶稣是西方文学中最为光辉的两个理想形象.旨在探寻原型批评理论视野下两者形象深层次上的共同点,从而找到植根于各自民族宗教、历史文化中的苏格拉底与耶稣形象之间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0.
姚峥 《瞭望》1993,(17)
春天复活节兔子为什么在去年冬季圣诞节时提前出现在街道上?而且原本憨态可掬的复活节兔子此刻怎么如此愁眉不展,一脸阴沉?原来,是德国五金工会的工人们在圣诞节时把愁容满面的复活节兔子抬到了奥古斯堡市的大街上,意欲宣泄自己对前途的忧虑。他们在标语牌上写着:“倘若复活节失业而流落街头,圣诞节怎么快乐得起来?”联邦劳工局公布的失业统计报告不幸正应验了工人们的预言。全德今春2月份的失业人数已达347万,失业率达7.5%,这还不算相当一部分被迫缩短工时的“无形失业者”。  相似文献   

11.
时隔25年,纽约公交系统再次全面陷入瘫痪,使数百万依 靠该系统出行的市民在圣诞节前尴尬无助。  相似文献   

12.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给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大街上的火树银花,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家庭中五彩缤纷的圣诞树,给节日增添了浓重的气氛。然而,在这个当今还受到军备竞赛、经济萧条、失业和社会动乱威胁的世界上,人们在尽情欢度节日的时候还遇到什么?他们是怎么想的?本刊驻波恩、巴黎、伦敦、华盛顿的特约记者发回的圣诞节随笔,也许有助于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环球侨讯     
《侨园》2003,(1)
生活在美国的大部分华裔,无论是过西洋的节日还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保持着自己的过节习俗和传统。从感恩节开始,美国便进入一年中节日最频繁的时期。感恩节、圣诞节和元旦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接踵而至。这段期间的气氛与中国春节之前的气氛十分相似,美国的民众在准备过感恩节的同时,也在为欢度圣诞节做准备。华人元旦一过,就都准备过春节了。生活在美国的华裔按  相似文献   

14.
墨西哥是个节假日繁多的民族,一年365天中有250天在过节。在诸如圣诞节。东方三工节、亡灵节、成人节、妈妈节、爸爸节。儿童节、情人节、教父节、干亲节、邮递员节、泥瓦匠节等令人眼花缘乱的节日中,当数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和新年的花销最大。墨西哥人在圣诞节期间尽情挥霍,节后大部分人的经济捉襟见肘,日子非常难过。因此,他们称每年一月为“爬坡之月”。墨西哥人有这样一种消费观念:今日不考虑明日事,否则,你今天就微洒不起来。在这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费观念的驱使下,无论是墨西哥穷人还是富人,大多数在迎新辞旧之际开支无…  相似文献   

15.
法国在职人员享受的假期很 多,除了每年7月中旬到8 月下旬是法国一年一度的长假之外,还有复活节、耶稣升天节等各种各样的节日。这样多的假期,人们不会总是呆在家里,于是外出  相似文献   

16.
天堂与尘世     
在巴西首都称为“白色的鹰”卫星城的一间薄板小屋里,年逾六旬的老妇人若泽菲娜跪在墙角的耶稣像前,不停地在胸前划着十字,向上帝默告着,并且回忆着不久前见到教皇的情景。  相似文献   

17.
王纬 《瞭望》1985,(52)
巴黎专电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现在又是一片火树银花,它告诉人们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又来临了。今年的圣诞节和法国的议会竞选活动交织在一起,那些五彩缤纷的圣诞树、纸花和各党派的竞选标语、照片,着实使冬天的巴黎增添了一些色彩。记得去年的严寒曾使成千上万的流浪汉以地铁为家。今年的寒流尚未到来,但是,在火车站、在地铁,那些衣衫单薄瑟缩在坐凳上的无家可归者又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可是当你转入香榭丽舍大道,进入比加达红灯区,那里又是另一番景象:华灯璀璨,灯红酒绿。  相似文献   

18.
秦湖 《党政论坛》2013,(4):57-57
《圣经》里有一则很有趣的小故事:耶稣成名之后,回到家乡讲演,听众根本不买账,只是嗤之以鼻:这不就是那个木匠家的小儿子吗?耶稣没动气,说:没有一位先知,在想到“故乡”,大概自然而然就会泛起那些关联词:童年、亲人、温情……一草一木,都是可亲的,是看着自己长大的。故乡,像一件洗过很多次但仍然很暖的旧衣服,带着体香,任何人穿上它,八十岁也是牙牙学语的小孩子一巨不觉得,衣裳太紧,腾挪的空间太小吗?  相似文献   

19.
迎圣诞记趣     
达洲 《瞭望》1989,(50)
一过了感恩节(在美国是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人们就开始忙于过圣诞节(12月25日)的准备。商店里到处贴着“圣诞大甩卖”,以招徕顾客。与美  相似文献   

20.
李强 《瞭望》2004,(41)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一些传统节日近年来有逐步衰落的迹象。很多城市青年开始引进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