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古汉语"宪法"是"宪"的一个衍生语词,二者词义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古人训"宪"为"法",多直解其义,未能尽疏其意。他们用"宪"称"法",初为特指先王之法或旧典,意为恒常有效、世代遵从之法。后词义扩展,"宪"多泛指各种法律,成为对"法"的一种尊称。在先秦,"宪法"有两种构词:一是"宪"与"法"同义连缀,泛指国法;二是"宪法"作为一个偏正语词,"宪"是"法"的修饰词,"宪法"有"显法"或"常法"之义,但无"根本大法"或"最高法律"之义。秦汉以降,"宪法"皆属同义联合语词,泛指"国法"、"王法"、"法制"、"刑法",有时还指称一种治道与治法,但仍无"根本法"之义,仅蕴涵着人们对法的一种敬意。  相似文献   

2.
公民概念之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寻公民概念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分析普遍意义的公民概念 ,对于我们当今领略宪法意义上的公民之精神极为必要。从古希腊与城邦一体的公民、古罗马时期公民的政治身份与民事身份的剥离、中世纪臣民意识的泛滥、市民阶层的悄然兴起 ,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公民概念的个人理念凸现以及现代国家之公民概念外延法定、内涵趋于泛化的发展历程表明公民概念始终以政治权利为核心。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身份问题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有概念。"农民工"是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称谓。这一称谓具有太多的内涵,无法从法律上对其进行定性的分析。这使得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遇到很多的困难。法律的确定性、规范性和平等精神在"农民工"概念面前束手无策。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民工"已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何从法律制度的层面容纳"农民工"群体,已成为现实问题。应当用产业工人替代"农民工"概念,彰显"农民工"的公民身份。  相似文献   

4.
钱宁峰 《中外法学》2012,(1):100-120
"统治权"是近现代中国宪法史中被忽视的宪法关键词。该词汇在明治宪法制定过程中被创制,并影响了近现代中国。近现代中国宪法文本中"统治权"的含义可以类型化为"大权"、"国家权力"和"主权"。"统治权"在宪法史中的频繁出现,一方面表明了一个法律词汇的独立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即概念的政治化过程就是政权合法性论证的过程。从历史演变来看,"统治权"让位于"主权",并逐渐被抛弃。  相似文献   

5.
2003年,我国一些地方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在维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方面频推新举,许多公民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应有的基本权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律素质的提高,看到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进程正在稳步推进,听到我国民主法治前进的铿锵足音。本刊记者与出席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部分代表一起,共同梳理了一桩桩令人难忘的维权举动,探析了一个个民主的"细节",为的是继续弘扬法治精神,引起更多的人来共同关注民生、维护民权,使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更好地得到保障和实现。  相似文献   

6.
规范地位是指某一条款在基本权利内部乃至宪法规范体系中的效力,取决于该条款在特定宪法秩序中的法律属性。尊严条款因其法理基础、宪法文本表述及宪法解释实践的差异在各国宪法上享有不同的地位,归纳起来可分为宪法原则、基础价值、规定功能的宪法概念。我国宪法第38条人格尊严的哲学基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人是目的、人格发展、交往理论,而是着重于个人的名誉与荣誉保护;宪法文本表述并非人的尊严、人性尊严,而是人格尊严,且该条既未规定在总纲中,亦未置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之首,即使与"国家尊重与保护人权"一款结合起来阅读,亦无法取得与其它国家宪法上的规范地位。人格尊严在我国宪法上属于独立条款,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具有具体的法律内容,在宪法解释过程中可作为规范与特定宪法事实相涵摄,证明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了侵犯。  相似文献   

7.
2003年,我国一些地方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在维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方面频推新举,许多公民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应有的基本权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律素质的提高,看到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进程正在稳步推进,听到我国民主法治前进的铿锵足音。本刊记者与出席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部分代表一起,共同梳理了一桩桩令人难忘的维权举动,探析了一个个民主的"细节",为的是继续弘扬法治精神,引起更多的人来共同关注民生、维护民权,使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更好地得到保障和实现。  相似文献   

8.
饶传平 《现代法学》2011,33(5):24-36
在中国,英文"Constitution"一词早期曾被译为"国例"、"例制"、"国法"、"章程"、"国律"等中文词。中国近代立宪意义上的"宪法"一词,最早见于王韬和郑观应的著作,但他们只是一提而过,并未作深入的阐述。维新期间的康有为、梁启超也多次提到"宪法"一词,但他们只是把宪法当作一般的律法看待,并无立宪涵义的认知,更谈不上提出了立宪的主张。学界长期使用的史料、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立宪法"、"三权鼎立"的内容是后来改窜添加的。戊戌时期康、梁的政治主张主要集中在兴民权、设议院上,并非如学界长期认为的那样,已经成为了立宪主义者。康、梁真正成为立宪主义者,要在逃亡日本、大量阅读日译或日著的宪法著作之后。在日本,"Constitution"早期也被译为"国宪"、"政体"等词。日本近代立宪主义上的"宪法"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治初年对西方宪法的翻译中,后经立宪进程的推展而成为公定用语。中国近代对宪法概念首次展开深入分析的,是流亡日本后的梁启超于1899年撰写的《各国宪法异同论》一文。英文"Constitution"和具有立宪主义涵义之"宪法"概念,正是经"同文同种"之日本学者的翻译、梁启超以及留日学生的转述而在中国真正广泛传播开来。随着日俄战争中日本取胜,"立宪救国论"随之而起,中国立宪的进程才真正得以开启。  相似文献   

9.
中国宪法学现有的公民研究都集中在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一主题之上,本文运用政治宪法学的视角和方法,突破已有的研究范式,来讨论公民身份和公民本身的含义和历史渊源。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之下,针对中国宪制道路所面对的"非常政治"与"日常政治"之间的转换困难,本文提出运用富有建构意义和平衡意义的"宪法政治",来推进中国的公民身份和公民社会建设进程,寻求克服反法治的激进主义所可能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宪法实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学基本范畴。从概念的源流与演变来看,民国时期的宪法学说和苏联国家法学说是两个重要的理论渊源。回顾近代以来的宪法学说史,"宪法实施"概念整体上体现了一种变法思维,即通过实施宪法来建立新的法律和政治秩序。受此观念影响,宪法实施也是一个具有高度政治性的概念,宪法实施更多的是依靠政治化的方式。即,通过政治动员提高民众的宪法观念,进而实施宪法。这种"宪法实施"概念不仅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的宪法理论,同时与社会主义新宪法秩序的建构也有暗合之处。  相似文献   

11.
他们都是名人,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戏称老F4。他们有着特别的爱好,尽管这个爱好无法增加他们的资产。预防奸商的陷阱、帮助业主成立业主委员会、调解业主与物业的矛盾、不断提出立法建议……这些在别人眼里枯燥的工作,却让他们累并快乐着。与此同时,李文、老孙等更多的与开发商较真的人纷纷站出来,更多的业主有了明确的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意识,而《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的出台,更表示消费者权益能够得到更好的法律保障。尽管目前的消费维权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但法律专家鼓励大家,"对欺诈者也要摸老虎屁股",因为他相信"用法律利剑"可以开辟出"房地产的宁静市场"。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至少到1900年以前,"法"与"律"是并列的两个概念,"法"指一切的规范及原则,在符号性质及指示性质两种意义上使用并往往偏向符号性质的使用,承载着人们心中公平、正义的理念,"律"则是指制定法,是单纯指示性质的使用,能够还原为具体的物。1900年之后,日本从中国借去的"法律"一词流回中国并泛滥于中国,瓦解了中国几千年来"法"、"律"并列的格局,法义消失,沦为了物。  相似文献   

13.
正在美国当警察可谓一件既麻烦又辛苦的事情。美国的《刑事诉讼法》就像是一部"警察约束法",它不厌其烦地规定了警察在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搜查、逮捕、盘问、窃听等涉及介入公民人身权、隐私权及财产权的法律程序中应当遵循的程序和规定。因此,警察稍不留神就会涉及非法侵害公民权利。美国的《刑事诉讼法》之所以如此设计,主要原因在于该法主要起源于美国的《宪法》,而《宪法》是一部人权保护法,因此,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美国的《刑事诉讼法》更像是一部处处限制警察、保护人权的法律了。  相似文献   

14.
在平常的写作和谈话中,每当涉及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称谓时,我习惯用“公民”或者“民众”的概念,除非是引用或者遇到某些特定的情形,我不会使用“老百姓”或者“人民群众”之类的词汇。有细心的朋友对此不解,我向他们解释: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在一个崇尚法治的国家,我们理当多使用法律概念。按照宪法学的观点,“公民”是指拥有一国国籍,并依据该国法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据此可以清楚地知道,“公民”的概念,集中体现了自然人基于一国法律所处的地位,它不仅表明自然人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更体现自然人享有的法定权利。和“…  相似文献   

15.
5月14日,一份特别的“建议书”被传真至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认为国务院1982年5月12日颁布的,至今仍在使用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与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相抵触,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这份薄薄的公民建议书,以民间形式启动了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违宪审查权的程序,罕有先例。建议人在落款处郑重签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俞江,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腾彪,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许志永,北京邮电大学文法学院。他们还有一个共同身份:法学博士…  相似文献   

16.
童之伟 《中国律师》2001,(12):23-25
宪法司法适用从内容上看,就是法学界所说的“宪法司法化”。我不采用“宪法司法化”一词。是因为其中那个“化”字似乎暗含欲将宪法典的适用权全让法院包揽并排斥立法机关等主体适用的意思。宪法司法适用的提法与法理学的“法律适用”概念比较好衔接,因而含义也较易为人们所把握。  相似文献   

17.
他们都是名人,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戏称老F4。他们有着特别的爱好,尽管这个爱好无法增加他们的资产。预防奸商的陷阱、帮助业主成立业主委员会、调解业主与物业的矛盾、不断提出立法建议……这些在别人眼里枯燥的工作,却让他们累并快乐着。与此同时,李文、老孙等更多的与开发商较真的人纷纷站出来,更多的业主有了明确的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意识,而《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的出台,更表示消费者权益能够得到更好的法律保障。尽管目前的消费维权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但法律专家鼓励大家,"对欺诈者也要摸老虎屁股",因为他相信"用法律利剑"可以开辟出"房地产的宁静市场"。  相似文献   

18.
正在杭州市图书馆,有这么一群特殊的读者,他们衣衫褴褛、满面尘色,或席地而坐,或凝神站立,或安坐于椅上,每个人就着一本书,用心阅读。他们有着同样的身份——乞者。有人曾质疑他们的到来有碍图书馆观瞻,应提高门槛制止其入内。"我无权拒绝他们来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图书馆馆长如是回应。从法律层面来讲,在公共图书馆内阅读,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文化权益。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阅读自由理应包括在内。涵盖于文化权益中的阅读权,在法理上并未有明确界定,一般可以认为,阅读权是公民个体从书籍中获取知识,以提升自我修养、丰富自身的权利。阅读及知识的荻取,可以为个体在严格的社会阶层流动机制中提供一种升降平台,甚至是跃进更高层次的助力器。实际上,阅读及其衍生出的精神滋养,对于物质贫瘠的人来说,更为可贵。  相似文献   

19.
张天潘 《江淮法治》2014,(12):40-41
正政府和企业应直面"世界工厂"的内在矛盾,致力于逐步废除"农民工生产体制",在工厂中落实农民工的"企业公民"身份,在社区生活中落实农民工的"社区公民"身份"当下,老一代农民工已逐渐返回农村,他们在工厂中的位置大多被他们的子弟,那些年轻的中学、中专或职校毕业生顶替。这些年轻人已经在学校生活中养成了都市生活方式,他们广泛使用互联网,工余时间与同伴好友频频聚会,进入各种娱乐场消费。都市生活  相似文献   

20.
2003年,我国一些地方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在维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方面频推新举,许多公民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应有的基本权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和法律素质的提高,看到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进程正在稳步推进,听到我国民主法治前进的铿锵足音。本刊记者与出席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的部分代表一起,共同梳理了一桩桩令人难忘的维权举动,探析了一个个民主的"细节",为的是继续弘扬法治精神,引起更多的人来共同关注民生、维护民权,使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更好地得到保障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