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继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治理"为官不为"也提上政府日程。面对既要减少腐败存量又要遏制官员不作为增量的新形势,寻找治理"为官不为"现象的新路径就显得很有必要。分析"为官不为"的发生机理,主要是主观上责任认识不到位、制度和机制不健全、从严治吏新举措所形成的政治新常态以及来自群众和媒体的外部压力。治理"为官不为"现象,社会基础方面,应注重培养公共精神;制度环境方面,要堵塞公务员权责界定的制度漏洞;治理结构上,要强化人事行政管理机制;资源配置上,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中央强力反腐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基层政府干部的行政效能问题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基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开的350个"为官不为"典型案例,研究发现履职不力、缺乏担当是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主要表现形态,扶贫、拆迁和环保等领域是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发生的集中区域。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自身主观意愿不积极、考核激励制度不完善和监督问责机制不健全。应该从增强个人修养、优化考核激励以及完善监督问责三个方面对"为官不为"现象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3.
当前,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干部队伍中"为官不为"作风悄然而起。从生态行政学视角分析官场出现的这种消极适应性行为,我们发现"治标"与"治本"相互割裂、行政资源消耗过大而行政效能低下、"隐性行政"和"显性行政"背道而驰是当今中国行政管理领域"为官不为"治理的主要缺陷。从行政生态学角度治理"为官不为"现象,必须既治标又治本,开启"标本兼治"型公共治理新模式;必须从源头上治理酿生"为官不为"现象的体制机制因素;必须吸纳世界各国治理"为官不为"现象的"包容性"治理理念,以"柔性行政""谦抑行政""协商行政"开启当代中国"为官不为"治理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为官不为"主要表现在能力不足不想为、动力不足不会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等三个方面。"为官不为"源于干部权力观错位、干事本领不够强、激励机制不充分、容错机制不完善、问责追责不严格。需从源头治理的角度、创新制度和机制的角度、多措并举实施系统工程的角度构建治理机制,既提高干部日常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又创新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方式方法,从而让"太平官"不太平,从"为官不为"转向"为官当为""为官要为""为官必为"。  相似文献   

5.
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现象发生在以行政发包制为主要特征的政府治理结构中,必然受到行政发包制的基本逻辑和独特模式的影响。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生成可以从五大维度进行探寻:多层级权力关系、属地管理与"内控"模式带来信息不对称问题;行政权分配特点与发包方相机授权导致基层干部权责失衡;财政分成和预算包干模式使基层干部面临强财政约束与资源匮乏困境;干部管理制度缺陷降低基层干部"为官不为"风险;代理人成本制约与横向监督虚置削弱基层干部履职监督体制效能。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的规制需要进一步落实政务公开制度、规范政府权责体系、优化财政预算与资金管理制度、健全干部选任考核激励制度、健全干部履职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6.
从"动机—行为—结果"与"能力—支持—价值"角度看,当前明显存在的"为官不为"现象可细分为八种类型,即无利而不愿为、无力而不能为、无心而懒作为、无胆而不敢为、居功而不再为、居过而不敢为、应付而慢作为、积极而反作为。从根本上看,当下的"为官不为"乃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的紧密结合,其本质仍是官僚主义在作祟;究其成因,既有官员个体方面的心态与能力因素,也包括体制机制性因素。要有效治理"为官不为",必须对症下药,从思想、制度、组织上采取有力措施、综合治理,既要大力加强官员思想教育与能力培养,也要进一步完善干部正向与负向激励机制,推进干部责任制、监督机制与问责机制的三联动与配套运行,建立科学的干部容错机制、实现选人用人科学化,还要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压缩产生"为官不为"的行政空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7.
当前,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干部队伍中"为官不为"作风悄然而起。从生态行政学视角分析官场出现的这种消极适应性行为,我们发现"治标"与"治本"相互割裂、行政资源消耗过大而行政效能低下、"隐性行政"和"显性行政"背道而驰是当今中国行政管理领域"为官不为"治理的主要缺陷。从行政生态学角度治理"为官不为"现象,必须既治标又治本,开启"标本兼治"型公共治理新模式;必须从源头上治理酿生"为官不为"现象的体制机制因素;必须吸纳世界各国治理"为官不为"现象的"包容性"治理理念,以"柔性行政""谦抑行政""协商行政"开启当代中国"为官不为"治理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所谓"为官不为",指的是领导干部不能有效履职,在其岗位上未能有所作为,或者其行政过程与领导者的岗位标准之间存在较大落差。"为官不为"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其原因固然与官员思想境界和党性修养密切相关,但是也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三期叠加"的环境挑战有关。针对中央和社会普遍关注的"为官不为"问题,形成权力运行的激励与惩戒机制,是解决"为官不为"的重要举措。为此,一要结合依法治国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尽快施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二要强化制度激励,形成领导干部在制度框架内依法行政科学用权的动力机制;三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激发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和创新精神;四要通过健全完善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体制机制,培育优良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9.
基层干部中存在的"为官不为"现象,不能仅从行为人的主观偏好去解释,还需要从外部的体制机制去探讨。政府上下级间的层级关系和国家分层治理体制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给基层干部"为官不为"提供了博弈的机会;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权责不对等和资源匮乏的困境,给基层干部"为官不为"提供了推卸责任的借口;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能上能下、优胜劣汰机制尚未建立,给基层干部"为官不为"提供了投机的空间;现有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尚难精确支持"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给基层干部"为官不为"提供了滋生的条件;现行监督体制的成本效益、虚置弱化问题和问责制度的不健全,给基层干部"为官不为"留下了活动的空间。解决基层干部"为官不为"问题,可以从全面实施政务公开、健全规范政府权责体系、健全完善选拔任用制度、改进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加强问责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1)
陈廷敬的为官之道,深受陈氏家族良好家风的熏陶。以"崇儒经且致于用"为原则的理学思想是其为官执政的学理基础,将礼治作为治理家族和国家的根本;推崇"民为邦本"以及在政务实践上奉行"中正之道"。在官德上,陈廷敬始终恪守清正廉洁,慎言慎事,勤政爱民的为官准则。  相似文献   

11.
陈晓利  张玲 《理论导刊》2020,(5):112-1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面临更加艰巨的执政考验,作为党员队伍中"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必须修养官德,从思想底色、理想信念以及从政能力上下功夫,在解决自身与物、与人、与事三个维度的关系中不断提升领导境界。对物,领导干部应该依次超越"人役于物"和"取物有道"的境界,达到"超于物外"的境界;对人,不以情感差序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依据,摈弃"情感优先",崇尚"以民为先",拒斥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对事,摈弃"为官不为"与"为官乱为",追求充满创新精神的"合法为、积极为"境界。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7,(6)
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为官从政的重要法宝。行孝首先要爱己之身、不让父母担忧,又要避免辱身羞亲;立爱自亲始,进而推至仁民;只有在家孝敬亲长的人,才有可能为官时做到清正廉洁;上级的言行合义则从、不义则诤;谏诤需要智慧、要讲求方式方法,尽可能做到情义兼尽。因此,对传统孝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党员干部为官从政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在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上,必须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治一治助长"四风"气焰的"五官",形成以上率下、率先垂范的示范带动效应。一治"混世官"。为官不为,在岗不在状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于"混世官",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补足"精神之钙",教育引导他们在状态、有作为。另一方面要以"零容忍"的态度,敢于"亮剑",向一切为官不为者说"不"。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从严治党新常态下,对于秉公用权、依法用权、规范用权的要求越来越严,由此一些干部出现"为官不易"的心态,并引发"为官不为"现象。为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怕而不为"的思想,中央倡导建立干部容错纠错机制,诸多地方相继开展实践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的容错办法,并为一些干部澄清免责。然而,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容错机制在规划、运行、保障等环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干部容错机制建构,应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推动制度创新,民主与法治相结合规范机制运行流程,容错与纠错相结合完善制度体系,理性培育与容错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宽容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5.
《行政论坛》2021,(5):96-10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启了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制治之旅",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在秩序发展方面,要聚焦制度优势,不断完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制度执行力、创新人才制度和协调多元秩序,更好地发挥政府秩序、市场秩序、社会秩序和专业秩序的功能,增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治理效能;在活力培育方面,要促进"四化"协同,不断推进社会化治理、法治化治理、智能化治理和专业化治理的协同,激发社会治理共同体成员的活力。只有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处于"序""义""利"交汇点上"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制度、政策服务供给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匹配度,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终实现人的共生共在。  相似文献   

16.
正"为政不廉是腐败,为官不为也是变相腐败。"3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仕而废其事,罪也。"庸政懒政怠政必须继续坚决加以整治。国务院将继续开展大督查,该处理的处理,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为官不为"即"在其位不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25)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开局之年,在明晰"腐"和"廉"的关系的前提下,高校反腐倡廉应切忌被"温水煮青蛙";应切忌"为官不为";应对学生进行廉政文化教育。同时本文对高校如何反腐倡廉进行了思考,认为要将制度反腐和内心自觉相结合;扩大民主监督,加大打击力度;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高校应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积极纠正"四风",协调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一切形式的腐败斗争到底。  相似文献   

18.
《求知》2016,(5)
正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王世谊教授在2015年12月9日光明网发表文章指出,由于体制机制、政治生态以及干部自身等多方面原因,"为官不为"的现象仍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滋长蔓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查处了不少能人腐败的问题,一些曾经干出过成绩的干部落马了,一些干部把为官不易当作  相似文献   

19.
正报载,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因玩忽职守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这位因衡阳贿选案落马的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当地官场评价他"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官"。他守住了"为人之德",却失缺了"为官之德"。"不贪腐便是好官"是"童名谦式悲剧"的最大教训。当下,随着反腐运动的不断深入,毋容讳言,有些地方出现了"为官不为"、"庸懒散软"等现象,有些干部认为"为官难","做事容易犯错误",担心反腐烈火殃及自身,终  相似文献   

20.
《党政论坛》2016,(第5)
正资政习近平谈创新(中)七常委"下团"聚焦五个"怎么干"总理记者会释放十大政策信号问责与激励双向治理为官不为2016年利率下行如抽丝2016寻求中等水平降息节奏2016年价格运行七大趋势今年医改重点干部为何忙"早退"中美在开展"国际制度竞争"吗"一带一路"vs"亚太再平衡"提稳菜篮子需要用好两只"手"个税改革迎来权威"定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