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价值共识和价值目标之一。在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根本方向,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此,需要切实把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重要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准绳和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手段与目标这七种基本范式的公平正义,将其贯穿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基本价值。首先,要树立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的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观实质上是以社会公平正义为目的、手段和动力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第一要义和根本要求都贯穿着社会公平正义价值。其次,要准确解读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内涵与外延,澄清对公平正义的错误认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从内涵来看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方面,从外延上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全方位的公平,它是形式公正和实质公正的统一,又是历史的、具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高扬 《求知》2006,(11):34-35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的一种共同的美好向往和社会理想,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追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任务。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多次强调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表明我们党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4.
公平王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新时期我国在社会公平正义理论认识上不断深化,实践上不断推进.公平正义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新的可靠保证,但我国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不公平不正义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利的措施和方法消除这些不公平正义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为出发点。马克思认为:作为具体的、历史的公平正义,是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永恒的公平正义;社会生产方式是公平正义产生的基础,公平正义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公平正义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对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要求的顺应,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将会是超正义的社会。由于我国的最大国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对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能启迪我们正确认识并解决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公平正义问题。  相似文献   

6.
迟福林 《求知》2006,(11):12-12,2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而且还指出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这对新时期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什么是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研究。我认为,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是最重要的制度保障。特别是政府转型,在解决建设和谐社会五大基本问题时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名词解释     
《学理论》2008,(23):69-69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理念,是指思想、信念和观念。任何法律都包含理念和制度两个层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的总和。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其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统一体,是基本制度和体制的结合体。文章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论述了其基本特征、本质属性及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就这一制度的总体性特征作了评述,指出这一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有赖于今后不断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戴焰军 《求知》2007,(1):4-6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先进的社会制度。这个先进不是抽象的。它通过这个社会制度的一系列本质特征体现出来。而社会和谐正是它最本质的特征和经久不变的主舾之一。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孜孜追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扬弃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这一扬弃的过程中,他们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关予和{誊社会的构想.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将是一个自由的联合体。在这种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且,他们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和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透彻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李君如 《理论视野》2010,(11):10-12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当前,中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各种矛盾积聚凸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面临的任务依然繁重,挑战依然严峻。为此,本期我们特邀五位专家学者围绕“社会和谐:挑战与应对”这一主题,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必须从根本上放弃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制度他信",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信念;必须从根本上放弃对传统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制度他信",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特色;必须彻底放弃对欧洲社会民主主义制度模式的"制度他信",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实现从"制度他信"到"制度自信"的根本转变,必须立足国情,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较研究,借鉴、吸收一切优秀的制度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制定和实施社会和谐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这些论断,既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现代化架构的突破,又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拓展,制定社会和谐发展战略必须以社会主义本质论为依据,实施社会和谐发展战略必须创新党的治国方略和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6)
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借助无知之幕的原初状态假设,为我们设计了一套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即"正义原则"。自由、平等和对最少受惠者的关照是罗尔斯的根本议题。可以说,这一原则对于正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国来说仍有许多可取之处,公平正义仍然是现代中国不可忽视的主题原则。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提法都昭示着党和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  相似文献   

14.
刘晓芳 《理论探讨》2006,4(6):20-23
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它以社会的解放、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为目标,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理论模式,提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新的社会发展现。其理论主张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发展基层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预测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了现代化的未来社会,而20世纪的社会主义社会产生于比较落后的国家,都是前现代社会。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怎样实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在这个问题上的偏差和失误,是社会主义发生曲折和苏东剧变的深层原因。抓住实现现代化这个主题,把世界现代化的基本规律与本国基本国情相结合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现代社会基础上。这是一条基本历史经验,也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郑文宝 《学理论》2008,(9):16-17
和谐,浸透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内涵,是祖先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与哲学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同时也成为了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底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周全德 《团结》2008,(2):24-26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并且精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相辅相成、互动互补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且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科学论断,深刻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达到了崭新的境界。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战略,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追求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更加有…  相似文献   

19.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运用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有效地促进和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我党始终把它作为"硬道理"、"第一要务"和"要义";我党还从实际出发正确地、历史地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巍 《求知》2012,(11):12-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