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最先出现“对抗”这一概念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在讲到工人劳动产品的异化时指出:“工人在他产品中的外化……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对抗。”但是,此时马克思还没有涉及到对抗和矛盾的内在联系。后来,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这标志着马克思的认  相似文献   

2.
考茨基在《伦理与唯物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两部著作中均对康德哲学、伦理学有过较为全面的批判性分析,其内容包括从哲学史视野定位康德哲学,对康德哲学的系统批判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唯物史观的相关论述。系统梳理这些内容可以发现,它们既体现了考茨基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历史观的"捍卫",同时,也直接暴露了他在实践中走向机会主义、中派路线的深层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3.
关于毛泽东首次读《共产党宣言》等三本书的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同志一九三六年在同斯诺谈话时曾提到:他在“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和共产主义的书,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使他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西行漫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Sozialismu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oeius(喜好社交的)。据西柏林自由大学教授维尔弗·金德·戈德沙尔赫在《德国社会思想史》一文中解释,该词的原意为社会的、共同的、集体的生活。(参看《外国哲学资料》第四缉第210页) 据德国卡尔·格林贝格考证,首先使用“社会主义”这个词的是意大利教士贾科莫·朱利阿尼。1803年在《驳反社会主义》中,他抨击了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他认为人生下来注定是社会的人,“社会主义”是自然所要求的,是历史遗传下来的社会,因而他把个人主义称之为“反社会主义”。卡尔·格林贝格认为:朱利阿尼在这里所用“社会主义”一词,“其含意与今天我们所理解的迥然不同。”(见《马克思主义研究  相似文献   

5.
关于“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方最早是何时出现的以及后来如何演变的,我从50年代起读书时就注意搜集并摘记有关资料.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研究会编辑出版部于1980年6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第40期刊有蔡声宁同志写的《试论“社会主义”一词的起源》,文中写道:“《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西方社会大百科全书》第七卷说:汉斯·谟勒在《社会主义一词及其同义词的起源和历史》一书中,把‘社会主义’一词已追溯到本尼迪克丁时期的安塞尔姆·德生(1699—1772年).1753年他在论战中为了明确起见,曾把基督教学者和自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学习提要《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是中共甘肃谷辜党校马列原著教材,选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论著,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学说等方面的内容。按照“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晚年的总结性巨著《唯物主义历史观》中,考茨基透过达尔文主义和实证主义等理论的透视镜,通过与经济决定论的辨识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内涵,而这些实际上回答的是马克思主义怎样继续走入当代的问题。考茨基在通俗化、体系化、具体化马克思主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不过他思想中的达尔文主义和实证主义等倾向,严重影响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翻译和转述,也造成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范式的分化,为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形态向多维的次生形态的转变提供较为关键性的助力。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一书,汇集了江总书记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经验,精辟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学习这部著作,深深地感到贯穿全书的有三个重要方面。一、始终贯穿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思想是这部著作的主线,可以说,书中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的论述都体现了“三个代…  相似文献   

9.
雒树刚 《前进》2002,(10):4-6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一书,汇集了江总书记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经验,精辟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理论成果,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学习这部著作,深深感到贯穿全书的有三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乌托邦”,通常的说法是“乌有之乡”、“不能实现的幻想”,“空想”。这种说法影响深远,以致一些同志一听到“空想社会主义”就认为只是空想。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呢?下面的材料值得参考。我们知道,“乌托邦”这个词,是莫尔首先用来称呼他那惊世骇俗的佳作的。他撰写此书的目的,考茨基作了详尽的考证和深刻的论断。考茨基认为:莫尔是个严肃正直的人,他绝不会写游戏之作,而是和马基雅弗利的《君主论》、伊拉斯莫斯的《君王宝鉴》一样,是一部“指点君王应当怎样治理国家”的书,其特殊目的是“通过它来影响英国的政府和宪法。”考茨基还举出许多当代评论家的论述,说:“这些评论家都把《乌托邦》看作是写给国家执政者的一部如何治国安邦的书。”考茨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特点和要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基本内容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早有提示,但没有使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6页)列宁也指出,社会主义生产是为了“充分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和使他们获得自由的全面发展”。(《列宁全集》第6卷第11页)斯大林继承了马克  相似文献   

12.
朱虹同志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论纲》一文(见《社会主义研究》1991年第4期,以下简称朱文)中,认为“意识形态只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并不符合马克思对一定社会形态中社会结构因素的分析。”这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社会结构理论,我认为他的这一提法是不符合马克思原意的。现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3.
自从社会主义实践在人类历史上出现并展开以来,从来都有两种非难的“理论”。一是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不会导致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所谓社会主义运动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迴流”和“悲剧”。这种诅咒的论调来自资产阶级的理论家。另一种论调,来自无产阶级内部那些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继承人。这些人认为,无产阶级在落后国家取来政权后,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而应该走资本主义即西欧历史发展的道路。在十月革命胜利时,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考茨基类比俄国革命是“这样一个怀孕妇女,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它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且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  相似文献   

14.
卡尔·考茨基是第二国际主要的领袖和理论家。他作为曾经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学生,在宣传、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诚然,在他的一生中,也有过许多错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考茨基此人就一无是处了。在考茨基留下的大量论著里,其中确有不少理论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有价值的,很值得人们对之进行研究。本文试图就考茨基关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策略思想方面,作一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关于两种社会制度在世界舞台上共处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加以论述和探讨。因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经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马恩选集》第4卷,第369页)。对于这一点,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深信不疑。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  相似文献   

16.
本刊1982年第6期《浅谈社会主义条件下革命的含义和形式》(以下简称“浅谈”)一文,读后颇受启发,但就其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社会革命”的解释和对社会主义条件下革命的含义的见解,感到有商榷的必要。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社会革命”,不只是“专指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浅谈”在解释“社会革命”的含义时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社会革命的特定内容是“专指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这就未免绝对了。其实,社会革命这一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有着多种的用法。一是用于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到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二是用于特指社会主义革命;三是用于泛指社会经济关系中的一切重大的变革。例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与马克思的历史观作对比,考茨基摘录《〈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关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经典性的表述",分别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第三分册和第五分册里逐句进行分析。第三分册主要从"社会静力学"角度切入,通过分析经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常态关系,展现社会结构的一般机制;第五分册则重点从"社会动力学"角度切入,主要通过分析社会发展动力,展现社会发展的动态图景。在考茨基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论述社会发展动力与规律的社会动力学,以及阐释社会基本结构的社会静力学。  相似文献   

18.
一、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消灭私有制”。(《共产党宣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史,证实了这个科学论断。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后,社会经济形态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部著作中作了论述:“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  相似文献   

19.
在《共产党宣言》问世一个半世纪之后,在世界上出现社会主义国家60多年之后,在社会主义中国建立30多年之后,有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出来说:“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作此石破天惊之语的就是邓小平!他勇敢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在实践中给予了回答,创立了建设有中  相似文献   

20.
15 0多年前问世的《共产党宣言》 ,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完成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 ,它较全面地申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第 1卷第 2 3 6页 )重读《共产党宣言》 ,笔者对《宣言》的不少论述都有了新的体会 ,特别是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理解。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恩格斯谈到在前资本主义时代 ,等级制度森严 ,被压迫阶级没有人身自由。“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