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纸币的职能     
“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产生后能否与货币一样,拥有货币所有的职能?这个问题在师生中争议较大,对此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纸币是“货币符号”,不是商品,本身没有价值,这点大家都知道。但随着金属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在正常情况下,纸币其实已经像货币一样成为财富的象征。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某商品价值100元,其实就是代表了100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财富,比如等于一克黄金。所以纸币在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时候,也就代替了货币执行间接的价值尺度职能。当然纸币的这一职能,是在国家政权没有变更、没有发生剧烈的通货膨…  相似文献   

2.
为了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我在班上宣布:“谁能辩倒我,期末政治总评成绩可以加分。”第一节试验课,课堂气氛迥然不同。我在讲授知识时,学生们都听得非常认真。我刚讲完书本上的内容,李睿同学就迫不及待地挑起“战火”:“请问老师,您刚才讲到,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没有经过劳动的物品不是商品,没有价值,那么人们在旷野中捡到天然钻石或金块有没有价值?如果没有价值,那么它们为什么能像商品一样参与交换?”这个问题我知道怎样回答,但为了调动大家以后参与辩论的积极性,我佯装不知,思考一会儿之后对李睿说:…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年高考政治试题中有一道“改错”题是这样的:“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会有使用价值。”这道题的错处在前面“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会有价值”这一句。应该改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都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如阳光、空气)就没有价值;虽是劳动产品,如果不用来交换也没有价值。这道题如改正为“用于交换、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就会有价值。”或“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有的有价值,有的没价值。”也是可以的。我们在判卷中看到不少考生的答案正好弄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第一册(上)第38页编写了这样一道讨论题:“为什么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价值,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既是一个容易提出的问题,又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常常看到,木少农民自己种得蔬菜之后,将一部分拿到市场去出卖,另一部分留下来自己食用或馈赠亲友。学生通过对高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第一课的学习,对于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商品,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不是商品,一般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对于为什么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价值,而不用于…  相似文献   

5.
当讲到《经济常识》“商品的价值”这一节内容时,常常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他们认为,劳动产品既然耗费了人们的体力和脑力,就包含着没有质的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一种劳动产品,不论是否出售,是否用来交换,产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总是客观地存在着的,因而价值总是客观地存在着的。还由此推导出,从市场上购买来的物品,也仍然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当我讲完“商品及其基本属性”问题之后,十多名学生围着争论“价值”的问题。有位学生大声喊着:“老师,真的不是商品就没有价值?农民自种自食的菜,就不是商品,可也要耗费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能说没有价值吗?”他那不服气的神情,说明是在深思之后才发问的。学生听课后的疑问,反映着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反复琢磨教材:“这种凝结在商品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中经济人之间的交换行为,不仅仅只是交换主体间的“货币─—商品”交往,而且是在表现“物─—物”关系中蕴含着的“人─—人”关系。其中既有人与人的价值关系─—平等,又有人与物的价值关系─—自由,并且在这两种价值关系的基础上升华和辐射出作为政治、法律观念的社会平等、自由观。可以认为,交换环节是平等、自由观念的真正起源,是社会平等、自由观的秘密之所在。市场经济的交换形式决定了交换主体之间的平等。所谓交换形式,就是把商品或劳动只视为交换价值,把商品之间的关系只视为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并且把进入交换过…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的时候,我一听到有人为没有钱花而叹息不止,我也跟着叹息起来:“唉!国家就不能多印一些钞票,使人们都有钱花吗?难道没有一个人能想出这个好办法吗?”我真为之奇怪。我带着这个百思不解的问题升入了初中,但在初中的三年里,我仍没有解出这道“高次方程”。升入高中后,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学常识》了,我多么渴望这道难题能在这里得到解决呀。不久,就讲到“货币”这一节,这个问题在我头脑里终于有了正确的答案:纸币不过是代替金属货币的价值符号,它不是随便可以印刷的。在商品流通中,由于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基础。如果,纸币的发  相似文献   

9.
农民王某将自己生产的100斤小麦拿到市场上出售,结果只卖掉了50斤,另外50斤自己食用了。有人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既然如此,不管卖掉的还是自己食用的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因而都有价值。自产自食的劳动产品,只能谈价值无法实现,而不能说没有价值。应如何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呢?首先,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一般人类劳动是指生理学意义上的体力和脑力的生产性支出。不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还是在非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为了生存和…  相似文献   

10.
通货膨胀是高一教材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现实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弄清以下五个问题。 一、通货膨胀存在的条件 一是商品经济;二是纸币流通。 首先是商品经济条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促进了流通手段的产生,为纸币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但不是只要有商品经济就存在通货膨胀。 其次是纸币流通条件。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金银凝结着人类劳动,本身有价值,它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能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  相似文献   

11.
在《政治经济学常识》的教学中,有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的商品虽然经过了市场,但是没有交换成功,即卖不出去,那么,它们还是商品吗?它们本身是否具有价值?生产它们的劳动是否属于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商品及其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的含义。我们知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而交换不成功(包括由于经济危机等原因被资本家毁掉)的商品,由于它们最初也是商品生产者为了交换而生产的,生产时都消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日前的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道选择题:中央电视台加密卫星电视频道于1995年11月30日开始试播,电影、体育、文艺3个频道实行有偿收视。加密卫星电视节目属于:.A劳动产品,但没有直接交换IB、商品,因为它既有使用价值,又实行有偿收视C、非商品,因为它尽管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D、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用于交换此题选项应该是D,但在讲解过程中,有部分同学认为加密卫星电视节目不是商品。理由有二:1.当我们购买某种商品时,只要按等价交换的原则付出了价值,就应该得到该商品的全部使用价值。以此类推,加密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13.
一、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经典的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1875年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这一理论的前提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这一著作中一方面重申了他们对未来社会的一贯看法,即“在一个集体、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这样一个新的重要的观点,即在共产主义低级阶段消费资料的分配中,“通行的是商品等价物的交换中通行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  相似文献   

14.
一 物价上涨是纸币流通下一个不可逆转的经济现象 物价上涨的成因尽管可以多种多样,如成本推动、需求拉上、结构变动等,但我们认为,不管其成因如何,物价上涨将始终只是一种纸币现象。也就是说,不管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如何,只要它在商品交换中使用纸币作为交换媒介,那么就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 为什么这样说,我认为支持以上论点的理由至少有三条: 第一,在纸币流通下,过多的货币供应会推动物价上涨。这一点现在基本上已被人们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纸币体系价格总水平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马克思价值、价格与货币理论基础上构建纸币体系中的价格总水平模型,确定了价格总水平与相关因素的量的关系:价格总水平取决于流通中的纸币量、货币流通速度、社会总商品价值量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倒数的加权和这四个因素;价格总水平的相对变化率取决于流通中的纸币量、货币流通速度、社会总生产劳动人数、社会产品价值构成和劳动生产率这五个因素的相对变化率。  相似文献   

16.
交换在价值决定中起什么作用?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有的同志虽然承认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直接参与价值决定,但又认为交换在价值决定中不起作用。特别是“单独决定论”者,更是矢口否认交换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 我认为,没有交换就没有价值,否定了它,也就是否定了价值本身。  相似文献   

17.
刘秀 《理论月刊》2023,(7):63-70
学界关于诉诸劳动价值论能否实现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批判存在异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劳动不断生产工人贫困”的事实也是从“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前提得出的。这一矛盾包含在斯密关于商品价值构成的两种规定性中,一方面强调“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值”,另一方面又从工资、地租、利润三个方面来构成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指出问题的症结是把“劳动所得”同“劳动应得”混淆起来了,并进一步阐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不等同于生产同等劳动所耗费的商品。这样就从劳动价值论推进到剩余价值论,揭示了工人无法买回自己劳动产品的真实原因;也在科学地辨明“劳动所得”不是“劳动应得”的意义上,建构起未来社会超越按劳分配、实现按需分配的现实方案。  相似文献   

18.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交换价值。破解商品交换价值的二重性、货币交换价值的二重性,进一步分析商品生产价值转化为商品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世界货币金融活动中,很多国家或地区的纸币已经明显地与黄金脱离关系。这种现象业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对它的解释却众说不一。传统的看法,认为纸币只能是黄金的符号,不可能脱离开黄金而独立存在,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是货币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纸币时代,纸币已不是黄金的符号,而在独立地执行着货币的各种职能。前一种意见以引用马克思的货币定义为依据,即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而纸币不是商品,不能独立地充当货币;后一种意见是从当前现实出发提出的看法,但未能由理论方面加以进一步论述。本文赞同后一种观点,并试图对货币的新形态——独立的纸币形态作一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20.
货币均衡就是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的需求与社会对货币的供给基本一致。经济学理论中的均衡概念指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所谓货币均衡反映的是货币供求及各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一种大致趋向的变化状态,也就是说,货币均衡的含义是指货币供求之间存在的基本一致的趋势。 在纸币流通时期,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或者说,纸币本身的价值与它所代表的价值量相差太大,要使纸币成为广大社会公众所普遍接受的货币符号,必须打上权力的烙印,强制流通。随着中央银行的诞生与国家垄断的形成,货币发行也就作为中央银行的一项特权而存在。这时,作为国家的代表——中央银行来说,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货币供求平衡,即:应发行多少货币才是均衡的货币供应量?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货币发行过少,满足不了经济建设和发展对货币的需要,会出现“货币饥荒”,使生产萎缩,商品供应不足;如果货币发行过多,超过了客观的货币需求量,则会出现物价上涨、币值下降的通货膨胀。在货币发行权被中央银行垄断的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量的增减必须由中央银行来进行调节。 1984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既是主管货币发行、创造信用的中央银行,又是具体经办存、放、汇等具体业务的商业银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