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知道的人肯定不多,但提起阿Q的逻辑,知道的人不一定很多。色迷心窍的单身汉阿Q调戏尼姑庵的小尼姑,在大街上伸手去摸小尼姑新剃的头皮,当遭到小尼姑拒绝时,阿Q一边扭着小尼姑的面颊,一边振振有词:“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在阿Q的心目中,既然和尚能对小尼姑动手动脚,我阿Q就有理由对小尼姑摸摸捏捏。这就是阿Q的逻辑。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生活中阴魂不散一样,阿Q的逻辑在现当今的一些人中,仍有一定的市场。一位原本很有前途的处级干部因收受贿赂10余万元而锒铛入狱。在狱中他总结自己的失足原…  相似文献   

2.
话说“反怪”张秀璋重读《阿Q正传》,鲁迅笔下的阿Q,在欺凌了小尼姑后曾责怪说.他的"飘飘然"都是小尼姑害的,如果小尼姑的脸上不滑腻,他便不至于被蛊惑"所以,女人真可恶。"看来,阿Q满肚子是怪。但这种"怪"是""倒打一耙"式的"反怪"、颠倒了是非,岂料...  相似文献   

3.
提起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但提起阿Q的逻辑,知道的人不一定很多.色迷心窍的阿Q调戏尼姑庵的小尼姑,在大街上伸手去摸小尼姑新剃的头皮,当遭到小尼姑拒绝时,阿Q一边扭着小尼姑的面颊,一边振振有词:"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在阿Q的心目中,既然和尚能对小尼姑动手动脚,我阿Q就有理由对小尼姑摸摸捏捏.这就是阿Q的逻辑.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原本是“正人”,对女人“怒目而视”,时常掷小石块“惩治”女人。可是,当他看到和尚对小尼姑动于动脚,心里却痒痒起来,也动手摸小尼姑,拧一把小尼姑。恼羞成怒的小尼姑骂他“断子绝孙”。阿Q忿忿不平,找出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理由:“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似乎前有车后有辙,动之有理。 阿Q染病变坏,贼心发作,显然“病”是从眼入的,进而由眼入心,产生了“和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在中国可以说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一次,阿Q用手去摸静修庵小尼姑新剃的头,小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你怎么动手动脚?”阿Q回答说:“和尚动得,我怎么动不得。”这句话,活脱脱地道出了阿Q的处世原则。本来,阿Q“动”得并非有理,但既然和尚先“动”了,那么他也就可以动一动,无理便成为有理,而且理直气壮。  相似文献   

6.
拟某报特稿:名人阿Q秘闻录(杂文)三郎本周最火爆的新闻是名人阿Q氏沉寂多年后再次莅临未庄,此间新闻媒体报道甚多,但多系虚构揣测。此前不久记者通过阿Q先生的老情人吴妈介绍,在地下榻的土谷词进行了独家采访。阿Q先生谈锋甚健,妙语连珠,迥异于先前。现将记者...  相似文献   

7.
几乎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潜伏着自我成就、争当第一的志向,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以本人为例,幼时体质赢弱,胆子也小,在托儿所常受伙伴欺侮,即便如此,自我感觉依然良好。记得那时常爱给班里的男子汉排英雄座次,排来排去,自己总落在第二把交椅上,还算谦虚。其实我并不是不想当大王,只是被我排第一的那位拳头实在太厉害,我根本不是他对手,只好屈居第二。屁大的孩子就有这样的野心,真是不可思议。认真想起来,这种劲头未必不带有某种阿Q精神,或者干脆说,阿Q精神就发源于这种劲头。所谓精神胜利法,无非就是人争强好胜的天性在…  相似文献   

8.
自虐症     
乐朋 《唯实》2001,(10):70-70
阿Q这人的毛病真不少,虚荣,浮夸,贪财,好色,手脚又不干不净。可他另有个性格缺陷,患自虐症,即自己瞧不起自己,还要不时地虐待自己,作践自己,把自虐当作一种愉悦。他曾自骂“是虫豸”,即不算个人;赌钱输了,自打几个热辣辣的嘴巴,才能安然入唾;见了官老爷,双膝发软、身不由己的就下跪,别人要拉都拉不住。所以鲁迅说,“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阿Q的自虐症,源于那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极端专横、暴虐的社会,使阿Q这类弱小的羔羊式的人们,只能从自虐中找到一点快慰与满足。也就是说,阿Q之自虐症,是…  相似文献   

9.
愿与阿Q共勉     
“共勉”是个很礼貌的词儿,充满友善。意思是“咱们大家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共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精神品位。”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咱们大家”。有的人动辄就嘲讽张三是阿Q,讥刺李四是阿Q,唯独他自己没有一丝儿“阿Q精神”,简直是个大勇士、大君子。我看,大不可信。我在很多文章中颂扬过阿Q的功德,乃至认为他对很多中国人有救命之恩。比方说,当年闹“文革”,将好多人弄成“牛鬼蛇神”,天天斗你、打你、往死里折磨你,你若是一点“阿Q精神”都没有,处处逞出“士可杀不可辱”的脾气,我看你只能撞墙、上吊、喝敌敌畏。幸…  相似文献   

10.
借口的妙用     
曹操煮酒论英雄,讲了一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惊得手中的筷子不觉落地。为免曹操起疑心,刘备以“畏雷”为借口掩饰过去。这个借口起到了欺骗对方的妙用,解脱了困境。阿Q那一回耍流氓,摸了尼姑的秃头,还捏了一下她的脸蛋,遭到小尼姑的抗议。阿Q则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为借口。为自己的卑鄙行为推卸责任。这借口起到了自欺欺人的妙用。时下,借口在推卸责任上也依然很有妙用,尤其为官僚主义所钟爱。工作出了问题,不是检  相似文献   

11.
刘仓 《党史博览》2007,(7):15-17
从社会历史发展看封建制度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是毛泽东读《红楼梦》的深刻心得体会.在他看来,把《红楼梦》当作故事来读,是浅层次的,而将其当作历史来读,是深层次的.浅层次可以说是指小说的消遣性,而深层次可以说是指小说的思想性和社会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牛耕 《党建》1997,(11)
莫做奴隶的奴隶□牛耕阿拉伯文化中有一则故事,讲一个回教的老阿訇,正在山里修道。一位国王带人去山里打猎,国王射中一只麋鹿,麋鹿带伤逃到这位阿訇的身后,阿訇用宽大的袍襟把它遮掩起来。国王的一名部下追到阿訇身前,不见了麋鹿,便问阿訇,阿訇闭目养神置之不理。...  相似文献   

13.
近日。我读了刊载的《“笑廉不笑贪”现象之计论》一文,感慨万分。本来嘛,“笑贫不笑娼”的风气已够可怕了,没想到,还要出个更可怕的“笑廉不笑贪”来。这倒使我想起了邵道生先生的那篇《可怕的“羡腐心态”》的文章来,他在该文中说:对腐败,谁都说它臭,谁都时它恨,谁都说它祸国,谁都——不过,若  相似文献   

14.
博览之窗     
《党史博览》2016,(12):28-29
正毛泽东是怎样把《红楼梦》当作历史读的1961年12月20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大区第一书记会议上,毛泽东讲:"《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1964年8月18日在同哲学工作者谈话时,他再次明确说:"我是把它当作历史读的。"那么,毛泽东是怎样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的呢?  相似文献   

15.
《晏子春秋》中记载了一段晏子治理东\阿的故事。齐景公让晏子去治理东阿,在晏子治理东阿的第三年,齐景公把他召回来训斥了一顿:“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相似文献   

16.
读屈原和司马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17.
钟江国 《学习月刊》2010,(10):48-48
我们的生命如同随风飘落的种子,当我们懵懵懂懂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将面对什么样的境遇和挑战。但是我们总想把自己的生命活出精彩,同时在这份精彩中享受快乐的人生。精彩和快乐蕴藏在每个生命的过程中,就看我们怎样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当我们用阳光一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时,我们的生活就会处处充满精彩。  相似文献   

18.
长征之歌     
当一个人读一本书,这样的过程我们一般把它当作一次知识或智慧之旅。我们愈来愈发现:投入这一旅途的真正的读书人排斥热闹。拒绝集体起哄。真正的读书人是孤独而沉默的,起码在他手捧书本埋头而读以及心有所得而执笔为文的时候是这样。古时的人只要条件许可,他们会在深山筑屋,在竹林中架巢,总之是将读书作为个体的行为来进行的。只有在不读书的时候,他们才在一起交流、  相似文献   

19.
闵良臣 《学习月刊》2010,(11):41-41
今年5月上旬出版的第12期《人民论坛》杂志的封面,赫然印着一个大标题:《中国官员的“网络恐惧”》。当读了这个标题下的内容后.发现这篇文章把网络与官员的关系以及当前官员如何看待网络的心态进行了比较充分地揭示。不管我们的大小官员。从这“揭示”中到底能受到什么启发.得到什么教训.但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  相似文献   

20.
案头放着厚厚的一摞《支部建设》杂志,这是我多年搜集起来的,六七年来,我把《支部建设》拿回来,总是爱不择手,反复阅读。闲来无事看看,有种常翻常新的感觉。我认为:一本好的杂志总会有几个很有特色的、令读者喜爱的栏目,我读《支部建设》就有这样的心情。我不仅爱读《支部建设》的诸多栏目,我更喜欢读“正反鉴”这个小栏目。“正反鉴”这个小栏目,在《支部建设》上可谓风格独特、别具一格,它的文章虽小,但读后余音缭绕,给人留下的回味是永久的,启示是深刻的。一正一反两篇小文章,犹如两面高悬的明镜,照得善恶分明。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