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巍峨壮观的克里姆林宫、富丽堂皇的地铁车站、庄严肃穆的反法西斯胜利纪念馆等名胜,是人们到莫斯科首先游览参观之所。而我们这次去莫斯科旅游的目标却与众大不相同,是参观近几十年来那些与在莫斯科发生的重大间谍案件有关联的地方,了解那些鲜为人知的间谍活动内幕。参观是从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总部所在地卢比扬卡开始的。卢比标卡是原全俄保险公司大楼,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被苏维埃政权没收,1917年12月20日“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特设委员会”(即“全俄契卡”,后几经改组演变,1954年3月13日成立苏联“国家安…  相似文献   

2.
宋华 《今日广西》2010,(23):60-61
俄罗斯两家最大的间谍情报机构被曝正在发生激烈争斗,起因是俄罗斯准备将两家机构合并,成立类似于前苏联克格勃(KGB)的情报组织。俄罗斯情报专家透露,俄罗斯负责国内情报工作的联邦安全局(FSB)有意合并俄对外情报局(SVR),以组建一个类似于克格勃的综合情报机构。  相似文献   

3.
克格勒(KGB),前身为成立于1917年12月的“全俄肃清反革命的怠工特别委员会”,简称契卡。无论是契卡还是后来的KGB,除承担着情报机关通常执行的反间谍和情报搜集任务外,还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即“对于一切叛变革命、间谍活动、阴谋破坏活动、隐藏叛徒、间谍等罪行,采取独立的、直接而有效的打击行动”。而所谓直接而有效的打击行动就包括“暗杀危害社会主义政权的敌人和叛国者”。  相似文献   

4.
1925年末,北京知识界爆发了一场"联俄与仇俄"问题的大争论,"联俄派"与"仇俄派"在"苏联是否是帝国主义"、"联俄还是仇俄"、"需不需要走俄国式的道路"等问题上意见相左,中国知识分子对苏联的态度呈现剧烈分化与碰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亦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苏联是世界上民族最多、民族问题最为复杂的国家,它曾被认为是解决民族问题最成功的国家,但苏联的解体粉碎了这种神话。最近俄国发生的民族冲突事件,再一次凸显了俄仍存在严峻的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6.
据路透社1月25日消息透露,法国情报组织近年斥巨资改良接收站的卫星技术设备,截听英国商人用移动电话传达的商业信息。目前法国的最少8个情报中心,其中一个藏于巴黎公园地底,可以截听到英国军备生产公司和石油公司等秘密。被截的目标人物包括英国宇航、石油和航空等行政人员。英国许多高层行政人员已获指示,切勿在移动电话内讨论敏感问题。法国情报组织截听英商移动电话  相似文献   

7.
近来,乌克兰局势动荡以及俄、乌关系严重恶化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事态发展到今天,“偶然中有必然”,俄、乌反目有着深刻的根源。自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和俄罗斯都变成了主权独立国家,与此同时,两国间也出现了一些悬而未决、难以解决的问题,如黑海舰队、克里米亚归属、1932~1933年大饥荒死难者问题等,这些问题困扰、制约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众私有化”变了颜色]苏联人民经过74年的艰苦奋斗,使俄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跃身为世界第二超级大国。苏联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1990年,国家所有制经济占90%以上。1992年1月俄罗斯开始实行大规模快速私有化,俄的私有化,实质是对全体人民70多年劳动积累的巨额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  相似文献   

9.
《传承》2015,(6)
国民党与苏俄、共产国际在20世纪20年代曾走过一段较为亲密的历史时期。这一阶段,国民党与西方列强关系破裂,转向亲苏从而争取苏联援助成为国民党对外政策的主要方面。从孙中山亲欧美政策的屡次尝试及其失败、孙中山联俄的内外背景和联俄的实现、孙中山联俄的过程以及如何看待孙中山的联俄,可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孙中山的联俄政策。  相似文献   

10.
2001年是俄罗斯第一届总统选举、“8·19”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成立、别洛韦日协定、苏联解体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十周年。俄罗斯报刊发表了众多文章总结苏联解体教训。值得注意的是多年从事民族问题研究的B.A.米哈伊诺夫2001年4月对俄《独立报》记者所谈“为什么苏联会解体,它是怎样发生的?”的观点。他作为当时苏联部长级的高层领导人目睹了苏联解体过程。文中披露了一些鲜见的材料,提出了对苏联解体原因的独到见解。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一、关于苏联解体是否必然发生米哈伊诺夫坚决否认苏联解体是不可避免的说法。他…  相似文献   

11.
王宪举 《人民论坛》2014,(10):53-54
<正>乌克兰危机给世界带来了新形势、新挑战和新问题。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将逐渐显现出来,我们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2013年11月下旬爆发的乌克兰危机已经历两个阶段——乌克兰政治反对派在美欧支持下通过暴力等手段攫取了政权,以及克里米亚通过全民公决加入了俄罗斯联邦。这是自苏联解体以来俄乌之间最严重的一次冲突,也是20多年来俄同美欧之间又一次激烈的地缘政治博弈。其后果对于乌克兰、俄乌关系、俄  相似文献   

12.
从美蒙关系看美国的亚太政策倪峰,鲍淑云如果美国在蒙古“民主化”初期对蒙异乎寻常的关注可解释为是在中苏(俄)两大国之间打入一个“楔子”的战略冲动的话,那么作为后冷战时代世界唯一超强国的美国,自然不会放弃蒙古这个从“苏联的第十六个加盟共和国”的阴影中走出...  相似文献   

13.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情报机构虽然继承了克格勃的衣钵,但因国内政局动荡,人员更换,政治地位、社会影响力和情报工作能力等,都无法与前苏联时期的克格勃相比。不过近年来,由于俄罗斯对国家安全战略较为重视,俄情报机构逐渐恢复了元气,特别是自普京上台以来,俄情报机构的作用得到了加强。如今的俄罗斯情报机构,正在日益显示出昔日克格勃的锋芒。 总统身边的重要势力 普京上台后,叶利钦时代的权力集团已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各大势力集团重新组合,争相要取得对普京的影响力,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俄安全机构显然已占据了上风。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公安情报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安情报体系建设已成为保证警务决策科学化,提高警务工作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理念的集中体现。目前,公安情报体系建设中要重点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传统的业务工作体系与公安情报组织体系之间的关系;二是缩小东西部之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三是加快情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搞好公安情报体系建设,要建立好三大子系统:即公安情报组织管理体系、公安情报综合应用体系和公安情报专业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我在重庆蒋介石侍从室工作时,曾和蒋经国有过多次交往,耳闻其在苏联留学的一鳞半爪,及奉化籍侍卫官竺培基、蒋国辅等口头传说。今凭记忆所及,撰写片断如下:1925年,在苏联驻华顾问鲍罗廷的推荐下,蒋经国决定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同行留学生三百余人,其中有张闻天、伍修权、乌兰夫、康泽、郑介民、徐一、赴苏联留学,崇拜托洛茨基君虎等人。他们历经22个昼夜的旅途劳顿,于11月初到达。学校当局为每个中国留学生取了个俄名,蒋经国叫“尼古拉”。中山大学开学典礼是在莫斯科工会大厦举行的,当时被苏联一些人称为“红军之父”的…  相似文献   

16.
追忆俄罗斯     
追忆俄罗斯劳飞,张静作者夫妇在(俄)圣彼得堡市郊普希金公园。90年代初,正是俄罗斯风云变幻的岁月,我们有幸在圣彼得堡(原列宁格勒)生活了两年,陪伴着俄罗斯从苏联转入独联体,目睹普通俄罗斯人在这个特殊年代里的众生相,有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也有不少泛起的...  相似文献   

17.
姚颖 《新东方》2009,(12):29-34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公开发表的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部著作。列宁曾在《国家与革命》中将《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并列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著作”。但是关于这部重要著作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前后出版与传播的过程,我们知之甚少,从而降低了对它的重视程度。十月革命前后,《哲学的贫困》在俄国的普及率极高,从1886年第一个俄译本出现到苏联时期多次重译与再版,无不体现着这部著作对苏联民众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次兴师动众且毫无遮掩的高调暗杀行动,让一个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情报组织再次引起世人关注。而未被承认的这一暗杀行动也成了世纪初最大的悬念。  相似文献   

19.
追踪“波普事件”汪冲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但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旷日持久的间谍战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俄罗斯联邦安全情报部门于2000年4月份捕获一名盗窃俄高速鱼雷机密的美中情局间谍。 12月 6日,埃德蒙·波普因间谍罪被俄罗斯一法庭宣判 20年监禁,成为 40年来第一个在俄罗斯被定为间谍罪的美国人。 落网经过 据俄安全部门披露,美国人埃德蒙·波普2000年4月4日在与俄资深教授秘密接头时,被俄联邦安全部门(FSB)当场抓获。FSB随后发表的一份声明指出,波普名义上是一家私人公司的主管,但实际上是美中央情报局…  相似文献   

20.
李某系我国某大学教授。两年前出国进修期间,被境外间谍机关策反加入了间谍情报组织。为了得到境外间谍情报组织的赏识,李某回国后,厂泛交友,认识了某国家机关正局级干部王某。为了从王某处得到有价值的情报资料,李某对王进行物质引诱,两人结为“知己”。随后李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