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玩忽职守犯罪的损害赔偿是指:玩忽职守犯罪的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而对被害人造成财产损失或某种特定的非财产损失时应承担补偿被害人损失的一种民事责任。要求玩忽职守犯罪行为人承担损害赔偿主要有以下现实意义:一是可以保护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不受侵犯。玩忽职守...  相似文献   

2.
贪污犯罪行为方式论贪污犯罪行为方式研究组贪污犯罪行为方式,是指行为人实施贪污犯罪行为,为追求犯罪结果、实现犯罪目的而采取的作案方法及其行为过程的表现形式,它是贪污犯罪人心理活动在客观方面的综合反映。贪污犯罪行为方式虽然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但它能反映...  相似文献   

3.
公众参与反贪污(印尼)辛基一、贪污罪的定义在印度尼西亚,贪污已经在1971年3月29日实施的关于消除贪污的1971年第3号法令中被确定为犯罪。根据该法,贪污主要是指有意使自己或他人从中获利的个人违法行为,以及直接或间接对国家财政造成损失的单位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4.
1994年以来,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共立案查处玩忽职守犯罪案件34件,其中属玩忽职守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28件,占82%。这些犯罪造成国有资产损失高达1800万元,个案最低的也有10万余元,最高的达290万元,平均案值为65万元。虽然玩忽职守犯罪是过失犯罪,案犯本身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但它严重损害了国家、集体的经济利益,对经济的危害超过一般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5.
吸毒者是毒品犯罪中的犯罪被害人,他们因吸毒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或者损害;是毒品犯罪直接或者间接危害结果的承受者;是毒品犯罪行为所侵害的为刑法保护的法律状态的主体。他们具有被害性、互动性、可责性的特点。对毒品犯罪被害入,我们不应该将他们投入监狱,而是应该把他们视为药物滥用的病人,无论政府还是社会都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他们的权益,使之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社会同时也收到减少毒品消耗量、遏制毒品犯罪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浅议公诉词的撰写技法阳述周公诉词是公诉人在人民法庭审理刑事案件的辩论阶段,代表国家控告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要求人民法院依法判决所发表的演说词.公诉词的内容主要包括:认定犯罪的事实和法律依据,控告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及其所造成的社会危害结果,分...  相似文献   

7.
如何确定玩忽职守犯罪的损失数额王风浪当前,办理玩忽职守案的突出问题是损失数额不好确定,造成立案难,或已立案的难以结案。对玩忽职守这种结果犯罪来说,除有玩忽职守行为外,还必须达到立案标准规定的损失后果,否则不能构成犯罪,即要求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在司法...  相似文献   

8.
职务犯罪是利用职务所实施的犯罪,即是具备一定职务身份的人故意或过失地实施与其职务之间具有必然联系,触犯刑律应受刑罚惩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其犯罪类型主要有:贪污、贿赂、挪用公款、循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当前,职务犯罪是腐败现象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社会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犯罪之一,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痛恨。检察机关在打击职务犯罪的同时,如何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行打防结合,标本兼治,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近几年来江西省兴国县检察院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进行了认真地调查研究与分析,并对该种犯罪类型的形成特…  相似文献   

9.
犯罪目的是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原动力,犯罪人主观上对犯罪结果的企盼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由于犯罪人的犯罪目的不同,所表现出的犯罪行为和社会危害性亦有所不同。因此,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目的对掌握犯罪人的犯罪目的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规律,有效预防犯罪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犯罪动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动机新探栗克元犯罪活动是由犯罪动机所驱使的。在犯罪主体不良心理因素中,犯罪动机是诸心理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它直接作用了犯罪行为。其他犯罪心理因素,譬如犯罪认知、犯罪情感、犯罪意志等,一般是通过犯罪动机的影响,面对犯罪行为的发生起间接作用。因此,犯罪...  相似文献   

11.
渎职罪是一种社会危害性非常严重的犯罪。间接经济损失是指渎职行为间接引起或造成的相关财产上的损失。可以将间接经济损失分为可得利益的损失和补救性损失两部分。可得利益损失具有未来可能性、实际存在性和有限存在性等特征,而补救性损失可以通过比较法和估算法尽可能地估全。  相似文献   

12.
《法学》1989,(6)
近几年来,玩忽职守犯罪案件和其他经济犯罪案件一样急剧增加,造成经济损失的数额也大得惊人,在往一宗案件造成的损失多达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可是,严重的情况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犯罪属于职务上的犯罪,与工作上的失误表现形式相同,尤其商品贸易方面,盈亏在所难免,就使发生在其中的玩忽职守犯罪行为得以混淆和掩盖,甚至得到人们的同情。由于人们认识的角度和理解的程度不同,加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腐败作风的影响,使这类犯罪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增加了困难和阻力。本文试图对在国营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经商活动的国家工作人员的情况,结合犯罪构成理论,探索玩忽职守犯罪的认定和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玩忽职守罪是渎职罪中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种犯罪,它往往会造成大量人员的伤亡、重大的财产损失,同时也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声誉和形象,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重庆綦江虹桥的垮塌案,以及近年来频发的煤矿安全事故都印证了这一点,因此对于玩忽职守罪的预防和打击工作绝不能够掉以轻心。党  相似文献   

14.
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是直接故意犯罪主观方面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犯罪学说告诉我们:犯罪是一种意志行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人的人身社会危险性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统一。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动机的推动下去达到一定的犯罪目的,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共存于直接故意犯罪活动这一特定的客观形式之中。因而,犯  相似文献   

15.
政府官员的贪污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官员的贪污及其控制陈明华政府官员的贪污是现代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共同的社会——法律问题。政府官员的贪污,无论是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道德、法制、社会风气都表现出极大的危害性与破坏性。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改革和对外开...  相似文献   

16.
张伟 《法制与社会》2011,(32):135-136
纵观世界各国,中国作为一个职务犯罪相对高发的国家,渎职侵权犯罪轻刑化的现状已不利于惩治此类犯罪。据统计,检察机关2003年至2008年查办的各类渎职犯罪,给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57.3亿元。渎职侵权犯罪造成的平均个案损失是贪污犯罪的17倍。如今,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处与审判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轻刑化的量刑趋势将难以有效遏制渎职侵权犯罪。本文将从分析我国渎职侵权犯罪的情况、轻刑化的危害性、轻刑化的产生原因入手,提出缓解渎职侵权犯罪轻刑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犯罪的本质特征是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取决于行为的性质和其性质的程度.犯罪行为是违法行为在社会危害性的量上发生变化的结果。”因此.确定犯罪数额标准必须以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为根据.而科学的犯罪数额标准当然应准确反映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对于知识产权犯罪而言.达到数额标准的不法行为也就具有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具有刑事可罚性。因此,犯罪数额标准对知识产权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单位犯罪是指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决定或者负责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其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目前,对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在法律上已经形成共识。刑法总则第31条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并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之外的,对单位犯罪施行双罚制。即: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判处刑罚。在刑法分则中也规定了单位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处罚办法。其表述方式有以下三种:一、在某一法条中前款规定自然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刑罚,后一款规定单位犯前款罪的刑…  相似文献   

19.
<正> 《法学季刊》86年第2期刊登了陈忠林同志的《应受刑罚惩罚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下称陈文),主张犯罪的本质特征不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而是应受刑罚惩罚性。笔者不敢苟同,试陈浅见与陈文商榷。陈文论据之一:“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没有完全揭示出犯罪的本质。”其实不然,正是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直接集中地体现了犯罪的本质。犯罪是一定历史范畴的社会现象,是阶级社会的必然产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刑法上的犯罪概念》一讲里,已经指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如果某人所实施的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那么这个人的行为就不能认为是犯罪行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某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也造成了损害结果,或者从外表上看似乎也象犯罪行为,但这种损害结果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或者这种行为实际并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刑法上的意外事件、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就是属于这类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